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类学教程
16017400000034

第34章 文化适应与文化自觉(1)

人的文化使同一国家、民族或族群的成员凝聚在一起,达到文化认同而和睦相处,同时也使不同文化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通过文化适应而生存和沟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变迁范围更广也更深刻,文化适应的程度也更广更深刻,人类将在和谐中走向文化自觉。

一、文化适应

对于文化适应,李亦园先生在“依山依水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曾经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

地理学家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学家与地理学家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在人与自然之间加入了文化。人类学家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学家就是因为他们不仅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研究人与文化的关系。上述的两个系统,不能够完全百分之百地或者非常漂亮地把环境跟文化完全扣连对称,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与环境之间不是这么简单的关系,假如这么简单,人就不是人而是动物了。这是因为我们有文化,所以影响生计的虽然与依山或依水有密切关系,但是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就不一定有那么密切的关联,这是人类学家最根本的一个认识。我做过田野的台湾南岛五族,每一个族都有它的文化来作为跟环境之间的缓冲,进而适应或改变环境。这是因为文化跟环境之间以及跟人之间是互动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文化是以人为主,人可以适应环境(adapttoenvironment),但是也可以改变环境,更可以用自己的文化来创建新的环境。所以我们在谈依山依水这个题目时,不要很快地就陷入环境决定论的胡同,我们必须要体会人类学的研究,文化才是我们思考的关键。最重要的一点,作为人类学家我们要研究文化怎样在环境跟人之间互动,造成人的适应,不需要像动物那样改变身体的器官来适应环境,而是用文化来改变并创造环境。[1]

李亦园先生说的这一段话,道出了人类学视野中文化适应的价值取向。

1.适应的涵义

在人类的自下而上中,环境是与人类最息息相关的生存条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范围。

在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中,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适应”(adaptation)。“适应”一词本来是应用于生物体,指的是经由某些过程,具有生命的有机体适于自然及有机的环境。在这一体系中,适应过程的结果就是个别有机体、群体得以生存。人类的适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生物学的遗传来说,突变(mutation)与天择(naturalselection)往往为生物之类(species)与种(race)适应的变化,如现代人种的差异正是各人种对不同环境之不同情况的适应;另一种是来自有机体之外,或来自其内部威胁有机体生存的来源,如寒冷、食物缺乏、细菌、放射性等出现时,有机体以某种方式组织内部有机能以适应,如用火取暖,发展农业、畜牧业解决饥饿,用药灭菌等。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不仅因地理环境,以及群体成员的年龄、性别、数量等分布不同而异,而且还来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团结、社会整合,以及文化本身所引起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的观照下,芮逸夫主编的《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10册《人类学》中界定“适应”说:

“适应”可界说为一种过程,其在有机体、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所发生的变化的结局,有助于有机体人格、群体、文化或其他方面的生存、功能、持续或目标之达成。[2]

总之,适应是生物有机体和文化有机体对环境控制的保持和保障,是存在于生物界和人类文化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

2.文化适应的概念

自从“适应”一词引人人类学后,在人类学家眼中适应是指人格、文化或社会中因需要求生存而发生的变迁,所以有的人类学家把适应解释为文化涵化的一种结果,即缀合本有的和外来的文化特质,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或者抑制冲突,使日常行为在特殊的情形下相调和。因此,从文化的观点看,适应是指一个文化元素对于另外一些文化元素或一个文化丛所生的调适作用。[3]这种调适作用及过程就是人类学中的文化适应(aeeulturation)。

文化适应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提出,他们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对文化适应作了解释:“文化适应指一些具有不同文化的个体集团发生长期而直接的联系,因而一个或两个集团改变了原来的文化模式所产生的现象。”[4]

20世纪70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文化适应就是对“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5]或对“新文化的思想、信念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6]

中国学者从自己的话语方面对文化适应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有的学者认为: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和相互吸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文化会失去原来的一些特质,获得一些新的特质。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学习和扬弃的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过程。[7]

有的学者认为: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要求,即要求个体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具体地讲,文化适应是指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8]

有的学者认为:文化适应主要是指一种特定文化对生产力系统、社会关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等文化组织因素的适应。[9]

上述种种界说大多从各自的认知角度出发而定,依笔者之见,文化适应简言之,就是个体或群体对异文化或新文化调适的过程和结果。

3.文化适应的过程

文化适应首先是一种过程,其有时空的阶段性。对于文化适应过程的阶段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根据王亚鹏、李慧的研究和归纳,文化适应的阶段有五种不同的假说。

(1)阿德勒的阶段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从跨文化适应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文化适应的五阶段说:

接触阶段:刚进入异文化时,个体对异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异文化的许多方面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同时,由于他们刚进入异文化,因而他们还没有感受到来自异文化的冲击和压力。

