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眼界日益开阔,外面精彩的世界无时刻不在吸引着他们,孩子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欣赏力和表现力也需要逐步提高,能够提高孩子这些方面的最好途径无疑是通过绘画。父母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绘画方面的特长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操作能力。
通过画画提高孩子的多种能力
父母箴言
不管让孩子学什么,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学这个东西可以为孩子带来什么,对孩子有什么作用。画画对于孩子来说就有很多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美感,还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当父母想要培养孩子某方面的特长时,最先想要了解的就是有关这项活动的作用,以及孩子学习这项活动所带来的益处。画画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美感,还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智力,以及孩子的协调能力。
1.提高孩子的美感
孩子在没有掌握运用表情达意的方法之前,绘画创作便是他们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他们不受拘束地运用那些绘画工具来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孩子美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孩子自身的创造和对美好事物的再现。绘画创作是孩子创造性地再现他们感知到美好事物的媒介。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印象和感受表现了出来,这不仅加强了他们对事物的感受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对形象的造型能力,从而使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孩子的画的特点,可以看出孩子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画中体现了孩子真实的感受。孩子在绘画中通常能够自由地、没有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以,从孩子的作品中能窥见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了解到孩子对世间事物美丑的真切体验,有利于帮助孩子分清美丑和善恶,提高孩子的审美判断力。
孩子的画中充满了孩子瑰丽的想象。孩子的想象是非常丰富和奇特的,他们把自然界的星空浮云、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想象成和人一样富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孩子笔下的世界都蕴含着大胆的想象,也正是这种想象,使孩子在绘画中获取了灵感,发挥了创造性。孩子在绘画中发展起来的想象能力非常宝贵,因为想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灵魂。
孩子的画具有夸张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孩子在绘画中常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水平画得格外突出、醒目。孩子绘画用色大胆、强烈,不受物体真实的、固有的限制,善于选择自己喜欢的鲜艳色彩去表现。孩子在绘画中不仅提高了造型和配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孩子变得更聪颖、敏锐,并逐渐具有了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有益于孩子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所谓全身心的协调能力,实际上就是指一个人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同大脑各个部分的协调能力。孩子学习画画对这种协调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首先,孩子画画使用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笔,通过画画,他们可以在尚不会、也不可能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就学会使用笔。反过来,使用笔又可以促进孩子从手到臂的小肌肉的发育。并且,由于画画时所需要的用笔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孩子画得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让手服从大脑的指挥,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力气运笔。另外,画画有时需要涂色,有时需要画长的线条,有时画短的线条,有时画点儿,这些用笔的技法,一旦运用自如了,对孩子所有涉及到用笔的学习就会大有益处。
其次,要在纸上画得完满整洁,就必须让孩子对整个画画有个预先的判断力,在什么地方开始,画大画小,画多画少等等,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修改,减少使用橡皮的次数,因为这两点都是保持画面整洁的前提。孩子如果能很顺利地、比较完满地画好一张画的话,那么他今后在学校书写书面作业或考试的试卷时,也会养成使卷面整洁、文字和数字的大小安排得当的习惯。
3.其他能力
孩子绘画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关于这个问题,下文有专门讲述)和创作才能。有关资料表明:人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认知水平。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手指的动作对脑细胞可以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从而使认知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因此,经常让孩子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孩子绘画创作能促成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孩子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对涉及到的问题更加敏感,对生活更加热情。使他们觉得生活更亲切、更有趣,并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同时,美术创造的成功,需要他们的专心和耐心,这对培养孩子的品质和个性有很大帮助。因此,绘画创作是促成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最佳手段。
孩子学习绘画的益处不仅只有这些,还有更多的作用。父母如果想要发展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画画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当然,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特长之前,请父母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要看一下孩子是不是有绘画才能。父母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发现孩子是否具有绘画才能。
孩子是否对绘画活动有强烈的兴趣爱好。例如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涂涂抹抹有兴趣。
孩子对色彩是否很敏感。
孩子是否善于把握事物的局部和整体,即对某一个事物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又能从部分上把握。
孩子是否具有较好的图形、形象的想象能力。
对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色调、形态等是否有着较强的记忆力。
在绘画活动中对描绘对象的结构、比例、位置、亮度、色调等是否有正确的估计及判别能力。
孩子的绘画作品——如绘制线条、使用色彩等是否合情合理。
如果你的孩子在这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了他的绘画才能,那么你还等什么,赶紧训练孩子这方面的特长吧!
