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类学教程
16017400000003

第3章 人类学的主要流派(1)

自人类学形成一百多年来,人类学先后出现了许多学派,如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法国社会学派、英国功能学派、美国历史批判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解释人类学派、象征人类学派等等。这些学派的不断出现,使人类学之树常青。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彼此在相互的争论和探讨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达尔文、泰勒、摩尔根与古典进化论学派

1.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CharlesDarwin,1809-1882)是19世纪中叶英国着名的生物学家。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译《物种原始》)一书出版。书中提出了着名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并暗示人类起源于猿类,从而给千百年来的“上帝造物”、“上帝造人”的神学说教以毁灭性打击。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另一部名着《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一译《人类由来》),明确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人类起源理论的基础。恩格斯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时着重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人类学古典进化论学派就是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

2.泰勒与古典进化论学派

泰勒(EdwardBurnettTylok,1832-1917)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是大学教坛上讲授人类学的第一人。他曾旅行墨西哥和美洲热带地区,对当地部落社会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原始社会及文化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原始文化》、《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关于制度的发展的调查方法:应用于婚姻的继嗣原则》等。其主要学术观点是:

(1)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他认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1]这一关于文化的定义被西方人类学界称道为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2)认为文化是进化的。《原始文化》一书指出人类文化发展是按阶段进化的,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阶段。人类在蒙昧时代用石器,吃野生食物;野蛮时代有农业,用金属;文明时代发明文字,文明包括幸福的进步和某些道德品质的提高。

(3)提出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和宗教也是进化的观点。泰勒指出:原始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灵魂,他们对死亡、做梦、影子等现象产生肉体与灵魂、真实与影象等双重观念,相信人在梦中或病中灵魂会暂时离开肉体,而死亡则使灵魂永远离去。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根源于野蛮人的奇怪臆测。宗教的进化由最初的万物有灵发展到多神信仰,再进化到一神信仰。

(4)对人类学方法论的贡献。泰勒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在前人已采用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泰勒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研究,用比较法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判定文化发展的高低。此外,他还提出了阐述残存法,即把现存落后的社会或文化因素的实例作为历史残余,来说明过去的状态,并与古史资料相结合,以解开古代史特别是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难解之谜。

3.摩尔根与古典进化论

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1818-1881)是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他曾被印地安鹰氏族收养,从事易洛魁人调查和研究四十年。他的代表作是《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中,摩尔根把自己所得的第一手人类学资料,同关于希腊、罗马上古史的古文献和欧洲新文献中的历史资料,以及批判当时各种关于原始社会的所谓科学假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进化观念的发展。他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原始社会进步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主要顺序和阶段,并指出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获得食物的手段”和“发现与发明”)是划分原始社会各阶段的客观根据。

(2)政治观念的发展。他分析了氏族制度的本质,认为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并认为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地是从母系氏族进到父系氏族,从母权制进到父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他从亲属称谓着手,基本上恢复了人类婚姻和家庭形态的历史面貌。

(4)财产观念的发展。他指出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及其不断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大胆而又深刻地提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文明时代必然终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必将在更高级形式中得到复活的科学结论。

摩尔根被誉为人类学学科的创建者,他把古典进化论发展到了极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在人类学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马克思对《古代社会》作了详细的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4.对古典进化论学派的批判

古典进化论学派作为最早的人类学学派在人类学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这个学派也有许多缺点,特别是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原则性的错误。他们认为人类文化的一致,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心理的逐步完善。他们指出,人类心理的一致,是不同民族共同体能够独立产生相同的概念、相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决定因素。他们还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不是生产方式,而是心理的发展,心理则又是由生理决定的。他们甚至觉得文化的发展,是一种类似于动植物发展的过程,从而把文化看成是各个孤立现象的机械汇集。正因为如此,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理论又被称为“单线进化论”。

二、拉策尔、格雷布内尔与传播学派

1.传播学派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古典进化论学派相对立,而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相适应而出现的是传播学派。

传播学派又称为“文化圈学派”、“德奥文化历史学派”。它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强烈的反进化主义思潮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基本原理是直接与“进化论”相对立的“传播论”,意指文化现象是通过各族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人类的种种文化活动。如商业、战争、部落迁徙等交流活动达到传播的目的。传播学派力图把全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归结为文化联系、冲突、借用和转移等现象。它试图取消或废除进化概念和历史进程的概念,而用转移和传播的概念代替,是后来德国法西斯主义的一个思想来源。

2.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

拉策尔(FriedrichRatzel,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曾任莱比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人文地理。他把地理学引入人类学研究,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他通过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论述了人种、文化的变迁,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从而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还把各族人民在文化和习俗上的相似现象,说成是一个中心通过借用而传播开来的结果,从而成为人类学传播学派的先驱者。

