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名家生平(上)
16040300000007

第7章 魏伯阳

魏伯阳,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东汉桓帝时期(147~167),化学家,精通炼丹术。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说明魏伯阳是生活于东汉桓帝(147~167)前后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关于魏伯阳的著述,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但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却只记录了《魏伯阳内经》l卷。后晋开运二年(945)编成的《旧唐书》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2卷、《周易五相类》1卷。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说魏伯阳撰《参同契》3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今仅存《周易参同契》一书,卷数视版本而定,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中国炼丹术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汉代,炼丹术在封建帝王和豪强贵族的资助下取得长足的进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伯阳所撰的《周易参同契》就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历代炼丹家对此书均很重视,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并采用许多隐语,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种。《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作。历代注释名家对它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讲的是烧炼金丹以求仙药的外丹说;有的认为魏伯阳主张调和阴阳,讲的是靠自身修炼精、气、神的内养术,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有的认为在《参同契》中,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认为,“《参同契》之中心理论只是修炼金丹而已”,并斥责内丹、房中、服符、昼夜运动、祷祀鬼神等为徒劳无功的旁门邪道。此说可取。

《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丹”。原文记载共分三变,第一变是将15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四周,加入6份水银,再用炭火加热,便生成铅汞齐。魏伯阳认为“火”也参加反应,是反应物。所以他说,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与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受,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齐。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即黄芽(Pb3O4)。第三变是将第二变的产物铅丹与9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混合药料置入丹鼎中,密封合缝,务必使其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后武火,昼夜察看,注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还丹”。这种“还丹”就是氧化汞。用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魏伯阳所述“还丹”炼法如下:

魏伯阳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黄芽”就是铅丹,“河上姹女”为汞。这句话的意思是,汞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住了。

魏伯阳在阐述饵服金丹何以能使人长生不老时,采用的是不恰当的类比法,认为黄金既然不朽,还丹又能发生可逆循环变化2HgO2Hg O2,那么饵服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这种希图把黄金、还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以求长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荒谬可笑,但在当时有些人却深信不疑。

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魏伯阳指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炼丹过程正如以檗染黄,煮皮革为胶,用曲蘖作酒等等一样,是“自然之所为”,“非有邪伪道”。他还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

魏伯阳不只是囿于阴阳五行学说,他还提出了相类学说。他认为阴阳相对的两种反应物质还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他说:“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虽黄帝临炉……亦狄和胶补釜,以硇(氯化铵)涂疮……愈见乖张。”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这大概是根据炼丹家们一些失败的教训而总结出来的。魏伯阳的这一理论虽然遭到葛洪的反对,但到了唐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它毕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实际上,魏伯阳的这个相类学说是化学亲和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的比例很重要,并已经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还记述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缩小的宇宙,阴阳变化、万物终始都在其中。

必须指出,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炼丹术变得更加神秘,影响了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此外,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这就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并导致服丹中毒,这实际上阻碍了炼丹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