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16034500000005

第5章 孙子兵法(5)

⑤死生之地:指敌人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的情况。

⑥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角量、较量,这里指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此句是说,经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情况。例如,公元222年,吴蜀两军相持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带,吴将陆逊得知蜀军连营数百里,兵力分散,士气沮丧,决定实施反攻。为进一步摸清情况,陆逊派兵先攻蜀军一营,结果失利。诸将都认为“空杀兵耳”,陆逊则认为“吾已晓破敌之术”。原来,经过这次战斗侦察,陆逊发现蜀军军营都是木栅构成,于是,决定火攻破敌,取得了连破蜀军四十余营的彝陵之战 的胜利。

⑦ 深间不能窥:指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知我之真实情况。窥,偷看的意思。

⑧ 错胜于众:指将胜利摆在人们面前。错,通“措”,放置的意思。

⑨形: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

⑩战胜不复:指作战方法灵活多变,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

【译文】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活动的规律,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把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来,人们都知道我取胜的一般战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战法而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卷,而是适应敌情的发展而变化无穷。

【原文】夫兵形①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③故五行无常胜④四时无常位⑤,日有短长⑥月有死生⑦。

①兵形:用兵的规律。形,方式方法,这里有规律的意思。

②避实而击虚:指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共空虚薄弱的地方。例如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决战时,就是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打败楚军的。战斗开始时,晋军为了避免与楚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其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进攻。楚右军是由其盟军陈、蔡军队组成的,战斗力最弱,遭到这一出其不意的打击,立即溃败。晋上军主将狐毛为了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接战后故意竖起两面大旗引车佯退,下军主将栾枝也令阵后的战车拖着树枝扬起尘土伪装败逃。楚军统帅子玉不知是计,下令追击。晋军元帅先轸指挥中军主力乘机横击楚军,晋上军也回军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急忙下令撤退,才保全了中军逃回楚地。

③神:耐奇、智谋高超,这里是用兵如神的意思。

④ 五行无常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把这五种东西看作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相生相胜”。所谓“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胜”(也叫“相克”),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种相生相克的结果没有哪一个固定独胜。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当然是不科学的;但这是古时人们企图唯物地解释世界的一种努力。后来五行学说被唯心主义者所歪曲、利用,变成了封建迷信的糟粕。

⑤四时无常位:指春、夏、秋、冬依次更替,循环往复,没有哪个季节固定不变。

⑥ 日有短长:指一年之中,白天的时间有短有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⑦月有死生:指月亮有圆缺明暗的变化。

【译文】用兵的规律象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洗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象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用兵的规律就象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简评

孙武在本篇中突出地论述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的作战指导问题。他认为“兵形象水”,水的流动是“避高而趋下”,“因地而制流’,用兵则要“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的这一作战指导思想,对于如何正确地选择作战目标、作战方向和指导军队的作战行动,具有重要价值。

在阐述这一思想时,孙武以较大的篇幅论证了军事上“虚实”的可变性,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也象“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样,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只要善于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就能变敌之“实”为“虚”己之“虚”为“实”,做到以己之实,击敌之虚,以夺取战争的胜利。所以他说:“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孙武这些思想,包含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因素,是其新兴地主阶级进步性的反映。

孙武从“胜可为”的思想出发,还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和“我专而敌分”等重要的军事原则。他认为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靠主观努力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如通过“示形”等各种手段欺骗敌人,荫蔽自己的行动企图,就可以分散敌人而集中己的兵力,做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甚至使敌人完全陷入“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被动境地,而自己则“出其所不趋”,“攻其所必救”,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主宰敌人的命运。孙武的这些论述,为历来进步军事人物所推崇,其中一些基本原则,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军争篇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先敌争取制胜条件,取得有利的作战地位问题,并提出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著名军事原则。

【原文】孙子日: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合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①合军聚众:指聚集民众,组成军队。

②交和而合:指两军营垒对峙的意思。和,“和门”,即军门;舍,驻扎。曹操注:“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③军争:两军争夺制胜条件。

【译文】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受领国君的命令,从组织民众编成军队,到开赴前线与敌对阵,这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了。军争中最难的地方,又在于如何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此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要地,这就叫做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

【原文】故军争为①利,军争为危。举军②而争利,则不及;委军③而争利,则辎重捐④。是故卷甲而趋⑤,日夜不处,倍道兼行⑥,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⑦,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⑧;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⑨,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⑩则亡。

①为:这里作“是”、“有”解。

② 举军:全军带着所有装备辎重行动。举,全的意思。

③委军:指丢弃笨重物资器械,轻装前进的意思。委,丢弃。

④辎重捐:辎重,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捐,损失。

⑤卷甲而趋:指卷起铠甲急速行进的意思。甲,铠甲。

⑥倍道兼行:指以加倍的行程昼夜不停地连续行军。倍道,加倍行程的意思,兼行,昼夜不停地连续行军。

⑦擒三将军:三军将领可能被俘,即全军覆没的意思。擒,被敌所擒。

⑧十一而至:指部队因疲劳而大部掉队,仅有十分之一的人到达。

⑨蹶上将军:指前军将领可能遭受挫败。蹶(juè诀),挫败;上将军,前军的将领。

⑩委积:指物资储备。

【译文】军争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险的。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放下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甲急进,日夜不息,以加倍的行程连续行军,走上百里的路程去与敌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身体健壮的士卒先到了,体弱疲倦的掉了队,其结果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上五十里的路程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可能遭受挫败,其结果部队也只有半数赶到;走上三十里的路程去争利,部队也只有三分之二赶到。所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②、沮泽③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④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⑤,以利动⑥,以分合为变⑦者也,故其疾如风⑧,其徐如林⑨,侵掠如火⑩,不动如山11,难知如阴12,动如雷震13掠乡分众14,廓地分利,悬权而动16。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①豫交:指与诸侯结交。豫,通“与”,参与的意思。