格雷布内尔(F.Graebner,1877-1934),德国人类学家,也是传播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1905年出版的《太平洋的文化圈和文化层》和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他的主要观点是把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相似现象解释为来自一个中心。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少数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人类文化的全部历史,不过是某几个“文化丛体”,即“文化圈”在地球上移动以及彼此机械结合或重叠的历史。

施密特(P.W.Schmidt,1868-1954),奥地利籍德国人,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曾任维也纳大学教授。他曾于1937年先后两次到过中国,主要研究东南亚、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语言和宗教,并于1909年创办《人类》杂志,亲任主编。他的着作很多,主要有《矮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1910)、《民族与文化》(1924)、《地球上的一切语言类及语言圈》(1926)、《民族学的文化史与方法》(1937)等。在他的研究中也得出了文化圈和文化层的概念。

3.传播学派的主要观点

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较多,但他们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即否定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否定世界各族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其主要观点是:

(1)文化起源中心论。他们认为,各种文化现象并非是各民族共同体“独立发明并行发展”的,而只是发自世界上几个中心地区。其中的极端主义者甚至认为,只有埃及才是全世界文明的唯一发祥地。

(2)文化“一次发生论”或“传播论”。他们即主张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某一个地方一次产生后,便开始由这个地方向外传播。而传播在世界各地的种种文化现象,在传到某个民族共同体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文化因素可以在地球上到处传播,而各个文化圈的界限又可以互相交叉。

(3)文化借用论。他们把各种文化中相似的现象,不论在空间上相距多远,都解释为大迁徙的结果。也就是说,各文化中之所以出现相似的东西,其原因是文化的渗透或文化成果的借鉴。[3]因此,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各族人民自己并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而只是从世界上到处传播的种种文化现象中“借用”了某些东西而已。

(4)文化历史法。他们把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看作是文化历史的基本内容,把研究这种传播过程,叫做“文化历史法”。他们所研究的主题虽然与进化学派相同,即也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却都放在研究文化现象的空间传播上。

4.传播学派在学术上的可取之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传播学派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在德语国家拥有巨大影响。如今传播学派的影响虽然日趋式微,但他们在学术上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在这方面主要贡献是:

(1)传播学派曾比较深入细致地观察了不少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从而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把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推进了一步,为摩尔根时代的人类学所不及。尤其是重视对文化横向传播现象的研究,因而发现了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2)传播学派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传播学派正确地指出了文化圈在地球上也是客观存在的。用文化圈的方法来认识民族文化,并对世界上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的划分,在人类学上应该是可取的。现在学者们则多用“文化区”的概念来表示。

三、孔德、涂尔干与法国社会学派

1.孔德及法国社会学派的产生

法国社会学派产生在19世纪末,比进化学派稍晚,大体与传播学派同时。民族学在法国产生较早,1839年成立的巴黎民族学会是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学学术组织,法国民族学家M·莫斯(MarcelMauss)认为民族学是从法国发源的。法国社会学派由于创办《社会学年鉴》,也被称为“社会学年鉴派”。

扎德(AugusteComte,1798-1857)是社会学的开创者、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也是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的先驱,代表作是1830-1842年发表的《实证哲学教程》六卷。他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实证的知识需依据确实的事实,其基本点是从感觉经验出发,强调只有直接的感觉经验或现象才是确实可靠的、实证的。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从横的方面研究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社会动力学从纵的方面研究社会的变迁和进化,认为进步意味着沿上升路线发展。他把历史理解为观念的发展。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制度,因此对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改良而不能革命,以此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所以,孔德的观点在政治上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孔德的观点在学术上有很多可取之处,尤其在方法论上,孔德在着作中引用许多人类学资料,对社会学研究注重整体研究,认为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才能了解社会的局部。孔德提倡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来研究社会学,观察法是主要的。他认为经验材料的积累应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只有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一堆孤立的、偶然的事实。孔德没有提出任何的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基础,他的理论就是实证主义。这种重视实证知识,承认历史过程有规律的实证主义,对社会学和人类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涂尔干对法国社会学派的贡献

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又译作迪尔凯姆、杜尔干,法国犹太人,哲学家,西方最着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同马克思、韦伯一起并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

虽然涂尔干不是人类学家,而是一位社会学家,但是他认为人类学是一门叙述性的科学,是为社会学提供资料的,所以他的社会学是包括人类学、民族学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因而人们把他看作是法国人类学的一个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派的先驱者。他利用人类学的实地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展了社会学,同时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人类学资料,发展了人类学。涂尔干的主要着作有《社会劳动分工论》(1893)、《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涂尔干的主要贡献是:

(1)提出了社会整体论。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和社会现象,虽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形成,就以它自己的固有规律向前发展,就不能用有机体的生物学观点或个人的心理状态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必须从社会内部的因素去寻找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他指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有一种强制的力量,迫使每个人必须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