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发明解秘(上)
16040200000074

第74章 玻璃

关于玻璃的由来,国外有种说法是说在3000多年前,一艘满载着大块的天然苏打的大商船由于海水落潮,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口旁的沙滩搁浅了。船上的腓尼基人在海滩上做饭。他们从船上搬来了做饭的大锅,又用几块大块的天然苏打支起锅做起饭来。吃过饭后,他们收拾好东西,准备回船了。一个船员突然喊道:“你们快看,这是什么东西?闪闪发光,多好看!”大家围上来仔细看,只见这些东西玲珑剔透,晶莹明亮。原来,这海滩上都是石英砂,在船员们烧火做饭的时候,支着锅的天然苏打在高温下和石英砂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玻璃。腓尼基人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就开始了玻璃的生产。他们用特制的炉子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一起熔化,炼出玻璃液体,然后再做出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来。不久,他们这种制造玻璃的秘密就被人泄露了出去。

但是,我国的考古学家却在河南洛阳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了白色的玻璃珠。后来又在陕西宝鸡的西周墓葬中发现了上千件透明的玻璃管和玻璃珠。西周距今大概有近4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发明玻璃显然比外国早1000多年。玻璃的发现,证明了中国玻璃不是西方传入的。

据考证,我国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玻璃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蓝、绿、黑、红等彩色玻璃,以及俗称“蜻蜓眼”的多色玻璃珠。我们经常玩的“弹球”,大概就是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吧。可到了三国以后,我国的玻璃制造方法曾一度失传。北魏时,大月氏人曾到山西大同传授烧制玻璃的技术,中国的玻璃工业才又得到复兴。到了隋朝初期,人们又重新研制出了绿色透明玻璃。现在,我国的玻璃制造工艺仍处在世界先进水平。

瓷器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来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又有本质的区别。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利用瓷土做原料,经高温烧制精美的硬陶,这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到了商代,人们又发明了玻璃质釉。这一切都为中国瓷器开始了新纪元。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生产飞跃发展,制瓷区也从南方逐渐扩大到了北方。烧制瓷器的技术慢慢成熟,瓷器的质量也提高了,数量剧增,种类很多,图案装饰丰富多彩。汉时,中国人已成功的烧炼出了白瓷,这是制瓷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还发明出了在釉下挂彩的技艺。

隋、唐时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繁荣时期。隋朝时的制瓷厂分布很广,有的厂规模还很大。瓷器的品种不断增加,器形多样,有的瓷器还代替了金、银、铜、陶等生活用具。隋朝瓷器的硬度和釉色的洁净,都超过了前代。烧制的白瓷,色调比较稳定,白度较高。而且那时的瓷器的釉色和花纹装饰都比以前复杂,并出现了彩色的瓷器。考古学家从张盛墓中出土的两件白瓷文官俑,其帽子、头发、眉毛、胡须、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剑鞘、衣服等,都用黑色的墨点画,形态生动、逼真。

唐朝时期的瓷器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当时社会上独立的部门。烧瓷的地区越来越多,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器形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那时的瓷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当时的青瓷,以越窑(今浙江省余姚市)的名声最大,产品质量很高,瓷细壁薄,釉色晶莹,制作精美,是当时中国青瓷器中的优秀代表,当时就畅销国内外。此外,唐朝时的白瓷也很著名,色彩类雪似银,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宋朝时期的瓷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制瓷的技术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进步。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器。许多名瓷厂制造的瓷器,在胎质、釉色、花纹、式样等方面,更加精美,各有特色。元朝时瓷器行业突出的成就就是烧成青花和釉里红瓷器。青花这种瓷器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代。直到今天,青花这种瓷器仍在大批烧制,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明朝时期的制瓷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仅单色釉的瓷器方面,就可以烧成鲜红、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彩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青花也远远超过元代的水平。稍后创制的“斗彩瓷”,为后来绚丽多彩的多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到了明朝晚期,人们又发明出了“五彩瓷”,技术更加先进。

清朝时期的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时的工匠们已能够准确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候。彩瓷的立体感更强。

中国在世界上向有“瓷器之国”的美誉。英文中,“中国”与“瓷器”同一词。中国的瓷器不仅是很好的生活用品,而且也是珍贵的艺术品,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西方国家的家庭中,人们都为能有一件中国瓷器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