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脑补脑健脑要诀
16032900000013

第13章 节欲健脑法

从广义来说,人的各种需求皆属于欲,古人就谈到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等。人的需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既涉及物质生活,也涉及精神生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积极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努力贡献,自己的需求也随之得到满足。如果只是想到个人的需要,特别是贪欲无度,则不仅不利于社会,也是个人养生的大敌。因为贪欲无度之人,脑子里始终不得安宁,精神耗散,无法内守,心身健康必然受到危害。正如《泰定养生主论》所说,“未得之,虑得之;既得之,虑失之;趑趄而未决,寤寐惊悸而不安。”

《黄帝内经》中指出,许多人之所以半百而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后世医家也历数过分追求名利、声色、物欲对养生的危害。

因此,广义的节欲,包括节制各种过分的声名物欲,究其大要,有人概括为四,强调节制酒,色,财,气(《红炉点雪·忌忧郁》)。有人概括为五,要求做到“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还有人归之为六:“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侯妄,六者去妒忌”(《太上老君养生诀》)

名利为养生六害之首,名利不除,为养生五难第一难,所以节制名利贪欲,是节欲守神之首务。《黄帝内经》提出,养生必须“内无思想之患,”就是说要放下思想包袱,减轻思想负担,而最大的思想之患,莫过于成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追名逐利,贪求无度。个人名利的贪欲,就是沉重的精神枷锁,宛如千斤重担,要解除思想上的负担,必须首先解除这名枷利锁。老子提出,“少私寡欲”。管子提出“见利不诱”。荀子则提出“以公义胜欲”,并要求,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黄帝内经》更是一再强调不要为名利贪欲所惑,主张“志闲而少欲”,要求做到“嗜欲不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守,形与神俱,得享百年。

人们要解除名枷利锁,当然首先要靠思想品德教育,而从养生角度去说明私心贪欲的危害,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能从养生与养德这两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收效更佳。而且明理智与节欲也是互相影响的,正如《养心录集要》中所说,常存敬心,嗜欲自然寡矣,而“见理即明,嗜欲自寡;嗜欲既寡,见理自明”。

古代的许多学者、养生家、医学家,都很重视从养德与养生这两方面谆谆告诫人们,彭祖指出,圣人深知追名逐利必然伤德败身的道理,故能自觉去之。所谓“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千金方》)。医圣张仲景,为了让人懂得名利败身的道理,特地在《伤寒论·自序》中详加剖析,他说当时的居世之士,不注重养生,只知道“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绞尽脑汁,追名逐利,必然危害人的正气,一旦遭受外邪,就可能产生严重疾病,“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到了这个时候,才害怕起来,求助于巫医庸医,以致天亡,所谓,“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这样的人,岂不是舍本求末么?生命已不存在,这种荣华富贵又有何意义?古代不少医学家都强调养生为本,不图虚名,不计较钱财对养性的重要性。懂得私心贪欲即不利于社会,又危害健康的道理,有助于事先防止贪欲,减少私心。如果贪欲泛滥,再行强禁,就困难得多了。正如《养生论》所说:“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不让名利在脑子里“大闹天宫”,自然就能精神内守,达到静神的目的。

欲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性欲。性欲是人的本能,既是人类繁衍后代的需要,又是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种需求。已婚男女,阴阳交合,乃人之常情,一般宜顺其自然。不必相信“避色如避虎”之类危言耸听的说法。然而,对性欲要有一定的节制。中医历来主张“节色欲以养精”,因为“欲想一起,欲火炽热……精气流溢,并从命门输泻而去。”这种反射活动如果过于频繁,必然加重大脑的负担。常言道:元气有限,人欲无涯。对这种无涯的欲念,如果毫不加以节制,精气神经常不能内守,日久天长,必然会危害身心健康,往往导致早衰。《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到,“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的人,往往半百而衰。近年日本学者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导致中年人大脑老化有六大原因,其中就有“性生活频繁”。

早婚早恋,情欲过度,元阳大伤,以致精衰,气弱,神散。早开之花必先萎。是说明早婚纵欲之害。即使成年而婚,性生活也应适度。进入中年,更不能纵欲,因为“人到中年,肾气日衰”。老年纵欲,危害更大,古人描述为“火将灭,更去其油。”足见其危害。

当然,主张适当节欲,决非勉强强制。而是要求任其自然而不勉强。节欲健脑,贵在适度,关键在于收心养心。这就是说,如能将心思用到学习、工作、文体活动中去,自然不会经常考虑情欲,也就不会情欲过度了。

总而言之,七情六欲,人之常情。要生存,得吃饭,就有食欲;要繁衍,得交合,就有性欲。要生活,必需油盐柴米,岂能没有物欲?人生一世,追求真善美,欲留好名声,有啥不好?要提高,不想学习行么?要发展,不思创新行么?这种学习之欲、创造之欲,催人奋进。然而,对个人的声色物欲,贪求无度,不仅损害他人,危及社会,不利于益神健脑,而且对自己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