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16018000000013

第13章 巨大的古城遗址博览馆(2)

再如,汉代郡县城究竟有多大,规模怎样?迄今亦无成说。我通过对敦煌以及整个河西众多古城遗址的系统踏察研究得出,汉县城廓平面多为规整的方形或长方形,每边长度大多200米至300米,周长多为1000米至1400米。如敦煌郡渊泉县城周长1180米、龙勒县城1140米、武威郡休屠县城1200米、鸾鸟县城1176米、宣威县城1060米、张掖郡昭武县城1120米、删丹县城1300米、日勒县城约1000米、番和县城1080米、酒泉郡乐涫县城1298米、玉门县城1150米、池头县城约1000米等。至于汉代郡城则要较一般县城大出许多,周长多为县城的2倍以上,面积为县城的4倍以上。如敦煌郡治敦煌县城周长3700米、武威郡治姑臧县城周长达4000多米、酒泉郡治禄福县城周长3160米等。城址规模是确定城邑等第、判定城址性质的重要依据,规模较大的城址一般必然是等级较高的军、政机构驻所。如果较县城还要小出许多的城址,那就只能考虑为县级以下的乡、戍、驿一类的居址。

3.富有特色的选址布局

古代城址的选点、布局不会是偶然的,它应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的空间关系(自然的、经济的、政治军事的等)所规定的,敦煌、河西古城遗址在地理布局上即是如此,呈现出若干有规律性的特点。揭示这些特点,并进而总结古代西北城镇居民点起源、布局、兴废的一般规律,这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是颇为重要的,而且还可为今天的城镇规划、布局和改造提供切实的历史借鉴。

即拿汉代敦煌、河西郡县城址的布局来说,就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设县之处都是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特别是水资源丰盈的地方,而一县的首府居地县城则多位于绿洲平原上自然条件最好的山前冲积洪积扇扇缘泉水出露带一线或主要河流近旁。因为绿洲县城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管理民户,组织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基础乃是决定其兴衰的主要制约因素,汉代如此,后代亦然。

河西绿洲是由疏勒河(党河为其支流)、黑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水系的几十条干、支河流冲积形成的一块块小绿洲联合而成,而汉代在河西所设的30余座县城大多是一块小绿洲上分布一个。如敦煌郡敦煌县位于党河绿洲中游,效谷县位于党河绿洲下游,龙勒县位于南湖绿洲,冥安县位于古昌马河绿洲,广至县位于榆林河绿洲,渊泉县位于疏勒河中游绿洲;又如酒泉郡玉门县位于石油河绿洲,延寿县位于白杨河绿洲,会水县位于北大河下游绿洲,乐涫县位于丰乐河绿洲;张掖郡居延县位于黑河下游绿洲,显美县位于东大河绿洲,番和县位于西大河下游绿洲;武威郡鸾鸟县位于西营河绿洲,姑臧县位于金塔河绿洲,苍松县位于古浪河中游绿洲等等。而这些县的县城则又多位于每一块小绿洲平原上自然条件最好的泉水出露带一线或较大河流近侧。这种分布规律在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地区似乎是一个通例,河西的例子可以供西北其他地区古城考证和史地研究参考借鉴。

其次,敦煌、河西多数县城地当沟通古代旧大陆三大洲的国际大通道丝绸之路沿线,且县城间一般相距30公里至60公里不等,使其成为丝路大动脉的中继站和补给地在所必然。沿走廊平原中部丝绸之路主要干道分布的汉代县城自西向东有:龙勒、敦煌、效谷、广至、冥安、渊泉、乾齐、池头、玉门、延寿、禄福、绥弥、乐涫、表是、昭武、屋兰、氐池、删丹、日勒、番和、显美、鸾鸟、姑臧、张掖、苍松等等。另外,沿石羊河和黑河干流南北向通道(可视为丝绸之路的支线),又分别设有休屠、宣威、武威、居延等县。这些县城的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颓可谓息息相关,绿洲地区的开发史与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再次,河西走廊北邻匈奴,南毗诸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绿洲河流沿岸水草地带和山区较大河流的谷地往往成为民族往来、交易的主要通路,也是游牧民族前来骚扰的孔道。在这些道口,特别是在较大河流的出山口处设县置城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如早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李广利征伐大宛时,为防备匈奴趁机而人确保后方安全,即于走廊北部重要道口设置居延、休屠二县以作屏蔽。太初四年(前101年)又在今石羊河北端置武威县,“武威县、张掖日勒皆当北塞,有通谷水草”,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显而易见。

