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名家生平(下)
16040400000004

第4章 王祯

王祯的生平

王祯是我国元朝时候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是山东东平人。关于记载王祯生平活动的史料很少,因此我们对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经历都不十分清楚。根据史书记载,仅仅知道他做过两任县官,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旌德县(今安徽省境内)的县尹(县长),在职六年。后来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做了多久,没有记载。

王祯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一些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六年的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来没有搜括过民财。他捐出自己的薪俸,办学校,修桥梁,办理很多公共事业。此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他的这些行为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

王祯在县尹任内,经常鼓励人民种好庄稼。他在《农书》里,对那些只知道鱼肉老百姓不认真办事的地方官进行了揭露。他说,这些人尽做坏事,妨害农时,并且无限制地盘剥人民,自己尽情享乐;他们下乡劝农(鼓励农民努力生产),也是预先通知各社各乡,约集聚会,要老百姓为他们供应差役;有的地方官还乘机敲诈,谎报劝农的功劳。王祯对这些人异常痛恨,他愤怒地斥责这些人:“名为爱民,其实是害民。”

王祯很想做一个能为国家办事的好官,因此在他的《农书》里,对古代兴修水利、劝助农桑的地方官,如汉代颍川太守黄霸、渤海太守龚遂等人是极为推崇的。史书上称这些人为“循吏”,意思就是奉公守法的“好官”。《史记》、《汉书》都有《循吏传》。王祯认为地方官应当学习这些循吏的榜样。

王祯认为,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的知识。如果地方官自己对于农事没有知识,那他又怎么能够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呢?因此,他平常很留心农事,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终于写成了有名的《王祯农书》。

《农书》大约是王祯在旌德县任内着手编写的,先后经过好几年,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编写完成。1313年,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大约距成书时间已有十年。

《农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仅限于旌德、永丰两县地域之内。王祯在这本书里,还把南北农业的异同得失做了分析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元朝时候,除《王祯农书》以外,还留下《农桑辑要》和《农桑撮要》两部著名的农书。在这一历史时期里,能够先后产生这样几部农业科学著作,不是偶然的。首先是由于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远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就开始了精耕细作。从战国到元朝初年又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又不断提高,生产的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元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心烈在位的时候,开始采取了 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置了劝农官,建立了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因而对农书的编写发生一些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农书的能够编好,主要应当归功于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其次是这些农书的作者较好地总结农民经验的辛勤劳动。

王祯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发明家。我们知道,我国在唐朝就开始采用雕版印书,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异常费事的工作。为了改进印书技术,在十一世纪的时候,杰出的发明家毕昇曾经发明了胶泥活字排印法。但是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所以宋、元时代的书籍,大部分还是用雕版印刷。王祯在编写《农书》的时候,很想让自己的书早日出版,因此就创造了木活字。

木活字排印法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在木板上面刻上字,然后就用细齿的小锯,把刻了字的木板一块块地锯开,再用锐利的小刀修理成大小一样异常整齐的四方形木活字,常用字往往还要多做几个。木活字做好以后,把它们分别排列在两个叫做韵轮和杂字轮的轮架上。韵轮就是按音韵的次序排列;杂字轮是排列一般的常用杂字和“之”、“乎”、“者”、“也”等作为语助词用的字。检字的人坐在两个轮架的中间,只要转动韵轮或杂字轮,就可以拣取到他所需要的字,以字就人,极为方便。木活字检齐以后,就可以排版刷印了。一版印完以后,仍把木活字拆散,还原到轮架上去,以备下次使用。

王祯这套为数三万多字的木活字,刻制了两年才完成。刻成后,就在大德二年(1298),试印他主编的《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一百部,比雕版印书的时间缩短了很多。

此外,他还设计和绘制了许多生产工具的图样。例如他在江西看到有一种茶磨,就根据同样的原理,设计绘制成“水转连磨”图。水转连磨是利用水力发动的机械。这种机械性能很好,每具可以灌溉农田一百亩;如果用来砻稻碾米,可以供给一千户人家的使用。另外他还绘成“水轮三事”图。水轮三事也是一种用水力发动的机械,一个大水轮可以同时用来磨面、砻稻、碾米。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就是用水力鼓动排橐风箱,铸造农具。但是由于时间相距太久,水排久已失传。王祯就多方搜访,终于弄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变更,绘出图来。

在他的《农书》里,还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工具图谱。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创造才能。

王祯还是一位诗人。清代顾嗣立编辑的《元诗选》中,就收入了他的诗,称为《农务集》。总之,王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他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农学方面。下面就把《农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略加介绍。

《王祯农书》的内容概要及其特点

王祯编写的《农书》,通称《王祯农书》。因为古农书中还有南宋陈的《农书》,明末沈氏的《农书》,用这样的通称便于区别。《王祯农书》是我国古农书中最有名的几部农学著作之一。

