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16018000000011

第11章 闻名遐迩的玉门关、阳关(6)

明代陈文冈《阳关》:“昔在瓜沙地,今人花门场。汉时开四郡,此日少敦煌。予至皋兰境,契旧饯我觞。我行阳关内,未远故人傍。故人莫劝酒,愿赠琼瑶章。酒醉有时醒,名言佩不忘。芝兰常在怀,如坐君子堂。室远人则迩,期以慰殊乡。”花门,回纥人的代称,此处指吐鲁番人;契旧,意气相投的老友;琼瑶章,美玉般的诗章;芝兰,香草,比喻朋友间的美好情谊。此诗作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作者以刑部郎中奉敕恤刑至酒泉之际,当时嘉峪关早已封闭,关外的敦煌、安西一带已为吐鲁番人所居。昔日瓜沙故地(敦煌、安西),今日成了吐鲁番人的牧场;西汉所设河西四郡,如今缺少了敦煌;我途经皋兰县(今兰州市)时,老朋友为我饯行举觞;虽来到千里之遥的古阳关脚下,但似乎并未远离故人的身旁;请故人莫要给我劝酒,愿能赠我美玉一般的诗章;酒醉了过后还会醒来,但故人的赠言当佩感不忘;芝兰一样的友情常常萦回在怀,仿佛又坐在了故人的庭堂;虽说与故人相距遥遥,但彼此之间却贴着胸腔,这就足以安慰我在异乡的念想。诗作语言质朴,情感炽烈,反用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句意,表达了与友人两地暌违,“室远人迩”的深情厚谊。

7.阳关的故事

同玉门关一样,敦煌民间流传的阳关的故事和传说,也有很多很多。凶猛的风沙洪水虽然可以毁坏、掩埋阳关绿洲,但却永远无法毁坏人们心目中的阳关,无法掩埋流传在民众口头上的动人传说。

一古董滩为啥古董多

古董滩上的古董为啥这么多?自不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一则传说是:唐代开国以来,怀柔八方,结好万邦,国门大开,声威四被,很有一番蒸蒸日上的气象。为了保持和于阗的友好关系,应于阗王的请求,唐天子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该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要送许多嫁妆,绫罗绸缎、玉器古玩、金银珠宝,要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这些丰厚的嫁妆,车水马龙,浩浩荡荡地上路了。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脚下。这时的阳关绿树掩映,鲜花溢香,流水潺潺,莺歌燕舞,田园织绣,碧畴万顷,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然而出了阳关便是平沙漠漠,石碛漫漫,路途十分险恶。送亲队伍便在阳关修整歇息,补充粮草、淡水,作好出关准备。不料就在将要启程出关的头一天晚上,突然天震霹雳,四野轰晌,.随之狂风大作,黄沙飞舞,黑雾迷漫,天昏地暗。人们不知所措,全都惊呆了。这场狂风整整刮了七天七夜。风停之后,村舍、田园、关城、绿洲,以及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都被深深地埋在沙丘里了。从此这里无复往日的生机,就一直荒芜下去了。不知又过了多少个日夜,大风移走了沙丘,被埋的一些东西陆续被刮了出来,因而古董滩上留下了这么多的古董。有人说每到清明,滩上还会呜呜作声,那是公主和送亲队伍的英灵在哭泣。

还有这么一则传说:阳关脚下的古董滩原来是一所十分繁华的集镇,胡商汉贾,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有一年九九重阳节到了,镇里举办大型庙会,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夜幕降临,庙会的大戏开台了,一阵阵紧锣密鼓,撩逗得人们群情激奋,把庙会推向了高潮。

正在兴头上,突然火光冲天,杀声四起,原来是一伙扮作逛庙会百姓溜进来的强盗,乘机制造混乱,抢劫财物,焚烧房舍,杀戮百姓。人们惊恐万状,纷纷逃散。驻守阳关的曹都尉见状赶快点起烽火报警,并立即调拨人马,杀入集镇。不一会远近救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合兵一处,围歼这伙强盗。

