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脑补脑健脑要诀
16032900000009

第9章 要勤于用脑

所谓健脑,是指除补脑,养脑以外的所有使脑功能健全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繁重体力劳动日趋减少,而脑力劳动逐渐增加,这一趋势的发展对人体健康长寿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心关注。常用的健脑方法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据报道,人的一生所用的脑力,只占脑潜能的20%,尚有约80%的脑潜能未被动用,这是十分惊人的。人的神经细胞组成,有5千万种。据说,一个人的大脑一生中的知识储备量竞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中所含知识量的50倍。研究发现,人的一身中要数脑的衰退最慢,而且脑功能的衰退并不是普遍进行的,只是在特定区域进行,也就是说,在一群脑细胞衰退的同时,另一群脑细胞又被唤醒了。脑的衰退并不是和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的,尤其在思维部分更不容易衰老。所以说,人老了,但脑并不一定老(脑动脉硬化者属于病态衰老,另当别论)。常言道“人老心不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脑的潜力是挖不尽用不竭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勤于用脑的古代思想家、医学家却往往年逾古稀,得享高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诸子,哪个不勤于用脑?但谁也未因劳心而夭折,反而个个长寿。孔子活了72岁。庄子活了82岁,荀子的年龄,据说享年110岁,“荀卿年五十,始东游于齐”,(而后他又度过了60年的政治生涯)。老子享寿更高,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他“年百有六十余岁”。历代名医,无不博览群书,勤于用脑,但何曾早衰夭折?有人统计《中医各家学说讲义》中所载名医的年龄,在有生卒年份的30人中,80岁以上者即占一半,平均年龄也达78.6岁。名医中的寿星,比比皆是。孙思邈70岁写成《千金要方》,百岁高龄又完成《千金翼方》。历代的文人学士,同样是长寿的多,夭折的少。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5岁即能作诗,9岁即通音律,16岁时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给后人留下了2800多首诗歌,用脑可谓勤矣,但仍然活了74岁。我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不长,但勤于用脑的各种知识分子,年逾古稀的很多,他们的平均寿命也远远超过花甲之年。有人统计了秦汉以来3000多名著名知识分子的寿命,其平均寿命为65.18岁。勤于用脑的人,不仅活得长,而且活得健康,直至高龄仍然思维敏捷,富于创造力。

翻阅历史长卷,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也大多长寿。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表格手册》中列出了世界“十大思想家”,其中活到70岁以上的就占7人:哥白尼享年70岁,孔子享年72岁,达尔文享年73岁,康德和柏拉图都享年80岁,伏尔泰享年84岁,牛顿则享年85岁。有人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50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为对象,对他们的寿命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这50人的平均寿命为63岁,其中,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平均寿命则要高出10岁,为73岁。又有人研究了16世纪以后的400名欧美杰出人物的寿命,仍然是长寿的多,夭折的少,平均寿命为66.7岁。长寿的著名科学家,还可以列举许多: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活到76岁,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活到78岁,“发明大王”爱迪生享年84岁,提出“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巴甫洛夫享年86岁,著名哲学家罗素则享98岁高寿……。

在科学家中,维纳54岁发表《控制论》,69岁时又进一步论述控制论的发展前景。达尔文在60岁以后,还相继发表了《人和动物的情感表现》等许多重要著作。巴甫洛夫在54岁时才开始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70岁以后更富成效,终于提出了著名的“巴甫络夫学说”。爱迪生取得第1033项发明专利时,年已过81岁。竺可桢在82岁时还完成了重要著作《物候学》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孙思邈在自首之年仍然思维敏捷,百岁高龄还写成了名著《千金翼方》。美国F·D劳斯由于首次发现致癌病毒于1960年获奖,时年87岁。在文学家中,年逾古稀而又思维敏捷者,也屡见不鲜。巴金的《随想录》在其古稀之年相继问世,已故文学大师郭沫若、茅盾,即使在80岁以后,仍然时有创作。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即使到100岁时,仍未停止创作剧本。

日本科学家对200名20~70岁的人做了实验,发现勤于用脑的人,即使到了60岁,思维仍敏捷;而那些不肯用脑的人,那些年纪不大就自以为接受新知识已经为时过晚的人,即使年龄才30几岁,但思维已经变得迟钝。(《古代的看法和事例》)

总之,脑也适用“用进废退”的规律,人们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养脑,而整天无所事事,以为用脑越少,脑子才保养得越好,这是一种既愚蠢又错误的看法。但是,如果不掌握脑的活动规律而“滥用”,不懂养精护神,盲目用脑,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缘木求鱼。那么,应如何开发脑的潜力,永保脑的“青春”和旺盛的脑力呢?关键在于勤学习,善用脑。