不统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觉察到异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并且体验到了来自异文化的压力。在异文化的压力下,他们感到混乱、困惑、无力、孤独,并且易于产生抑郁感。在这一阶段,他们理不出适应新文化的头绪。

否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否定文化差异,并且时不时地会产生攻击的意愿,他们对异文化开始产生疑问和否定性行为。个体在这一阶段产生疑问和否定性行为是其坚持主见和自尊心的表现。

自律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承认文化差异,他们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态度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解除。在自律阶段,个体已经能比较自如地应付新异的环境。这一阶段是安定期的初期,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变得沉着而自信。

独立阶段: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进一步确立,能够体验丰富充裕的感情生活,能够采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但能担负起社会职责,日常生活也变得日渐顺利。

(2)葛兹的阶段说

跨文化研究专家葛兹,根据进入异文化环境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四个阶段说:

第一阶段为兴奋期阶段。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它就像蜜月中旅行的新婚夫妇,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他们看见周围的新鲜的环境觉得非常兴奋。

第二阶段为文化冲击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在新环境中开始了实际的生活,他们也慢慢地体会到了新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初步体验到了文化冲击。

第三阶段是文化变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对新的环境有所认识,同时也接受了一些新的价值观,自信有所增长,开始融入新的文化背景。文化变化阶段是文化适应过程中最为漫长的阶段。

第四阶段是安定状态阶段。在经历了兴奋、冲击和变化三个阶段以后,个体最终进入了精神安定状态。

(3)奈斯戴尔和安尼塔的阶段说

奈斯戴尔(DrewNesdale)和安尼塔(AnitaSMak)认为文化适应往往具有个人依赖性和情景制约性,但是对于任何一位处于文化适应情境中的个体而言,他/她一般要经历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欣快阶段(euphoriastage)。在这一阶段,个体以一种新鲜好奇的眼光和心态感觉和看待异文化。

第二阶段是文化休克阶段(culturalshockstage)。随着与异文化的接触越来越多,个体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种差异感和陌生感促使个体产生了一种包含多种负性情绪的心理不适感,其中包含有愤怒、敌意、挫折、过敏、疏离等情绪成分,甚至还会引发个体的生理疾病。经历了文化休克阶段的个体往往以愤恨的眼光看待周围新异的环境,他们有时愤恨别人,有时又不理解自己,并且内心充斥着一种自怜感。

第三阶段是反常期(anomiestage)。在这一阶段,个体体验到了一种沉重的文化压力(culturestress)。在他们身上,一些早期的文化适应问题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待他们继续解决。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承认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他们对那些身处异文化中的个体产生了一种同情感。处于反常期的个体有一种游子的感觉;一方面他们感觉自身与母体文化没有太深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异文化。

第四阶段是同化或适应阶段(assimilationoradaptationstage)。在这一阶段,个体对异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异文化引发的不适感在他们身上慢慢消失了,他们开始在新异的环境中塑造和发展新的自我。[10]

(4)利斯加德的阶段说

利斯加德(Lysgad)等人提出文化适应阶段的u形模式,认为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适应期、双文化期。

(5)麦哲罗的阶段说

麦哲罗(Mezirow)认为文化适应过程可划分为十个阶段,即面临新环境而产生的困惑;带有负罪或羞耻感的自省;对认识途径、社会文化及精神观念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不满和变化的过程并非自己所独有,他人也同样经历类似的变化;对新的角色、关系和行为的可能性的探索;计划行动方案;掌握实施行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新角色的临时性承担;在新角色和关系中建立能力和自信;在新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重新整合。

上述文化适应阶段的各种假说虽然各有千秋,但从实质上来说都反映了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大体上都要经历文化接触-→文化震撼-→文化变化-→文化适应的阶段。

4.文化适应的模式

文化适应一般要关注两大问题,一是文化维持(culturalmaintenance)情况,二是接触和参与(contactandparticipation)情况。由此美国学者贝利(J.w.Berry)和金(V.Kim)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四种模式:

(1)整合模式(integration)。当一个人认识到适应所在国文化,包括认同东道国的重要性时,他就会选择在保留其原有价值观和认同的同时,要求获得种族平等待遇,这就是整合模式。

(2)同化模式(assimilation)。一个人极端地一味适应东道国文化而抛弃其原有的文化就是同化模式。

(3)游离模式(seperation)。一个人对其原有认同的保持达到了排斥东道国文化和拒绝认同于所在国的程度就是游离模式。

(4)边缘化模式(marginalization)。一个人既排斥自己原有的文化也排斥东道国的文化,便游离于两个群体的边缘之间,这是边缘化模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