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类学教程
16017400000031

第31章 宗教与民间信仰(3)

焰口仪式是专对饿鬼施食的经咒和念诵仪轨。一般在黄昏或夜间举行,以饮食供鬼神,最后在念诵声中抛撒食物。现代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又常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举行。这是佛事中最深入最接近群众最世俗化的一种。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一切亡魂而设。主要内容是诵经设备,礼佛拜忏,追荐一切之灵。其特点:一是时间长,少则7天,多则49天,至少也得用三天才能完成。二是规模大,参加法事的僧人起码要在七八十人左右,而且人越多越好。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常见的法事无不包括在内,并要悬挂一堂包括各种佛教系统诸神、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本地神,以及佛道和民间信仰混合而成的龙王、阎王等鬼神在内,起码120幅的“水陆画”,规模盛大。道场分设内坛和外坛,以内坛为主。

内坛多设于大殿或法堂,仪式的主要内容有洒净,结界,遣使发符,请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授戒,施食,送圣,放焰口。

外坛多设于环绕大殿或法堂的厢房配殿中,是念经的坛场。外坛共分设6个坛场,即大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华严坛、瑜珈坛。[9]

佛教除了汉化佛教外,还有藏传佛教,即喀嘛教。藏族佛教的佛事仪式,其诵经说法、传召大会等显宗法事与汉族地区佛教基本相同。另外还有密宗的传法灌顶和修法等仪式。此外,傣族地区佛事仪式则或多或少带有当地居民固有的鬼神崇拜和精灵崇拜等的痕迹。

佛教的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成道节(亦称佛成道日、腊八节)、涅盘节、观音节(中国汉族地区于农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为纪念观音的节日)、世界佛陀节(亦称维莎迦节,即南传佛教将释迦的诞生、成道、涅盘并在一起纪念的节日)、驱鬼节和跳神节(藏族地区佛教节日)、泼水节(傣族佛教节日)、佛牙节(斯里兰卡的佛教节日)等。有些节日已成为民俗。

4.道教的仪式

道教有自己的一套方术、仪式和规诫等等,而那些修炼方术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目的。它的祈祷仪式为斋醮,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此外,道士们都有自己的一本功过格,即道士自记个人善恶功过的簿册,善言善行为功,登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入过格。一日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人下日或下年。声言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则得咎。道教以此作为考察和督促道士修养的方法。

道教还有一套戒律,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单,主旨为戒贪欲,守清净,后来发展为五戒、八戒、十戒等,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

5.犹太教的仪式

犹太教的教规内容涉及犹太人的全部生活。

凡母亲是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日受割礼。在饮食方面,视分蹄反刍的牲畜如牛、羊、鹿肉为洁净,其他如猪、兔、马肉等为不洁净;禽类中只有家禽可供食用;水生动物中无鳞、无骨、有壳类不得食用,特别忌讳带血的食物。每天祈祷三次;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为安息日,不做工;进会堂礼拜时,戴小帽遮盖头发。现代正统犹太教徒安息日不乘车、不接电话、不看电视、不吸烟。在东欧,犹太妇女每月到会堂浴池净身。由于信仰死者身体复活,正统的犹太教徒不实行火葬,葬礼隆重,特别重视墓地。古代犹太教传统以七臂烛台为惟一标志,自中世纪后期起,以大卫之星(六角星)为标志,沿用至今。

正统犹太教思想以男性为中心,男子每晨祈祷中要感谢神未使他生为妇女。按犹太教习俗,妇女应由父亲、丈夫或儿子陪同进会堂,多数会堂不欢迎妇女单身进堂。在会堂内,妇女只能为安息日礼拜点燃蜡烛、准备节期菜肴,礼拜时须静坐在不为男子所见之处。每年只有狂欢节宣读《圣经》的《以斯帖记》,纪念犹太女子以斯帖拯救本国人民脱离仇敌,这时,女子在堂内才可以出声。在会堂内主持礼拜只限于男子。

五、民间信仰的人类学分析

1.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联系和区别

许多人一想到宗教就误以为仅仅是已经成型的世界几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而那些烧香磕头、壮族的二次葬等等就不是宗教,其实这些也是宗教,只不过它们不那么规范罢了。同时,也只是为了方便起见,把这些现象归为民间信仰,所以从广义上来讲,民间信仰也是宗教。台湾着名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把宗教分为制度化宗教(Institutionalreligion)和普化宗教(Diffusedreligion),制度化宗教就指我们说的成型的有组织、有教义的宗教,普化宗教指祖先崇拜、风水测算等民间信仰。“这样的宗教有严格的教堂组织,严密的宗教执事,有明显的经典,同样有明显的教义,而宗教事务跟一般的日常生活分开,这样的宗教叫制度化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其他有组织的宗教都属之”[10]。普化宗教则指祖先崇拜、风水测算等民间信仰,“所谓普化(diffused)原意是扩散,用雅致一点的名词可称为普化。宗教信仰扩散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有组织制度,同时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没有明显教会组织,经典教义等的一种信仰仪式”[11]。

从广义上讲,民间信仰属于宗教。从狭义上讲,民间信仰又有许多不同于宗教的特性。民俗学家乌丙安提出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教会、教团那样固定的组织机构;

——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

——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的创教祖师等最高权威;

——民间信仰没有形成任何宗派;

——民间信仰没有形成完整的伦理的、哲学的体系;

——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有专司神职的、教职的执事人员队伍;

——民间信仰没有可遵循的像教规那样的规约或戒律;

——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特定的法衣法器、仪仗仪礼;

——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进行活动的场所,如寺庙、教堂;

