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16018000000009

第9章 闻名遐迩的玉门关、阳关(4)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吴歌”出自江南“吴声歌曲”,是我国古代民间音乐清商乐的一种。“捣衣”,把布帛放在砧上用杵捣平捣软,以便缝制寒衣。诗人运用白描的笔法,表达了思妇对远方征人揪心的思挂之情,哀婉缠绵,寄托了人们冀求尽快平定西陲,停止战争,过上和平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静谧的秋夜皓月当空,长安洒上一片银辉;伴着冷清的月色,千家万户都在忙着捣练,为远方的征人赶制衣被;杵声阵阵,忧心惴惴;萧瑟的秋风不断地刮吹,树叶飘零,凉气袭人,还没有穿上寒衣的征人远在玉关边陲,这怎能不使人愁肠百结,牵心揪肺!什么时候才能平定“胡虏”,休兵罢战,心上的“良人”得以还回?

中唐戎昱《塞下曲》:“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诗题。诗人摄取将军得胜归来兵入玉门关这一典型情景,构成一幅生气活跃的动感场面,展示了一派雄浑的气象。将军凯旋而归,率领意气昂扬的士卒,进入玉门关内;昔日的战场“虏塞”已空,敌寇尽歼,得胜的旌旗迎风猎猎;战马欢嘶,奋蹄跃跃;恰逢夕阳西下,晚霞彩飞,映红了平原上的秋草,也给凯旋的将士和战马的身上涂上了一层激越而瑰丽的血色。全诗大气磅礴,意调高昂,构图鲜活,意味深长,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唐边塞诗人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东去长安万余里,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断肠,况复明朝是岁除。”思念故人之作,汗牛充栋,岑参的这首诗则独辟蹊径,耐人品味。李主簿东居长安,使远在千里之外玉门关的诗人思念无尽;你为何不寄信给我,哪怕是只写一行字也好,这怎能不令人断肠撕心!四顾茫茫,举目无亲,更何况明天就是新年,佳节将近,岂不萦怀倍增。诗句尽管平直自然,朴素无华,但对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无限情思却表达得淋漓尽至,感人至深。

4.千古传说优美动人

千古玉门关,不仅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大量诗文,而且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大都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风韵,寄托着当地百姓对于自己心目中崇敬的历史名胜的一往深情。

敦煌民间的历史传说,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变文”等俗文学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两者虽然在内容、体裁和表现手法上不尽一致,但相同的一点,都来自民间,都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作品。变文记录在纸上,容易损毁失传;传说故事则铭记在群众心里,可以长时期地活跃在民间的口碑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民间传说故事也可以看作是整个敦煌文学花园中一簇清新的小葩。

马迷兔大雁引路

敦煌西北汉代玉门关附近,有一处叫作马迷兔的地方。马迷兔原名马迷途,这是一处疏勒河下游的草甸地带,溪流潺潺,盐沼片片,杂草茂密,汉长城塞墙的西端点就止于此处。进出于玉门关的商队途经这里,因沼泽阻隔,道路迂曲,每每有迷失方向的,就连识途老马也不免晕头转向,莫辨东西。因而就有了马迷途这个名字。

一支专门贩运丝绸、玉石的回鹘商队,经年累月地奔波在这条道路上,他们仗着路熟,并不把马迷兔放在眼里。可有一次,不小心还是迷了路。商队困在盐沼间,进不得进,退不得退。这可怎么办?商队里有一个身材瘦弱、心地善良的孩子,捉住了一只离群的孤雁,想把它杀了烧熟解饥。他拿起刀来刚要动手,忽然大雁呜噜呜噜地叫了起来,一边叫着还一边流着眼泪。孩子觉得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便俯下身来仔细一听,原来大雁是在说话:“呜噜呜噜,勿要杀吾;呜噜呜噜,能出迷途。”“你果真能带我们走出马迷兔吗?”大雁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这是真的!孩子高兴极了,赶快放下刀子,把这消息告诉了商队。在这只大雁的带领下,商队果然十分顺利地走出了马迷兔。