《王祯农书》共有三十六卷,分为三个部分——卷一至卷六是《农桑通诀》,卷七至卷二十六是《农器图谱》,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六是《谷谱》。《王祯农书》有几种不同的本子,除上面谈到的三十六卷本以外,还有一种二十二卷本。在后一种里,把《谷谱》十卷并成四卷,《农器图谱》二十卷并成十二卷,所以这种本子也是完整的,并不残缺。

全书约计十三万六千多字,插图二百八十一幅。

《王祯农书》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对农业作了比较全面而有系统的论述。在《农桑通诀》中,总论农业上一系列的问题,并随时注意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以前,后魏贾思勰著的具有农业全书性质的《齐民要术》一书,虽然也谈到不少问题,但涉及的地区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且主要是分别叙述各项生产技术,没有系统地总论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和原理。南宋的《陈农书》,开始对栽培总论和农业经营作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性的讨论,但作者是从农业经营者的立场出发,探讨的范围较狭,而且地区仅限于江浙一带。《王祯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企图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性的讨论,并把南北农业技术及农具的异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的农书。

在问题的提出和表达方法上,《王祯农书》也力图做到简明概括和全面。例如在《农桑通诀》的《授时篇》里,王祯绘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农时问题作了简明的小结。在《地利篇》里,他对全国风土和农产,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绘制了“全国农业图”(可惜此图现已失传)。这两个图可以帮助读者对这些问题作比较全面的了解。又如在《灌溉篇》里,王祯指出我国的自然条件很好,如果能够很好地注意兴修农田水利,就可以防止和战胜水旱灾害,使得“国有余粮,民有余利”。在《农器图谱》的《灌溉门》里,他还谈到水的综合利用问题,主张把灌溉、航运、水力和水产结合起来。

《王祯农书》除总论性质的《农桑通诀》外,再配上各论性质的《谷谱》,有总论,有各论,系统分明。《谷谱》的各论,有些像《齐民要术》的各论,但比《齐民要术》的分类更明晰,体例也比较整齐。而且《谷谱》的各论,几乎对每一种作物的性状,都作了说明,这在古农书中也是创举。此外它又结合《农器图谱》,对农具作了分类。这样就使得这部书的内容更加全面,体例更加完整。

《王祯农书》的另一特点是《农器图谱》的创作。《农器图谱》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插图二百多幅,其中还有比较复杂的机械图形。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的形状,进一步了解其构造。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各种农具的来源、构造和用法。在《农器图谱》里,几乎罗列了作者所能够看到的和农业有关的一切工具和零件。在它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但是其中所介绍的农具,除犁以外,只兼及有限的几种农具,而且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已失传)中所收农具的种类,也不及《王祯农书》多,也没有图。在它以后,明代的《农政全书》和清代的《授时通考》,虽有农具图,但一般都是抄自《王祯农书》,不是自己的创作。可以说,《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是我国古农书中对农具记载得最完备的。

当然,《王祯农书》并不是完美无耢 缺的,它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有些地方说得不够明白透彻。书中还夹杂着一些迷信的说法,在《祈报篇》里,就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文字。因此我们必须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这部农学遗产。

下面就把《王祯农书》的三个组成部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谷谱》,分别作些简要的介绍。

《王祯农书》的三个重要部分

1.全面论述农业生产的《农桑通诀》

《农桑通诀》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开头叙述了农事、牛耕和蚕桑的起源,接着是本论十六篇:授时、地利、孝弟力田、垦耕、耙耢、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劝助、收获、蓄积、种植、畜养、蚕缫、祈报。为了便于介绍,我们把这十六篇本论按照问题的性质,分为以下四组。

第一组,《授时篇》和《地利篇》。

《授时篇》主要是叙述了历法的制定和应用。历法怎样制定,这是一个比较专门的问题,在这里不作详细的介绍。现在我们仅就农业与历法的关系问题,作些说明。农业生产为什么要重视“时”呢?我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幼苗的生长、发育以至成熟结果,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光照和时间。一种作物,由于长期习惯于周围的气候条件,因此在它发育的过程中,就要求适宜的温度或光照,这样才能不断地生长发育。一个地区内,一年四季的气候,大体上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变化。所以一种作物的播种、生长发育以至成熟,也有一定的适宜时期。种得太早、太晚,或者没有在适宜时期内进行某种相应的农业措施,都会招致损失,甚至不能成熟、结果。所以农业生产必须掌握季节。为了便于掌握农时,我国很早就定出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这种历法我们通常称为农历。

