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庄子大智慧全集
16019200000039

第39章 快乐崇拜

【原文】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译文】踩了路上的行人的脚,就要道歉说不小心,兄长踩了弟弟的脚,就是怜惜抚慰,父母踩了子女的脚,也就算了。因此说:“最好的礼仪就是不分彼此,视人如己,最好的道义就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最高的智慧就是无须谋虑,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也不表示亲近,最大的诚信,就是无须用贵重的东西作为凭证。

佛曰:四大皆空。功名利禄过眼皆云烟,凡尘俗世转瞬即烦忧。人生在世,乐字为高。你争我夺,到头来只赚得满头白发,远不如随缘者致性,知足者常乐。

《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寓言:庄周到雕陵的栗园里游玩,走近篱笆,忽然看见一只怪异的鹊从南方飞来,翅膀有七尺宽,眼睛直径有一寸长,碰着庄周的额角飞去,停在栗树林中。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而不能远飞。”于是,拿着弹弓窥伺它的动静。这时,忽见一只蝉儿,仗着美叶荫蔽,而忘了自身;就在这刹那,有只螳螂借着树叶掩蔽着,伸出臂来一举而捕住蝉儿,螳螂意在捕蝉,见有所得而显露自己的形迹;恰巧这只怪鹊乘他捕蝉的时候,攫食螳螂,怪鹊见利而不觉自己性命的危险。庄周见不觉心惊,警惕着说:“唉!物与物互相累害,这是由于两类之间互相招引贪图所致!”想到这里赶紧扔下弹弓,回头就跑,恰在此时,看守果园的人以为他偷栗了,便追逐着痛骂他。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有名的典故就是从这则寓言出来的。由这则寓言引申出一个结论:成心谋算他物,就会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

因而,惟有泯除心计,才能免于卷入物物竞逐的循环斗争中。

现代社会使人个个都聪明起来,工于心计。人们把心事都用于这种功利之争上,但实际上这种聪明对人并不是十分好的。

可是人们又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这就是庄子所谓“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惟欲念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观点,现代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一去而不知返。

淡泊知足并非是一种消极避世或与世无争的思想,而是包含着谨慎处世的意义。《老子》中认为知足常乐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仁慈,二是勤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上述三点,就可以成为勇敢、富有和有地位的人。

有人将英国人与另一国家的人做了比较,结论是英国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利己主义与他人的利己主义不发生冲突,各不相扰;而另一国家的人却不能将自己的喜悦与他人分享。因此不是过犹不及,就是太爱钻牛角尖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缺点。事实上,无视对方的立场与利益,盲目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做也许暂时畅行无阻,但决不能行之远矣,终有一天会遭人反击。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天下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天下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过于执着于追求名利地位的人,其损失也一定很大。过于积存物质财富的人,其享受方面也远不及别人。只有知足才不会感到屈辱,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走向极端。这就是《老子》中所讲的“甚爱不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疏广、疏受父子,在西汉昭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温文尔雅,父子二人并为太子之师,天子尊敬,大臣钦美,荣冠朝野。任职5年以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父子,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疏受叩头道:“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两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他20斤黄金,皇太子送50斤。当他们离别长安时,满朝公卿饯行于都门之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叹赞道:“贤哉,二大夫!”

回到故乡以后,他们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广请乡里父老,并经常问还剩多少黄金,督促赶快花掉。有人劝他们道:“何不买点田产房屋传给子孙?”

疏广道:“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是会使他们变坏。本来是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更会去干坏事。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而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

因此二人在乡里中也很受人爱戴,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