还有一次,这支商队在马迷兔又迷了路。那只大雁又飞来叫道:“呜噜呜噜,商旅无路;呜噜呜噜,关城镶玉。”一边叫着,一边又把商队领出马迷兔来到了玉门关。大雁的话只有这个孩子能够听懂,别人都听不明白。孩子便把大雁的意思告诉领队:“大雁要我们在玉门关城上镶上一块夜光玉石,有这块玉石的光芒辉映,商队就再也不会迷路了。”一块夜光玉石要值上千两银子,领队实在是舍不得,便搪塞道:“这次没有带夜光玉石,等下次再说吧。”

没料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兔迷路了。这次情况更加糟糕,一连几天转来转去,人饥马乏,愣是走不出迷途。大雁又飞来了,依然叫了起来。孩子告诉领队,大雁在说:“呜噜呜噜,商队无路;不舍墨玉,绝无出路。”“那就赶快给大雁发誓吧,我们一定照它的话办!”大雁相信了领队的誓言,把商队再次领出了马迷兔。到了玉门关,领队再也不敢吝啬了,挑了一块最大最亮的墨绿夜光玉石,亲自镶到玉门关城楼顶尖上。在这块玉石的光芒照耀下,从此过往商队就再也没有迷路的了。

关门镶玉

自打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出入玉门关的商旅络绎不绝。当朝皇帝为了得到西域于阗的美玉,专门派了一队官兵往来于玉门关道上,押运美玉进京。

说来也怪,这队官兵每次押运进入玉门关,驮载玉石的骆驼就都躺下不动了,二目紧闭,口吐白沫,昏睡不醒。这是怎么搞的?押运官心里直发毛,嘀咕道:“如果误了行期,那可是死罪啊!”驼队中一位有经验的老人对押运官说:“大人不必着急,骆驼入关害病,肯定事出有因。”“难道是我们未曾祭拜关神,关神因故降罪吗?”老人答道:“我想是的。这座关城虽说是巍峨壮观,雉堞严整,但是全用夯土筑成,城上没有玉石一类闪光耀彩的东西,这与玉门关的盛名不符。故而关神降罪,略施小疾,使骆驼染病。赶快祭祀关神,用玉石装修关门吧。”押运官依老人说的话办了,在玉门关的城门上镶嵌了一圈晶莹耀眼的玉石,使关城大放异彩。从此驼队一路平安,再也没有骆驼染病了。

蚕种出关

本世纪初,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出土了一幅版画,画的是中原公主巧带蚕种出关的故事。画的中部绘着盛妆的公主,公主左侧站立一人,手指公主高耸的发髻,表明秘密就在那里。

无独有偶,敦煌民间也长期流传着一则中原公主巧带蚕种出关的动人故事。

华贵亮丽的丝绸原本只产于中原,它不仅赢得祖国内地人们的喜爱,也深受西域以至外国许多地方的欢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人民将得自中国的丝绸视为无上的珍品,罗马市场上丝绸一度与黄金等价。据说罗马恺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引起巨大的轰动,被认为是空前奢华的衣服。

但是,得自中原的丝绸毕竟有限,加之路途遥远,价格昂贵,无法满足西域以及国外人们的需求,于是他们就千方百计想获得丝绸制作的秘密,然后自己动手生产。西域于阗国王就为此绞尽脑汁,愁得寝食不安。

有一位名叫尉迟木的大臣,深知国王的心病。他劝国王不要焦虑,说他已打探清楚丝绸织造的根底,只要把天朝的蚕种弄到手,咱们自己就可以生产丝绸了。国王仍然愁眉不展,问:“那如何能把蚕种弄到手呢?听说天朝有令,只准向西域运送丝绸,不准把蚕种带到西域,敦煌的玉门关和阳关搜查得很严,不好办呢。”

尉迟木答:“这有何难,臣听说乌孙王曾娶天朝公主为妃,就顺便带去了蚕种。大王何不也向天朝求亲,设法让公主把蚕种偷偷带来就是了。”

“妙哉,妙哉!真是个好主意。”国王高兴地笑了起来,命令尉迟木带上丰厚的聘礼,即刻去长安求婚。

尉迟木一分钟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赶到长安。求婚之事很快得到了天朝的应允,公主也选好了,只待择吉日起程。

尉迟木先去拜见公主,悄悄地说:“于阗国不产丝绸,官民为之十分愁苦。公主此去于阗,贵为王后国母,应该多为百姓着想啊。如能设法把蚕种偷偷带来于阗,造福万民,那该有多好啊!”