在《地利篇》里,王祯把各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作了比较,指出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接着,又进一步说明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所宜生长的作物也不同。因为各种作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它仅能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作物的特性虽然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变化,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不能变得太快,太大。如果环境骤然变了,就会阻碍它的生长发育,甚至招致死亡。因此必须尽量避免这种环境不宜所引起的损失。各地环境不同,因此产生了“风土论”。“风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环境。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风土和作物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受到“风土论”的束缚。例如元代另一部著名农书《农桑辑要》就明白指出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不应受风土论的限制,《王祯农书》也继承了这一理论。

我国农业生产上有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授时篇》《地利篇》所谈的问题。但是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一些。“不违农时”不仅指播种要抓紧农时,并且要求事前准备以及劳动力的安排必须适合农时的需要,避免任何妨害农时的事情。“因地制宜”不仅要求选择适宜于环境的作物和工具,还要求改造自然环境,使它能适合作物的生长。

第二组,《垦耕篇》、《耙耢篇》、《播种篇》、《锄治篇》、《粪壤篇》、《灌溉篇》、《收获篇》。这七篇专论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和现在的作物栽培学“栽培总论”的内容大体相同。

《垦耕篇》包括垦和耕两部分。“垦”指荒地的开垦,就是开荒;“耕”指土壤的翻转,就是耕田。

通常把正在耕种的土地叫做耕地,没有耕种的土地叫做荒地。荒地还有板荒和抛荒的分别。板荒是指一直没有耕种过的荒地。抛荒是指过去曾经耕种过,以后抛弃不种而变成荒地。

荒地上通常都长着树木、杂草和芦苇等植物。开荒时,首先要把这些植物清除掉。《垦耕篇》里介绍了清除草木的方法。上面曾经谈到,有些荒地里往往长着根株稠密的芦苇或蒿菜,耕地时很费力。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可以用一种形似短镰的剧刀,先把草根割断,然后再翻地。如果遇到大树,采用什么方法清除呢?《垦耕篇》介绍了一个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先在近根处剥去一圈树皮,树就死去,三年后树干根朽,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它清除掉。这种方法,现在叫做环剥法。

板硬的土地不适于作物的生长,所以在播种前必须翻耕。翻耕后,还要把翻起的大土块破碎磨平,使土壤变得很松软,然后才能播种。《王祯农书》还进一步指出南方水田和北方旱田不同的耕作方法。

《耙耢篇》是介绍耙耢方法的。耙有方耙和人字耙两种。耢是无齿耙。它的主要作用是磨土和盖土,元代的农书对于耙耢特别重视,强调土地经过深耕以后,还要耙细。如果耙功不到,土块很粗,下种后虽然能够长出苗来,但是根和土不能密接,所以不耐旱,有悬空死亡、虫咬、干死等弊病。除麦田外,一般农田都应当进行秋耕,反复耙耢。到春季开冻后,再耙四五遍,这样就可以使土壤保持四指左右的墒,那么即使春季不下雨,到了播种期也可以下种。《耙耢篇》所介绍的耙耢方法,是十分宝贵的生产经验。在北方干旱地区,抓紧耙耢来保存土壤中的水分,非常重要。但是南方水田耕后用耙,耙后不用耢而用耖(耖的齿比耙的齿长,间隔也稀)来疏通水田泥土。

《播种篇》介绍了选种和播种的方法。我们知道,一种作物有许多不同的耖 品种。而种子的好坏,适宜不适宜,关系是很重大的。因此在播种前,必须进行慎重的选择。并且还要注意良种的培育、繁殖和贮藏,保持种子的纯洁和生活力。经过选择的种子,在播种以前,有的还需做某种适当的处理,例如水稻的浸种发芽。播种要抓紧适当的时间。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等几种。此外《播种篇》还谈到多种经营和作物轮作问题。最好能够选择几种在时间上先后衔接的作物,适当安排着,使土地终年不空闲,而且经常有收获。除农作物外,《播种篇》还谈到蔬菜的种植以及对病虫害的防治等。

《锄治篇》叙述了中耕除草的方法。因为通常除草用锄,所以除草也叫锄草。除草要注意早锄和多锄。早锄就是趁杂草还很小的时候就把它锄掉,谚语叫做“锄小”、“锄早”。如果不早锄,杂草就会很快长大,根株茂密,除起来既困难,又费工。多锄是因为杂草除净后,不久又会长出来,所以在一季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往往需要多锄几遍。锄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通过锄地,不仅可以锄去杂草,而且还可以把地面耙松。这样,一方面可以流通土壤中的空气,促进作物根的生长;另一方面,被耙松的那层薄土迅速干燥后,盖在地面上,还可以阻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具有保墒的作用。所以谚语说:“锄头底下三寸泽。”锄地有时还结合着培土、间苗和定苗。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什么叫做间苗和定苗。种子播下后,长出来的苗不一定全部合乎要求,所以播种时必须多用一些种子,待出苗后,再就太密的地方去掉一些弱小的苗,这叫做间苗。但是在第一次间苗时还不能把多余的苗全部去掉,有时需要留一些后手,等待稍大时再按照适当的距离,最后决定去掉哪些苗,保留哪些苗,这叫做定苗。以上所谈的问题仅限于旱田。水稻田用耘耥而不用锄,而且插秧的株行距很整齐,也用不着间苗、定苗。