首先,如《周易》中所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断学习,吸取新的知识,培养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和兴趣,这是一个人用脑的动力所在。因为学习时,既要眼看、耳听、口诵,又要开动脑筋,不断思考,不仅涉及到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而且涉及到反射和意向活动;学习时,手脑并用,全身锻炼。这种以动神为主的全身活动,如同以动形为主的全身运动一样,对促进身心健康大为有益。老年生理专家约翰·摩西博士说得好:“活动可以减轻血管老化和硬化过程”。但一般人们不把学习同活动联系起来。其实,学习是一种被我们称为意向的活动。依我看,不论老幼,一般学习上的要求都会使人健康。

第二,学习时,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外界的事情也难以干扰大脑“入静”,只不过是动中之静罢了。杂念丛生,最为伤神,专一用脑,则志定神凝,不致老损,正如《老老恒言。燕居》所言:“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可见专心学习,刻苦钻研,是一种专一不杂的用神之法,神虽动而犹静也,对促进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难怪古人认为“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

第三,学习研究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乐观,处于良好的心态,一个人,要是全神贯注于知识的海洋之中,那五彩缤纷、兴味盎然的各种知识,简直会使你陶醉,妙趣横生,其乐融融。一个人经过冥思苦想,辛勤劳作,一旦攻克某个难关,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时,那欢乐之情,笔墨怎能形容?这学习之乐、创作之乐,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多么大的好外啊!学习,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持身心健康、脑力旺盛的法宝,如想保持健康,享受人生的乐趣,最好的医药,就是学习。学习是促进健康的灵丹,是健脑的妙药。

大脑功能是否老化,是人衰老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为大脑是人体的中枢,只要它的功能不衰退,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勤于用脑,正是延缓大脑老化的诀窍。因为用进废退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生物体中任何组织、器官、系统,都是愈用愈发达,不用则退化,人的大脑,同样如此。用脑越勤,大脑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也越多。科学家用超声波测试大脑,发现勤于用脑的人,大脑不易疲劳,脑神经细胞保养良好,尽管年龄增长,却可免于早老性痴呆。科学证明,脑力锻炼与我们的肌肉锻炼一样,也是用则进,废则退,司马迁就说过,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有人曾向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年过八旬,仍然保持这么强的思维能力?”严老笑着答道:“可能是我的大脑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吧!”全国政协委员顾执中,是一位传奇式的记者,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写下了大量有血有肉的报道文章。1985年,他已88岁,仍然每天坚持写作。有人问他为何高龄还这样劳累?他笑而答道:“脑是人的指挥中心。因此,首先不能使脑衰老,这样我就积极写作,作一个头脑健康的老人。”由于他积极用脑,科学用脑,他的思维敏捷,记忆力尤其惊人。有人向他请教绝招,他说:“我没有什么绝招,只是我的脑子在不停的运动,自然零件就良好了!”这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智力至老不衰的真谛。

但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不少中小学生,出现健忘,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面对繁多的专业课目,感到力不从心;中年人工作一天总感昏昏沉沉,面对日常工作,脑力不足;中老年人,未老先衰,思想僵化,对外界缺乏应有的敏感性。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不注意脑力运动,不懂脑,不善用脑的结果。“心之官则思。”就是说,人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勤于用脑,喜欢思考,是顺乎自然、合乎生理的,有益于身心健康。

然而,心又不可过思,神又不可过用。思太过则伤,神过用则废,从而出现心神亏损,久而久之,导致精气衰竭,甚则发生脏腑功能紊乱。《医述养生》用油和火的关系作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人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孙思邈强调:不宜多思、多念,因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也不宜久视、久听,因为久视伤血,久听伤肾。这里强调用脑,用神,益于健脑,心神愈用愈灵;但超过限度,则适得其反。

所谓不宜多,不宜久,就是强调用神不可过极的意思。现代学者学习、工作的强度和时间都是在神经系统能胜任的范围之内,如果超越了神经系统所能负担的限度,超负荷运转。例如,白天的脑力劳动已经极度紧张,晚上又紧张地持续到深夜,而且长期如此,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就会因过度疲劳而功能紊乱。大脑是人体神经的中枢,大脑功能紊乱,势必影响五脏六腑,危害身心健康。在临床上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头昏头疼,精神不振,容易疲乏,敏感,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不及时纠正,还会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出现多系统功能紊乱,如胸闷,胸痛,心悸多汗,食欲不振,或便秘或腹泻,尿频,尿急。或见遗精,阳痿等。

现代医学也证实,不合理用脑,长期的精神紧张,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其他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_。现代学者也主张用脑要合理,勤于用脑,使其处于“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的程度,这是搞好学习、工作和从事创造的需要,而且能锻炼神经系统,使其更加健全,有益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