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发明解秘(上)
16040200000016

第16章 湿度计

湿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已经发明了湿度计来测量湿度。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湿度有所研究,而且也最早发明出湿度计的国家。

古籍《史记·天官书》中曾记载有一种世界上最原始的湿度计。这种湿度计是把同样重量的泥土和炭放在天平秤上,来观测挂炭一端的天平升降的仪器。《淮南子·天文训》中写出了这种湿度计的用法。即:“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意思是说:“如果天气干燥,炭的一边就轻;如果天气潮湿了,则炭就重。”在《淮南子·泰族训》中,也有关于湿度的记载。里面写道:“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湿气到来的时候,人是看不见它的形状的;可放在天平秤上的炭,却已经变得沉重了。”这就进一步说明这种世界上最早的湿度计,在当时人们测量湿度时,已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宋朝时期,中国古代的人们仍然使用这种湿度计。据说在宋朝时,有一个和尚名叫赞宁,他写了一本《物类相感志》的书,书中就提出了把土和炭两种东西分别放在天平秤的两边,使天平秤平衡,然后把天平悬挂在房间里。天将要下雨的时候,空气中的湿气增多,炭就会变重;天晴时,空气中的湿气减少,炭又会变轻。这说明那时的中国人就已经把这种原始的湿度计当作预报天气晴雨的仪器。

清朝时期,中国人又根据当时西方传教士发明的利用兽筋做的湿度计,发明出了另外一种用弦线制作的湿度计,这种弦线随湿度伸缩,可用来测量湿度。这便是现在毛发湿度计的前身。其实,利用绳筋的伸缩性来制造湿度计并不是西方传教士首先发明的。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就有“天且雨……琴弦缓……”的记载。这说明在那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丁琴弦遇湿就会变松,天就会下雨。元朝末期,在《田家五行》一书中,也说道:如果质量很好的弦线忽然变松了,那就是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就说明天要下雨。这本书中还提到,如果琴弹出来的声音不好听,那也说明将要下雨。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