绘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
父母箴言
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开始通过种种渠道来开发孩子的智力。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那些练习绘画的孩子一般都显得特别灵活。有关研究也表明,绘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美术中,绘画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了画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而反映了画者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美感,让人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通过实践证明,通过绘画来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实,绘画这种艺术是人的右脑功能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学习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简单的绘画技能可以开发右脑,充分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
在以前的绘画学习中,很多人都十分重视握笔的姿势,点、线、面的处理,色彩的搭配到结构的安排等技能的训练。当然,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方法是从临摹开始的,虽然能够掌握绘画的技能,却对孩子的思维活动没有什么发展,因为,通过眼对形象的观察,信息进入了左脑,左脑立即就指挥右手“比着葫芦画出瓢”。在这个过程中,根本就没有经过右脑,也就没有形成右脑的储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把绘画看成了是技能、技巧的训练,但是却忽略了思维的重要作用;只重视了练手,却忽视了练脑。因此,在孩子进行绘画创作时,应该先让孩子在大脑中构出一幅图,然后再把它跃然纸上,使作画变成描画。或者是在孩子临摹时,先把画样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用心记住它,再凭着记忆在纸上把储记在大脑中的画描绘出来。
在教孩子绘画时,想要做到开发孩子的智力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相结合,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方位观察,积累丰富孩子的表象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基础,以直觉、类比、联想、想象、幻想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要让孩子获得表象,就必须要他进行观察。并且,观察的次数越多,质量就越好;观察的角度越多样,获得的形象(表象)就越准确和丰富。
任何人的绘画能力,都是建立在他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观察就不会有绘画,这是许多先人前辈们早已证明过的一条真理。因此,在让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就要让孩子从观察开始。先观察实物,让孩子从各个角度利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材料、静态、动态等特点,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和丰富。即使是在平时,也要让孩子养成仔细观察自然景物的习惯,比如:山、水、日出、日落等。这样,孩子就会从观察中惊奇地发现:在日出的时候,有殷红、大红、橙、紫、黄、蓝等色彩,这样的景色显得辉煌而壮丽;到了晚上,除了黑、白、灰之外,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颜色。这样,孩子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训练,不仅可以掌握观察的方法,而且也可以提高孩子分析的能力。
2.观察、思维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通过观察,孩子可以获取和积累大量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分解、组合、概括等形象思维活动,抓住物体的本质特征,孩子就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图画了。比如,当孩子观察完了小白兔之后,概括出小白兔基本的几何形体和站立、弹跳、竖耳朵、睡觉这几种典型的姿势,孩子就可以抓住小白兔的基本特点了,在画小白兔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绘画是一种手和脑的综合训练,是技能与思维的训练,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维训练;当然,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取消技能训练。因此,在绘画中应当注重手和眼,技能和思维训练的同步进行。比如,在孩子观察的时候,除了注意积累形象之外,还要重视线条、色彩以及构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形象分析这是由什么线、形和色彩组成的,线条和色彩是如何变化的,物体组合和构图的关系,结构的特点和审美的方法等。
