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名家生平(上)
16040300000010

第10章 法显

法显(342~423),原姓龚。平阳郡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地理学家。

法显有兄长3人,都不幸早逝。父母怕他不能成人,3岁即将他剃度为沙弥。剃度后,在家住了几年,大病几乎死去。父母赶紧送他入寺院中,从此不肯回家。10岁时父亲去世,叔父曾逼他还俗,他不从。不久母亲去世,他回家办完丧事就回寺院。20岁受大戒。为人笃信佛教,性格倔强,有志有恒,聪明正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北分裂,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期,人民大众受战乱之苦,受剥削压迫之苦很深,得不到解救,于是产生了从宗教中寻求安慰和拯救的幻想,统治阶级则妄想通过宗教而享受天国之乐。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法显进入中年以后,住在长安。他看到佛教虽然迅速发展,但缺乏戒律,以致各自为政,使佛教界呈现混乱的局面。法显对佛教界的混乱现状不满,立志去西方天竺(今印度)取经求法,以此矫正时弊。

后秦弘始元年(399),58岁的法显与慧景、慧嵬、道整、慧应等同行从长安出发,去天竺寻求戒律。经乾归国(今甘肃兰州西)、耨檀国(今青海西宁),于公元400年到张掖。经敦煌,穿越1500里的沙河(今敦煌西至鄯善之间的沙漠地带)至鄯善国(今新疆若羌东之米兰)、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又从焉夷西南行,沿塔里木河,于阗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于公元401年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经子合国(今新疆叶城奇盘庄),西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于麾国(今叶尔羌河中上游)、竭叉国(今塔什库尔干)和陀历国(今克什米尔之达丽尔),于公元402年到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经宿呵多国(今斯瓦斯梯)、犍陀卫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东北)、竺刹尸罗国(今巴基斯坦沙恩台里东南)、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那竭国(今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过小雪山(塞费德科山),于公元403年到罗夷国(塞费德科山南罗哈尼人居住地)。经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邦努)、毗荼国(今旁遮普)、摩头罗国(今印度马霍里),于公元404年到僧伽施国(今印度北方邦西部法鲁哈巴德区之桑吉沙村)。经沙祗大国(今印度北方阿约底)、拘肤罗国(今印度北方巴耳兰普尔西北)、蓝莫国(今尼泊尔达马里)和毗舍离国(今印度比哈尔邦比沙尔),于公元405年到摩竭提国(今印度比哈尔邦之巴特那)。经迦尸国(今印度北方邦贝拿靳斯)、拘陕弥国(今印度北方邦柯散)、达嚷国(今印度中部马哈纳迪河上游)以及瞻波大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格耳普尔),于公元408年到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加尔各答西南之坦姆拉克)。义熙五年(409)十二月法显乘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狮子国住了两年。义熙七年再乘船回国,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时曾作短暂停留。义熙八年七月,法显在长广郡(今山东崂山)登陆,接着去彭城(今徐州)。公元413年去京口(今镇江)、建康(今南京)。

法显此行所经国家28个,前后在外15年,经历了种种艰险。先后跟随他的11人,有的中途返回,有的病死,有的到了天竺后就留居在那里,只有法显一人在求得经律后返回祖国,体现了他那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次旅游成功,使法显成为我国最早翻越西域边境高山而深入印度的少数旅行探险家之一,成为我国由陆路去印度,由海路回中国的第一个旅行家。义熙十年(414),他在建康翻译佛经,同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写成《法显传》一书。《法显传》的书名有好几个,如《佛国记》、《佛游天竺记》、《高僧法显传》、《三十国记》等。

《法显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地理内容的游记,它不仅描述了我国西北沙漠景观和他旅行这些地方的艰辛,而且还用大部分篇幅描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国的地理风貌、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因此,它是中国记述印度最早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又是研究西域和南亚史地的重要文献。通过他的描述,把人们在我国西北沙漠中旅行的艰难呈现在读者眼前:沙河中多“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葱岭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在法显的描述中有明显的体现:“自葱岭已前,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顺岭西南行15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法显对狮子国的描述,给读者展现了明确的地理位置和一个“无有时节”的热带景观:“其国在大洲上,东西50由延(1由延约4.8海里),南北30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数,其间相去或10里、20里,或200里,皆统属大洲。多出珍宝珠玑……其国和适,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

《法显传》的地理学价值,还表现在它对当时印度洋、南海航行情况的记述上。法显是中西交通史上陆海兼程往返于中印之间的第一人。《法显传》可以说是航海游记,是中国关于信风和南洋航船的最早最系统的记录。书中对全部海程的航路航船都有明确记载,特别是从印度恒河口南航斯里兰卡,从斯里兰卡东航苏门答腊,从苏门答腊北航山东半岛的连续三次因季风转换而乘不同方向信风航海的记录,有重大历史意义。义熙五年十月一日(公元409年10月26日)他从印度乘船去斯里兰卡,西南行,顺冬初信风,14个昼夜到狮子国。十月上旬的初冬信风,正是印度洋上东北季风盛行时期,顺东北季风西南行船,非常方便。义熙七年八月(411年9月),法显乘船从狮子国去耶婆提时,已是西南季风的末期,进入了季风转换期。当西南季风转换成东北季风后,法显由西向东航行,便是逆风而行,加上暴风雨的袭击,使他乘坐的船受损漏水,船旋迥漂转90余日才到达目的地。后来,法显在耶婆提停留了5个月,等候西南季风回国。由于风暴的袭击,把他吹到了山东半岛的崂山。此外,《法显传》在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仅就他的海陆旅行在中国地理学史上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作了阐述。

《法显传》以它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历代都有人对它进行研究;在国外,19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很注重对此书的研究,先后译成法文、英文出版,成为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