天亮时分,逃出去或躲起来的百姓也纷纷赶回,他们操起锄头、铁叉,也加入了围歼的队伍。军民联手,直杀得这伙强盗片甲不留,一个也没逃掉。

这桩事尽管很快平息了,但人们仍然心有余悸,不敢再住下去了。繁华的集镇逐渐萧条、废弃,阳关也成了废墟。以后,这些废墟和荒废的农田、树木以及人们遗留下的财物,都被这里肆虐的风沙深深掩埋了。有时大风过后一些被掩埋的古物又被吹了出来,因而人们就把这里叫作古董滩。

阳关砚

用阳关砖磨制出的阳关砚虽貌不惊人,但却是一流的好砚。相传很久以前一位来自京城的老秀才,到沙州摆摊卖字。他的字笔走龙蛇,神气飞扬,刚劲有力,潇洒酣畅。不一会字就被卖光了。

这天中午,他在闹市街头摆好桌子,在石砚中磨好徽墨,摊开宣纸,挥动狼毫,准备好好地写上一阵。谁知当地天气燥热,还没写上两个字,磨好的墨就被热风吹干了。他只好停下笔来兑水再磨,再写。这样写写停停,不能一气呵成,笔不成体,自然也写不出好字。老秀才在众人面前窘得直冒汗,赶快收起摊子,准备离去。

这时,一位自称刘文的年轻人站出来,要拜老秀才为师,学习书法。老秀才推辞道:“老朽秃枝拙笔,今日当众出丑,岂敢收徒!”刘文说:“不然,老师今天写不出好字并非功夫欠佳,而是所用砚台不当。”“那该使用什么样的砚台呢?”刘文答道:“敦煌气候干燥,一般砚台磨出的墨缩水太快,难以一笔而就。因而老师今天就无法写出好字。学生自幼喜好书法,苦于无人指点,难有长进。若尊师愿意收我为徒,那就感激不尽。学生这里带了一块自制的砚台,老师不妨一试。”说着,取出砚台递给老秀才。

老秀才一看,这哪是什么砚台,分明是一块城墙上的砖头,仅在中间挖了个坑而已,这能用来研墨写字吗?他半信半疑,又不便推托,只好硬着头皮试试看。刘文即刻斟水研墨,不一会一砚浓黑光亮的墨就磨出来了。老秀才饱蘸笔端,挥毫泼洒,写起来十分流利,一口气就写满五张宣纸,砚中的墨分毫不干。真是神了!老秀才欣喜地抓住刘文的手说:“好学生,我一生走南闯北,不知写秃了多少枝笔,磨穿了多少台砚,哪里见过这种夏不缩水的好砚,今天幸亏是它救了我,要不可就栽了。”“这砚台还有好处呢,它不仅夏不缩水,到了冬天还不结冰呢。”刘文自豪地说。“那么它是什么地方出产的砚呢?”“它就产在我们敦煌的阳关,是用关城上的砖磨出来的。”刘文答道。“哦,原来是阳关砚。能买得到吗?”“哪里要花钱去买,需用的话到阳关去拿上一块就成。”

第二天一早,刘文陪老秀才赶到阳关,选了一块质地上好的砖头拿回来做砚。老秀才遂收刘文为徒。用阳关砚写出来的字,比先前更长进了三分,老秀才的名气也就更大了,轰动了沙州、河西。

阳关砚的名声传开后,人们纷纷来到古董滩拣砖做砚。后来砖头越拣越少了,砚也就越发名贵了。

红山峡

阳关遗址的北面,有一溜颜色发红的丘陵,这就是有名的龙勒山,又俗称红山。红山的中部开着一个大豁口,像掉了门牙似的,俗称红山峡。传说很早以前,红山并没有峡口,而是一座完整的山体,阻挡着渥洼池的万顷碧波。当时阳关上有一名守将叫唐自信,他在池边偶然得到一匹骏美英武的红鬃烈马,喜不自禁,打算把它献给皇帝,以求升官发财。

说来也怪,这匹红鬃马有件蹊跷事,一到午夜便咬断缰绳,奔出马圈,不知去向。第二天一早又跑了回来,口中喘着粗气,大汗淋漓,猛吃草料。体力恢复后,到了午夜又照样跑出去。唐自信很是纳闷,一天晚上便悄悄地跟了出去。只见红鬃马一直跑到渥洼池边,对着水中长嘶数声。霎时,平静的湖水翻起波涛,一匹枣红骏马应声而出。两马相见,分外眼红,立即在水中搏斗起来,口咬蹄踢,大打出手,直搅得湖水像开了锅似的,浪花溅出几丈高,好不惊心!一直斗到东方发白,双方累得精疲力竭,仍然不分胜负,这才住手。