上述这种城址分布格局,不单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于置郡设县和绿洲开发的制约作用,是汉代河西绿洲开发地域范围的标识,而且亦是汉室将本区作为“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之重要基地来从事经营的政治战略在地理布局上的反映。

同时,河西汉代县城遗址附近往往分布有汉代墓群,有的城址周围还不止一处。如汉龙勒县城周围数公里内分布有山水沟墓群、西头沟墓群和双墩子滩墓群,出土大量汉代陶器、五铢币以及汉代以后的一些遗物。又如汉冥安县城周围分布有锁阳城墓群和黑水河墓群,两处墓群总墓数达8000座以上,分布在长约30公里、宽5公里至8公里的范围内,其结构有砖室和洞穴墓两种,为安西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墓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再如汉渊泉县城附近数公里内残存着五道沟八队汉墓群、六道沟四队北三棵树汉墓群、桥湾魏晋墓群等古墓群。城邑作为人口的聚集之地,周围分布有同时代的墓葬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情况下墓葬,尤其是成片墓群当不会距死者生前居址太远。依据汉墓群的分布来探察汉代县城位置,或根据汉县城址来寻索汉墓群的分布,这对于田野考古和城市起源的研究均有参考意义。

河西汉县城址周围还多见较小的卫星式城堡的拱卫,由此形成一组组等第有序、排布有致的城址群落。小城堡面积一般在900平方米至2500平方米许,约为主城面积的1/100至1/20,它们或为乡城,或为里城,或为置,或属级别较低的军事驻所。如汉效谷县城周围分布有三个锅桩古城、三道蒙古包古城等小城堡;汉广至县城南有新沟古城;汉敦煌县古城西北有三号桥古城;汉冥安县城周围有转台庄子、半个城等。由敦煌、河西的例子可以推见,主城周围环列小城堡当为我国古代城邑布局的又一特点。

4.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

由于历史上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所引起的环境变迁,河西不少古城遗址今天已深处荒漠之中。昔日壮观的伟墙高垒,今日已成颓垣残堞;昔日繁华殷庶的绿洲,今天成了沙浪滚滚的瀚漠。置身其间,足以观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如位于敦煌南湖绿洲东部的龙勒故城,已成为新月形沙丘的处所;位于安西县古冥水下游的冥安故城(锁阳城),红柳灌丛沙堆遍布城址内外;位于石羊河下游的武威故城和宣威故城,今已成为巴丹吉林沙漠西部边缘西沙窝的一部分;位于黑河下游的居延故城、黑城等及周围绿洲,已被茫茫沙海悉数吞噬;位于北大河下游的西古城、东古城、一堵城等,已处于东沙窝的重重包围之中;大湾城、地湾城、沙城子、“黑水国”城、武威高沟堡城等,均沙堆遍布城址内外,甚或流沙高于城垣。城址周围废弃的大片耕地、阡陌、渠道的遗迹大都历历在目,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荒凉恰成鲜明对比。

我曾测得,古阳关绿洲沙漠化面积约50平方公里,敦煌、安西之间的芦草沟下游古绿洲沙漠化面积为180平方公里,锁阳城周围废弃的古绿洲面积约500平方公里,西沙窝一地废弃的古绿洲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居延城周围古绿洲面积更达1200平方公里,金塔东沙窝古绿洲为650平方公里许……河西走廊仅汉唐时期古绿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就有4700多平方公里。

研究这些古城址的兴废及其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今天绿洲地区的开发整治、防沙治沙和可持续发展亦有积极的历史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