公主显得为难:“为民造福,固所不辞,但蚕种如何能带出玉门关呢?圣命难违呀。”

尉迟木恳求道:“聪慧的公主啊,就请想想办法吧。临来时国王再三叮咛为臣,宁可让公主不带回一分一毫的财宝,也要叫公主把蚕种带回来。这是我王与万民的至盼啊!”

公主沉思了一会说:“好吧,我尽力而为。”

启程的日期到了,公主与迎亲、送亲的队伍一同浩浩荡荡踏上了西去的征程。大约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敦煌玉门关下。守关将士对他们毫无例外地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就连侍从的内衣、尉迟木的鞋帽等都一一仔细查看了,没有发现问题,才放他们出关。

出关后,尉迟木问公主:“蚕种带出来了吗?”

公主笑着反问道:“那还能不带出来吗?”说着随手取下头上的簪子,从乌黑的发髻中拿出了蚕种。“公主的头上想必他们不敢乱动吧。”

“真是聪慧绝顶啊!”尉迟木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这样,蚕种以及丝绸织造的技术传到了西域,以后又传到国外。

5.流沙掩埋的废墟——阳关

根据史书记载,阳关因居于玉门关之阳,即之南,因而叫作阳关。它与玉门关同期设于汉长城修至敦煌西陲之际,即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二关同位于汉敦煌郡龙勒县境内,同设都尉管理军务,一南一北,成犄角之势,互为策应,构成河西走廊西端的两扇大门。丝绸之路抵达敦煌后,分作北、南两道(魏晋以后又分为北中南三道)向西域延伸,玉门关和阳关就分别为北、南道路的关口。

神奇的南湖绿洲

阳关的位置,有关史书都记在汉龙勒县(唐代改名寿昌县)城之西数里。该城今天仍存,这就是敦煌市城西略偏南约70公里处南湖绿洲上的破城子(详后)。

南湖,是一块奇迹般的绿洲。它正好位于祁连山与阿尔金山相交处的当金山口的北麓,东、北、南三面为党河洪积扇大戈壁所围,西面连接茫茫的白龙堆,即今库穆塔格沙漠。于卫星影像上看,南湖绿洲犹如一条红色的大尾巴金鱼,孤游在瀚海大漠中。这是河西走廊最西的一块绿洲,面积仅约100余平方公里,降水极为稀少,年降水量仅有20毫米左右,堪称我国最为干旱的一隅。绿洲水源来自党河河床的渗漏补给,党河源于祁连山北麓西段,全长约390公里,沿程大段穿越洪积砾石戈壁,河水大量渗漏,部分潜流在南湖盆地边缘出露,汇成涓涓泉流。在这股泉水的滋育下,莽莽的荒原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块丰腴的小绿洲——南湖绿洲。

从敦煌市城驾车沿国道213线西行,不出十几公里即进入浩瀚的戈壁滩,黑褐色的砾石平铺地面,一望无垠,在阳光的炙烤下,仿佛有缕缕青烟升腾。眼前偶尔掠过一座座烽燧,似乎把人们带入“胡烟与塞尘”那种古老而神秘的境地。再往前走,大约距敦煌市城70公里的样子,越下一处石梁,眼前陡然出现了一片碧绿,葱翠欲滴,令人心旷神怡,南湖绿洲到了。

