书城文学人类学教程
16017400000010

第10章 人类的进化与人种(3)

黑种人的学名是尼格罗人种(Negroid),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因靠近赤道,也叫做赤道人种。其肤色黑,体毛及胡须较多,头发黑而卷曲。身材变异较大,既有世界上最高的尼罗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8米),也有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4米)。鼻子宽而扁,眼色黑,嘴唇厚而外翻。

(4)棕种人

棕种人的学名是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oid),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诸岛。其肤色为棕色,体毛及胡须发达。头发波状或卷曲,棕黑色。身材中等。鼻短而宽,鼻孔较大,口鼻部向前突出。眼色棕黑,眉脊显着,嘴唇较厚。

在以上几大人种之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较小的人种。例如,以日本藤冈谦二郎的分法,在黄种人中,还可分为美洲印第安人种和蒙古人种,其中蒙古人种中又可分成北蒙古人种(以蒙古人为代表)、中蒙古人种(以中国人为代表)、南蒙古人种(以缅甸人和泰国人为代表)。除了这两个人种以外,尚有较小的人种,如爱斯基摩人种(今称因纽特人)、古西伯利亚人种、土兰人种、拉普人种、印度尼西亚人种等[3]。

再往下看,较小的人种还可细分。就以我们中国人来说,除有些西北地区的人群混有白种人血统外,绝大部分都是黄种人。但从体质特征上看,北方人和南方人依然有所区别。譬如,北方人肤色较浅,南方人较深;北方人头发直硬,南方人则较多波形;北方人个子稍高,南方人个子偏矮等等。有人对中国人群的血清血型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华民族在血缘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别。有趣的是,北方人和南方人在性格特征上也有不同,这是很多人早就指出过的。鲁迅先生在《北人与南人》一文中即曾说过:“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这种性情的差异与人的体质特征有无关系,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人种的划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绝对纯种的人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混血的现象不断在发生,人种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仍以黄种人为例,最初他们起源于亚洲的中部和东部,然后向欧洲和澳大利亚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许多混合人种。例如在亚洲北部和欧洲人种混血,形成了乌拉尔人种及西伯利亚人种;在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人种混血,形成波利尼西亚人种。部分跨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则成为印第安人。[4]

另一方面,人种绝不等于物种,人种间的差异并不大,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种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智人种(Homosapiens)。正如吴汝康先生指出的:“人种是物种以内的再区分,分类上一般相当于亚种,如现代人的分类名称为智人同名亚种。各人种,无论是黑人、白人还是黄人,都可以互相婚配,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

2.人种分类的标准

我们从上面介绍各人种的特征中已可看出,最常用的指标依然还是肤色,因为肤色最显眼,一目了然。此外还有毛发,如直发、波发等;身长,不同时期人类学家确定过不同的高、中、矮的尺度;头形,如长头、短头;鼻形,如宽窄和高低;面形,也有宽狭之分;眼,包括其颜色及大小。这些还都是体表的特征,可通过观察来把握。近来人们又增加了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血型。

3.人种形成的原因

经过研究,发现人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环境、气候、人群的迁徙和相互接触乃至社会文化等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作用。原因的复杂,倒还不在于影响因素的众多,而在于各种因素往往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因此,要了解人种的形成,就得仔细追踪其历史,每一具体的对象都要做具体的分析。

在诸种因素中,选择的因素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人种的肤色、毛发形状等都与选择有明显的关系。例如黑种人多居住在赤道附近,那里气温极高、阳光炽热。他们的体表颜色黑,是因为皮肤内含有大量的黑色素,黑色素可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皮肤被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伤害。同样,他们卷曲的头发,具有导热性差的特点,阻止了太阳辐射的热量直接到达头部的皮肤和血管。而白种人的肤色浅,适宜于在较为寒冷的地区生活。白种人的鼻子,尤其表现出是自然适应的结果,高而窄的外形,使鼻腔粘膜面积增大,冷空气通过时会变得温暖和湿润。

