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占据盐区的那年秋天,我父亲正在一家私塾学堂里读书。可以想象到,当时,我父亲跟着先生读书的样子,一定是摇头晃脑,满口的之乎者也;一定是长衫、大褂、瓜皮帽,穿得温文尔雅。一定是很有点意思的!
我父亲说,日本兵开进盐区以后,并没有像电影、电视上演得那样凶,见东西就抢,见好看的大姑娘就去追。父亲说,日本人刚来的时候,还是蛮好的。尤其是日本“据点”里的随军女人,见到盐区的孩子们,如同大姐姐疼爱小弟妹一样,逗他们玩耍,还扔糖块、饼干之类的零嘴儿给他们吃。
日本兵驻扎盐区,目的是占领盐河口的深水码头,并没有恶意地去伤害当地的老百姓。那段时间,每天都能看到日本兵的小火轮,挂着太阳旗,“呜呜呜”地穿梭在盐河里。许多内地运来的货物,如河南的小麦,山西的棉花、大豆、药材,以及安徽一带的优质名茶、水果之类,都是通过盐河码头,装上货船,开到日本国去的。
盐河码头上,昼夜重兵把守。大约有一个连的鬼子兵,驻扎在盐河口,他们在盐河两岸修筑炮楼、挖壕沟,并用“地笼”式的铁丝网,圈起了大片大片的无人区。
每隔三五天,就可以看到一队鬼子兵,骑着高头大马,护送着一帮涂脂抹粉,穿着艳丽的女人,浩浩荡荡地从县城方面坐着马车开过来,一路欢声浪语地开进盐河口戒备森严的日本据点内。
次日,日升三竿,那些女人如同小瘟鸡一样,一个个无精打采地晃悠在马车里,前后仍旧还是那帮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守着,护送她们返回县城大本营。
那些姿色各异的女人,大都穿着日本和服,挽着高高的发髻,戴着各种好看的头饰。盐区的孩子们跟在队伍两边看新奇,时不时地就有好看的女人,扔糖块给他们吃。有时,也扔些花生、大枣、葵花子什么的。当然,孩子们抢到最多的,还是包装精致的东洋糖果儿。胆子大一点的孩子,为了能得到一块好吃的糖果,竟敢靠近那些女人,伸出脏乎乎的小手。
那样的时候,负责“护送”的鬼子兵们,就要大声呵斥了。有时,他们还“稀哩哗啦”地拉动枪栓吓唬人。但,盐区的孩子们知道,那些鬼子兵们,其中有一部分是“二鬼子”,他们是不会向孩子们开枪的,只是装装样子,吓唬吓唬小孩子们走开,也就罢了。
我父亲说,当时他正在学堂里念书,教书的先生看得紧,他很少有机会去抢糖果吃。但小孩子们嘴馋,父亲也曾背着先生,偷偷去过几回,只因为他的个头高,穿戴又很文雅,不好意思跟着队伍穷追不舍,他选择日本人的必经之路,事先蹲在一处高坡上,或是站在一个拐弯地方静候着。那样,赶巧了,也能得到那些女人扔过来的好吃的。
父亲说,有一回,一个耳边戴着大红花的女人,冲他怀里扔来一块水果糖,打开来一看,里面包裹的不是平常吃的糖块,而是一枚金灿灿的耳坠儿。
当时,我父亲并不知道那是啥意思。
后来,日本人投降以后,有消息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从菲律宾、新加坡等不同的国家,抢来大批的良家妇女充当“慰安妇”。我父亲这才恍然大悟,感情那个扔耳坠的女人,是想通过书生模样的我父亲,让那个耳坠儿变成一封家书。
因为,当时用来包耳坠的花糖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只可惜,我父亲读的是私塾,只会背些之乎者也的“八股文”,糖纸上的“洋字”,他一个也不认识,随手就给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