——民间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像宗教信徒那样的自觉的宗教意识。[12]

概括起来,就是宗教具有组织性、神圣性、规范性的特点,民间信仰具有自发性、零散性、本土性、地区性的特点。但是,在人类学视野中,宗教与民间信仰并非互不相干,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表面上,又表现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形象。

2.汉族民间信仰的特征

综观世界宗教文化,全世界60亿人口中,有48亿人信教,12亿人不信教。而中国近13亿人中,只有1亿多人信教,近12亿人不信教,[13]其中绝大多数是汉族。汉族虽然不信教,但民间信仰却历史悠久,富有特质,其主要特征是:

(1)原始性

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是指原始宗教信仰在汉族民间信仰中的广泛遗存。汉族的原始先民在其漫漫的原始社会时代,创造了丰富的以万物有灵观为核心的原始文化。

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曾指出:我们常常发现,万物有灵观的理论分解为两个主要的信条,它们构成一个完整学说的各部分。其中的第一条,包括着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另一条则包括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被认为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神灵高兴或不悦,于是对它们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甚至可以说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它们的实际崇拜或希望得到它们的怜悯。这样一来,充分发展起来的万物有灵观就包括了信奉灵魂和未来的生活,信奉主管神和附属神,这些信奉在实践中转为某种实际的崇拜。于是,汉族先民由于对神秘天象、动物、植物的不理解,从而产生了种种对自然物、动物、植物的崇拜,凸显出了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特征。

(2)多神性

汉族民间信仰的多神性,是指汉族民间泛神现象的广泛流布。

由于原始文化在汉族社会变迁中历史积淀的结果所造成的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使得汉族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全民族信仰的统一宗教,原始时代积淀下来的万物有灵观,对大自然的崇信,始终影响着汉族的信仰民俗。除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而产生对各种神的信仰以外,人们还把人生的姻缘、寿禄都看作有神在主宰。对于爱情,有象征夫妻相爱的“和合”之神。掌握人间运气的还有福神、喜神、凶神,甚至床有床神,门有门神,厕所有厕神紫姑等。随着佛教的传人,汉族民间又认为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专管生育男孩,又认为阎王是主管人的生死之神。凸显出了汉族民间信仰的多神性特征。

(3)农事性

汉族民间信仰的农事性,是指汉族民间诸神多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从土地爷讲起。土地爷是汉族民间掌管某一村甚至是某一地区五谷丰歉、人丁安全的神。从他出现时起就与农业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人们把土地当作自然神,崇拜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并向土地直接献祭、礼拜。《礼记集说》卷六五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此后,历经先秦的发展,土神性越来越大,演变成了地域保护神——社神。从古至今,汉族民间崇拜的土地爷与汉族的农业生产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还有天上诸神、动物之神、俗神等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看来,从土地爷到天上诸神,从动物到民间俗神,汉族民间有相当一部分神灵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凸显出了汉族民间信仰的农事性特征。

(4)人性

汉族民间信仰的人性,是指汉族民间的诸神中既有神的人化,又有人的神化。

汉族民间信仰的人性问题,是与西方宗教体系完全不同的一种特质。一方面是神的人化,所谓人化就是人格化。前述牛郎织女两神,就是神化了的星宿人格化的典型,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神的人格化,在汉族民间信仰中不乏其例。这种星神人格化过程,成了汉族民间诸神人格化的一种模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等都是按这个模式人性化的。另一方面是人的神化,在民间众人皆知的“八仙”,就是人被神化的一个典型。八仙,即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在历史上大多实有其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迎合了汉族民间各阶层的需要而久盛不衰。汉族民间信仰这种人性特质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内在根源的。这个内在根源就是“天人合一”观在汉族民间意识中整合历史积淀的结果,就是神可以人化,人也可以神化,凸显出了汉族民间信仰人性的特征。

(5)功利性

汉族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是指汉族民间信仰动机与行为目的的功利行为。

历代汉族民众是天灾人祸的主要受害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并寻求救助,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最切身的利益。当他们一旦遭遇到人力不可及、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他们便不顾一切地烧香叩头,供祭神鬼,恳请神异力量赐福消灾,祛病降吉。他们认为崇拜神鬼之心诚,就会达到“心诚则灵”的效果;崇拜神鬼之心切,就会收到“有求必应”的实惠。因此,在民间信仰行为中有人神之间“许愿”、“还愿”的功利交换,人们用崇拜的各种手段与神鬼进行着利益上的酬答互换,重则捐资修庙,再塑金身;轻则晨昏三叩,焚香供祭,凸显出了汉族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特征。

名词解释:

宗教万物有灵论宗教仪式民间信仰

思考题:

1.宗教的定义和本质是什么?

2.宗教是如何产生的?

3.人类学如何看待宗教的功能?

4.如何理解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5.简述汉族民间信仰的特征。

注释:

[1]何光沪等编着:《方方面面说宗教》,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2-3页。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9页。

[3]Tylor,E.B.:1953:OriginsofCulture(PrimitiveCuhure,Part1),HarperandRow,NewYork.转引自童恩正:《文化人类学》,240页。

[4]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2页。

[5]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69页。

[6]Swanson,G.E.1969:TheBirthoftheGods,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AnnArbor,P1-31.转引自童恩正:《文化人类学》,243页。

[7]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9-55页。

[8]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31-32页。

[9]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164-184页。

[10]李亦园:《宗教、仪式与象征》,载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群言出版社,1998年,282页。

[11]李亦园:《宗教、仪式与象征》,载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群言出版社,1998年,282页。

[1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2页。

[13]叶小文:《中国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载《报刊文摘》2004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