唐自信趴在湖岸远处的草丛中,看得真切,他为自己的红鬃马不能取胜而深深懊悔。这得想个法子。回来后他仔细地端详着红鬃马,忽然发现马头上的鬃毛太长,这岂不要挡住马眼,那怎么还能取胜呢?于是他自作聪明,把马头上的鬃缨剪短了许多。第二天午夜红鬃马又出去了,结果有去无回。原来红鬃马因剪短了鬃缨,元气大伤,只斗了几个回合,便被枣红马咬死了。

唐自信气恼极了,眼看到手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断送了,这匹该死的枣红马,恨不能千刀万剐,方解心头之恨。但他转念又想,枣红马能咬死红鬃烈马,手段更非一般,肯定是匹天马,把枣红马捉住献给皇帝不是更好吗!

可是枣红马生活在水里,而且精悍无比,怎么能捉住呢?唐自信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挖开红山,放干湖水,天马不就束手就擒了吗?乡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叫苦不迭,放干湖水那可怎么活呀!大家苦苦哀求,但唐自信献马升官心切,哪里顾得上百姓的死活。他一声令下,兵士们在红山中间挖了一道深口子,万顷渥洼池水顿时倾泻一光,全部流入无际的沙漠中了。待水干涸,那匹枣红马却神秘地失踪了。

渥洼池水放干后,周围的树木、青草都干死了,田园也荒芜了,人们只得背井离乡,远走他方,美丽的绿洲变成了荒漠。

寿昌宝骥

从古阳关向南不远,就是碧波万顷的渥洼池,到了唐代改名叫寿昌海。相传这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原本是皇帝赐给一匹宝马的称号。

从前,有人在渥洼池边得到一匹宝马。这马头高尾翘,颈长腰壮,通体乌黑光亮,惟四蹄雪白,跑起来四蹄腾空,风驰电掣一般,仰望如一团白云在流动,漂亮极了。他把马献给了皇帝。皇帝适逢五十大寿,得此良骥,龙颜大悦,认为这是上上等的大吉,于是就封该马为“寿昌宝骥”。又命侍马官特地为宝骥精心制作了一副白玉笼头和嚼子,乌马配玉嚼,更加平添了几分俊美。

哪知“寿昌宝骥”自打进了皇上的御马厩后,整日坐卧不宁,焦燥万分,乱踢乱蹦,特别是每当夕阳西下之际,便对着晚霞长嘶不已。叫声时而凄惨悲烈,哀天惊地;时而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更为糟糕的是不管什么样的精草细料,一口不进,甘甜美水一口不饮,请来御医诊治也毫无效果。侍马官深知,此马是在思念家乡,害的是思乡症,这得赶快禀明皇上,不然有个三长两短的话,那可吃罪不起啊。

侍马官对皇帝说:“思念故土,人畜一理,如大雁秋日之南飞,燕子春天之北归,皆此理也。寿昌宝骥出在敦煌,久已习惯了那里的环境,加之性情刚烈,思乡之情更胜一筹。顺其自然,还是把它放回去吧。”“这怎么能行!难道你不知道寡人爱马如命吗?”皇帝生气地斥责道。“正因为如此,奴才才敢冒死苦谏。万岁爱马,四海尽知,而惟有宝骥受过御封。若将它放归,天下皆知宝骥受封之事,那就会有千万匹骏马前来讨封,万岁不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宝马吗!若寿昌宝骥因思乡过甚而不幸夭亡,那么天下的骏马就都不敢来了。请万岁三思。”

一席话说得皇帝低头沉吟了良久,最后他终于答应放宝骥西归。第二天一早,侍马官就给宝骥松开缰绳,放它回家。宝骥朝侍马官深情地点了点头,便腾空而起,向敦煌方向急驰,太阳落山时就已到了阻关脚下。终于又回来了!宝骥兴奋地又蹦又跳。转眼一看,皇帝赐给的玉龙勒嚼还带着呢,便生气地把头一甩,玉龙勒嚼甩出了90公里远,落在了一座山峰上,这就是后来的龙勒山。

后来,人们怀念宝马,就把渥洼池改名寿昌海,龙勒县也就改名为寿昌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