进入绿洲,顿时有一种世外桃园般的感觉。白杨参天,绿柳婆娑,一块块整齐的农田,一处处喷香的果园,一座座崭新的庄舍,还有那随处可见的如玉珠般垂挂在架上的葡萄,真的令人陶醉了。

南湖绿洲仅有6000多口人,耕地1.5万余亩,粮食亩产高达750余公斤,并有不少的吨粮田。绿洲边缘栽植着密密的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又设置道道护田林网,南湖人斗风沙,锁“黄龙”,使绿色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今天绿洲上共有林地3万余亩,人均有树3500余株,可称得上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林木最多的地方。尤可称道的是,近年来绿洲上大力发展适宜栽培的葡萄、香梨、蜜桃等经济林木,短短几年就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一处葡萄生产基地。所产马奶子、无核白等优质葡萄,浆果丰满,颗大汁浓,甜度适中,其味道的鲜美又与着名的吐鲁番葡萄有所不同,很受国内外宾客欢迎。以这种葡萄为原料,南湖还出产优质红、白葡萄酒,远销各地。

1993年,南湖建成了一处集科研、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沙漠森林公园。园内设有葡萄长廊、葡萄观赏区、沙生植物园、动物园、游泳池、儿童娱乐场和度假别墅,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现已成为省级公园。葡萄长廊长达5000米,可谓名副其实的“十里长廊”,沿途遍设拱形钢筋骨架,架上葡萄长藤漫绕,细蔓低垂,密密严严,遮天蔽日。穿行其间犹如走进了葡萄的海洋,两侧是葡萄,头顶是葡萄,脚边也是葡萄,前后左右全是葡萄;观赏的是葡萄,品尝的是葡萄,感受的是葡萄,吟诵的仍然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沙生植物园位于葡萄长廊西侧的沙丘北缘,占地500亩,园中遍植樟子松、油松、青海云杉、侧柏、刺柏等观赏树种和红柳、拐枣、霸王、花棒、柠条、棘儿等沙生植物。动物园位于沙生植物园南侧,占地300亩,园内专门喂养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荒漠野生珍贵动物,有野骆驼、野驴、黄羊、青羊等,这在别的动物园中恐怕是很难见到的。

南湖是美丽而恬静的,它犹如一块绿色的栽绒大地毯,平铺在古阳关脚下的荒漠中,显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容光焕发,那样的令人流连忘返。

“天马”的故乡

南湖绿洲南部,有一处由众多泉流汇成的湖沼,汉时叫渥洼池,唐代名寿昌海,方圆约10平方公里许。1938年于这里筑坝蓄水,建成一座水库,名黄水坝水库。建国后又经多次整修,大坝加高加厚,库容扩大为200多万立方米,近年又被开辟为古阳关下又一处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

渥洼池虽库面不是很大,景色也比不上江南湖光山色的妩媚纤丽,但却有着干旱高原地区湖泊雄浑壮美的特有风姿。湖水澄澈晶莹,像一匹被清风吹皱的蓝色彩缎,抖落在黄沙与绿野间。湖面上雪白色的大天鹅、黄色的野鸭戏水遨游;岸边芦苇环围,水草丛生,四周野花吐芳;远处金色的沙山,银色的雪峰倒映湖中,使人赏心悦目。这里,就是天马的故乡。

《史记·乐书》、《汉书·武帝纪》等古籍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天马生自龙勒县渥洼池中。当时南阳新野有一个名叫暴利长的官员,因犯罪遭刑,被汉武帝充军发配到龙勒县屯田。在渥洼池边,他经常看到有野马前来饮水。一天,他突然发现野马群中有一匹与众不同的骏马。这匹马体态魁伟,眼似铜铃,耳如削竹,皓齿朱唇,毛色枣红,跑起来像一团滚动的烈火。啊,这真是一匹神奇的宝马!他认定这就是天马。

暴利长素知汉武帝酷爱骏马,曾多次派人来河西、西域寻求宝骥,但一直未遂心愿。“何不把这匹宝马献给圣上?这不仅可立功赎罪,说不定还会加官晋爵呢”。暴利长想得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