②险阻:指山水险要阻隔的地形。

③沮(jǔ举)泽:指沼泽地带。

④乡导:即向导,给军队带路的人。

⑤以诈立:以诡诈办法诱骗敌人而取得成功。例如,公元1360年,占据安徽、江西一带的陈友谅部,自恃势力较强,企图消灭占据南京一带的朱元璋部;朱元璋则采取诈骗歼敌的办法,命令部将康茂才(陈友谅的老朋友)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暗中设置大量伏兵。陈友谅信以为真,率舟师顺流急下,在江东桥一带遭朱元璋军水陆夹击。陈友谅军大乱,淹死无数,被俘七千余人陈友谅逃往江州(今九江市)。

⑥以利动:根据是否有利而采取适当行动。

⑦ 以分合为变:指作战时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应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

⑧其疾如风:指军队行动快速如风。疾,快速。

⑨其徐如林:指军队行动缓慢时,犹如严整的森林。徐,缓慢。

⑩侵掠如火:进攻敌人时,象燎原烈火,猛不可当。侵椋,指袭击、进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战)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11 不动如山:指部队驻守时,象山岳一样,不可动摇。

12难知如阴:荫蔽时,就象阴云遮天看不到日月星辰那样。

13动如雷震:行动起来,犹如万钧雷霹。

14掠乡分众:乡,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此句一说指掠取敌“乡”(地方)的粮食、资财,要分兵数路。另一说是夺取敌之资财,要分出一部分奖励部下。

15廓地分利:廓,开拓的意思。此句一说指开拓疆土,应分别利害,择要据守。另一说,开拓土地,分与有功者。

16悬权而动:指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

【译文】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的计谋,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用兵打仗要奇诈多变才能获得成功,根据是否有利采取行动,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随情况而变。军队行动快速时,象狂风骤至,行动缓慢时,象严整的森林,进攻敌人时,象迅猛的烈火;驻守时,象山岳一样屹立不动,荫蔽时,象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动作起来,就象万钩雷霆。夺取敌“乡”的粮食、资财,要分兵数路,开拓疆土,要分守要地,权衡形势,相机而动。先懂得以迂为直计谋的,就能胜利。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原文】《军政》①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②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③也。

①军政:古兵书。

②金鼓旌旗:古代军队作战的指挥工具。

③变人之耳目:指根据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况来变换指挥信号,以适应士卒的视听能力。变,适应。

【译文】《军政》上说:“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使用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清,所以使用旌旗。”金鼓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军队作战行动的;军队行动既然统一了,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得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得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使用火光和鼓声,白天作战要多使用旌旗,之所以变换这些信号,都是为了适应士卒的视听能力。

【原文】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③。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⑥,惰归④,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⑤,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⑥,勿击堂堂之陈⑦,此治变者也。

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这里指打击、挫伤。

②夺心;指动摇将军的决心。《吴子·治兵》“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古人用兵时,很重视扰乱和动摇敌将的决心。

③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指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锐不可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力量的损耗,士气逐渐怠惰;到了后期,士气衰竭,将士思归。

④ 避其锐气,击共惰归:即避开敌军锐气,等到敌军怠惰疲惫、士气沮丧时予以攻击。例如,公元684年,齐国进攻鲁田,战于长勺。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擂鼓出战,被曹刿劝止。等到齐军击鼓三次进攻受挫时,曹刿说可以反击了。于是,鲁国军队发起反击,打败了齐军。事后,鲁庄公问曹刿打败齐军的道理,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哗:喧哗、嘈杂。

⑥无邀正正之旗:指不要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邀,迎击,截击的意思。

⑦勿击堂堂之陈:指不要攻击实力雄厚、阵容严整的敌人。陈(zhèn阵),古“阵”字。

【译文】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将事可以动摇其决心。军队初战的时候,士气比较旺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怠惰,到了后期,士卒就会气竭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惫了才去打它,这是掌握队士气的方法。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以自己的靠近战场来对待敌人长途跋涉,以自己的从容休整来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以自己的粮足食饱来对待敌人的粮尽人饥,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不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因敌而变的方法。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①,背丘勿逆 ②,佯北勿从③,锐卒④勿攻,饵兵⑤勿食,归师勿遏⑥,围师必阙⑦,穷寇勿迫⑧。此用兵之法也。

①高陵勿向:对占领高地的敌人,不要去仰攻它。陵,山陵,向,指仰攻。

②背丘勿逆:即敌人背靠高地,不可正面攻击。背,背靠、倚靠,逆,这里是迎击的意思。

③ 佯北勿从:佯,假装;北,败北,即失败。此句指敌人假装败走,不要跟踪追击,以防遭敌伏击。例如,公元前260年,秦军进攻赵国,赵括率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反击秦军,秦军假装败走,赵括不问虚实,贪胜直,陷入了秦军的包围,赵军粮绝四十六日,突围未成,赵括中箭而死,最后全军覆灭。

④锐卒:锐气方盛的部队。

⑤饵兵:诱兵,即诱敌就范的小部队。饵,钓鱼用的鱼食。

⑥ 归师勿遏:指对正向其本国撤退的敌军,不要去拦阻它。遏,阻止、拦阻。

⑦围师必阙:指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阙(quē缺),通“缺”。汉简《孙子兵法》为“围师遗阙”。

⑧穷寇勿迫: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地逼迫它。

【译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敌人占领高地,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要从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去跟踪追击,敌军锐气正盛,不要去进攻,敌人以“饵兵”诱我,不要去理睬;正在撤退回国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它。这些,都是用兵应当掌握的原则。

简评

本篇所论述的是两军争利争胜的问题,其中心思想是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