3.绘画与左手、右手结合
由于右手的活动是受左脑的支配,左手的活动是受右脑的支配,所以,应当注意锻炼孩子左手的活动,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用左手参与绘画,这样可以弥补平时注意开发左脑的做法。比如,可以让孩子右手画轮廓,左手涂色等。这样的训练,既可以促进右脑的开发,又可以使左右脑协调发展。
4.让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
联想是形象的量的变化,想象是形象的质的变化。因此,在绘画创作中,既要强调忠于现实的一面,也要培养孩子敢于想象、敢于幻想的一面。要利用一切的机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想象的天空里自己飞翔,海阔天空,任意遨游,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活动
父母箴言
孩子的思想很单纯,他虽然不知道画和画之间还有什么分别,但是他也有喜欢画的东西和不喜欢画的东西。父母们不要替孩子选择,而是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他们喜欢的,这样才会让他们有兴趣,有动力。
孩子不喜欢那种特定的东西,而是喜欢随心所欲,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想到什么就描几笔。孩子在学绘画的时候,一般会喜欢下面的这些美术活动。
1.画人物画
让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画小人儿了,当他们看到一个个小人儿在自己的画板上跳跃的时候,总会感到特别高兴。父母可以透过孩子的这个兴趣,让孩子描绘他熟悉的人物。在孩子日常的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就是父母、老师和小伙伴了,孩子对他们都十分熟悉和亲近,也喜欢为他们作画。父母不妨依照下面的步骤指导孩子画人物画。
孩子在学会画最基本的线条、圆圈之后,父母可以告诉他:人的头是圆形的,身子像一个小方块,四肢像细长的长方条,手脚像小半圆形。这样,孩子就会对人体几个部分的形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孩子能够画出几何结构的人形,父母就可以逐渐让孩子观察一下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别是他熟悉的人的样子、主要特征。让孩子通过比较认识胳膊、腿、身体的长短不同,粗细有别。当孩子能够画出人的轮廓图形时,就应该让他注意一下人的眼睛的不同,哭和笑时的眼形、嘴形也不一样;如果孩子画的人没有脖子时,父母可以引导一下,告诉他没有脖子的人怎么呼吸呢。通过这些,让孩子注意人体结构的细小部分,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能力。
当孩子画到一定的程度时,让孩子照着他所喜欢的玩具或是娃娃画,让他一边看着布娃娃一边画,还可以给他找来阿童木、小一休、孙悟空等玩具让他照着画,这是一种对孩子画静物画的初步训练。
除了上面的训练之外,还要让孩子学会用颜色为人物上色。主要是让孩子使用最基本的颜色,让孩子参照布娃娃,为他所画的布娃娃染色,让他知道黑色染头发,红色染脸蛋,绿色染裤子,黄色染上衣。还要让孩子学会挑选自己喜爱的颜色给人物上色,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他的色彩感,一方面又让他学会了识别颜色的种类。
当孩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为画上色的时候,父母不要干涉,更不能指定他们用某种固定的颜色,要允许孩子大胆地根据自己的意愿为画上色。
2.给儿歌或是故事配画
一个美丽的故事,一首优美的儿歌都能激发出孩子创造的欲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为儿歌或是故事配画。
首先,让孩子听一首短小的儿歌,等孩子能够理解其内容并且学会念这首儿歌之后,再引导孩子设想画面,将儿歌中的内容安排在画面中,最后再画出来。比如,为孩子放一首这样的儿歌“小白兔,白白的毛,长长的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爱吃青菜和萝卜。”当孩子听完之后,就会饶有兴趣地根据儿歌的内容,画出一只吃青菜萝卜的小白兔了。
其次,让孩子听一小些短小的诗句,开动一下孩子的脑筋,进行想象,然后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为诗句配画。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听这么两句话“妈妈,妈妈,快看快看,街上出现了好多好多会走路的小蘑菇。”这个时候,重点是让孩子听、学,然后再让他理解和思考,思考为什么街上会走出小蘑菇?街上的蘑菇是什么?这些蘑菇又为什么会走路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就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当他们发现原来所谓的蘑菇就是雨伞的时候,再让他们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