人种的形成与隔离的因素也有较大的关系。生物学家早就指出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人种的形成是一样的道理。与其他的人群分隔,会导致体质上的独有特征。迁徙则是与此相反的过程,一方面,这可能使得生存条件发生改观;另一方面,迁徙造成了人群之间的接触。接触的结果,很可能引起人种的混血。人种混血现象古已有之而于今为烈,由此出现了许多人种的中间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种间的混血亦日趋增加,或许有一天,界线消失,人种将成为历史。

研究了人种形成的各种原因,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人种起源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系统说和迁徙说。系统说认为人种是多中心起源的,即各地区的人种是由当地较古老的人类直接演化而来的,因为人种分化的时间不过几万年之久,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内不可能从一个地区向外扩展出现在的这些人种。迁徙说则与系统说相反,认为人种是单一中心起源的,即目前世界上的各个人种是由一个已具现代人形态的人群不断迁徙而形成的,各地较古老的人群均被其代替。这个人种起源的单一中心,以前一般认为是在亚洲西部,近来又有人提出是在非洲南部。[5]最近,考古学者们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约16万年前的现代之人的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老的现代人化石,它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中一段重要时期的空白,可能成为人类源于非洲的有力证据,这无疑会引起人类“走出非洲说”与“多地起源说”的激烈争论。[6]

上述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至今谁都不能说服谁。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介入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更引发出一些新的争论。最近,中国科学家经过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对“人类起源非洲完全取代论”提出了异议。并根据对苏皖地区的“双沟醉猿”(距今约1000多万年)和“下草湾人”(距今约4万年)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现代人的直接来源是中国本土”的新学说,再一次指出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7]

五、对种族主义的批判

种族主义或称种族偏见(racism)是指“人种与文化特征之间存有某种因果关系,主张某些人种先天优于其他人种。种族主义将宗教集团、民族国家、语言群体及文化群体不加区别均置于人种概念之中。故种族偏见主义可视为民族自我中心偏见(ethnocentrism)之一极端形式”。[8]

种族主义理论是由法国的戈比诺(A.Cobineou)建立的,他在1853年出版了《种族不平等论》一书,提出在各人种中,白种人最优秀,黄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劣。为了保持人种的高贵,白种人不能与黄种人或黑种人通婚。此理论出笼后,得到了少数白种人的拥护,某些政党和集团还以此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一直到现在,种族主义依然在一些西方国家拥有市场。种族主义已经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如二战期间纳粹迫害犹太人和前些年南非种族主义隔离黑种人,而且这种危害今天还在继续。

如前所述,人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但种族主义却已是一个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体质人类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各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根本性的,而且这些差别并不表明各人种智力和才能上的不同。从体质上看,种族主义分子片面夸大的某种特征用以说明人种优劣也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每一人种中,都可能既存在着较为先进的特征,也存在着较为落后的特征。如就面部突出程度而论,白种人最小,看起来比较先进;但若以体毛而论,白种人却最多,又比较原始。综合来看,各人种并无优劣之分。

因此,诚如1983年日内瓦第二届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世界代表大会的宣言所说:“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现象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它侮辱人类尊严并成为国际紧张局势尖锐化的重要根源。种族优越的理论,已成为国际间友好合作的障碍,威胁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全。消灭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乃是当前人类的迫切任务。”[9]

名词解释:

人种灵长类智人种族主义

思考题:

1.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简述人类进化的过程。

3.人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种族主义为什么是反动的?

注释:

[1]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人类学报》1994年11月第13卷第4期,354页。

[2]徐杰舜/问,李亦园/答:《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43-345页。

[4]李难主编:《生物进化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279页。

[5]吴汝康:《今人类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14页。

[6]《考古新发现在引人类起源争论》,载《光明日报》2003年6月16日,第4版

[7]《中国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自己》,载《羊城晚报》2002年5月16日,第3版

[8]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273页。

[9]转引自(苏)尼·切博克萨罗夫、伊·切博克萨罗娃:《民族·种族·文化》(中译本),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