《粪壤篇》介绍了肥料的种类以及施肥、积肥的方法,还提出了对于地力的看法。古代称肥料为粪,“粪”字也可作动词用(那就是施肥的意思),所以这篇称为粪壤。

关于肥料的种类,本篇列举了苗粪、草粪、火粪、泥粪、踏粪、大粪、小便、石灰以及禽兽毛羽、草木灰、腐草败叶、扫除的尘土、洗涤的泔水等多种。此外,在本书的其他部分,以及在它以前的农书里,还谈到牛粪、马粪、驴粪、猪粪、羊粪、鸡粪、蚕矢、旧墙土、麻枯、马蹄羊角灰、洗鱼水、沟泥水、谷糠、豆萁(即豆茎)、盐水等多种肥料。

这一篇不仅介绍了多种多样的肥料,而且还进一步介绍了积肥、造肥的方法。积肥和造肥的方法很多,例如利用粪屋收贮垃圾、草灰、糠枇等杂物;也可以采用凿池的方法收聚谷壳、腐草、败叶、泔水等。这些杂物在积聚收贮的过程中,再加以调制,可以促使它们发酵,成为很好的肥料。

多种多样的积肥、造肥方法,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远在宋、元时代就掌握了丰富的肥料学的知识。

但是我们也应当指出,草木灰和人畜的粪尿相混合,草木灰中所含的碳酸钙,会促使粪便中的氮肥变为氨气而散失。所以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好的。可是由于当时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还不能了解到这一点。

除在家里积肥外,王祯还注意到经常到外面去搜集零星四散的肥料。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也可以积少成多。

关于肥料的施用方法,包含许多问题。施肥分基肥、种肥、追肥三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种肥的施用,我国比其他国家要早得多,远在二千年前就已开始了。《王祯农书》里还谈到下种肥的农具。这种农具构造并不复杂,只要在下种用的耧车上再附加一个盛肥料的装置就行了。下种时,耧车向前移动,肥料也就随着落下,盖在种子上。

粪有生粪和熟粪的区别。所谓熟粪,就是经过发酵的粪。不仅人畜的粪便要腐熟后再用,连麻枯也要和火粪等堆积发酵后,才能施用。这一篇还指出不同的作物,要采用不同的肥料和施肥方法,例如栽培韭黄最好用马粪,因为马粪不仅可以提供养分,还可以发酵生热。

关于施肥和地力的关系的认识,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1)明确指出施肥的目的是“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瘠薄之地)为肥土”,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土壤虽有不同,只要治理得法,都能适宜于栽培作物。这也就是说,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粪治方法;即使瘠薄的土壤,只要处理得好,也可以种好庄稼。(3)土地只要经常施肥,就可以保持“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这是我国农业实践和农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灌溉篇》谈论排水、灌溉和水利工程。我们知道,作物生长离不开水,但是水过多或过少对作物都有害。洼地嫌水多,高坡患水少。而且我国位于季风区域,年降水量的变率很大。犁北方年降水量较少,容易发生旱灾;但是又因为地形、水土流失和暴雨等关系,也往往容易发生水灾。因此,对水的控制,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农业上头等重要的问题。

王祯在《灌溉篇》里首先追溯了古代治水的情况。他认为古代很重视治水,在很多地方修筑了堤防,疏通了河渠。这样,就能够及时放水、蓄水。同时在田间还分布着沟洫系统,能够及时进行灌溉和泄水,有效地防止了旱、涝灾害。他还介绍了古代多种多样的引水方法:例如水在高处,就用闸门下灌、平浇;如果田高水低,就用机械提水入田;如果地势曲折而距水较远,就可以采用架槽(木架水槽)、连筒(用大竹管连接通水)、阴沟、渠道、陂栅(拦水坝,在上游拦水,使水位提高)等办法作长距离的引导。他通过对古代治水情况的回顾,来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兴修水利才能够尽地利,保收获。同时还指出遍布祖国境内数以万计的河流,以及古代治水的经验,为我们从事水利建设事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王祯在《灌溉篇》里,也提出了兴修水利的主张。

王祯在本篇还谈到圩田和梯田的建设。低洼的地方要筑堤防水,堤上应安装斗门。这样,天旱时,可以开斗门放水,灌溉农田;涝时,又可以用水车把多余的水排出。梯田不仅能够拦蓄山水,保存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够阻止水土流失,不致冲毁山下的良田。

《收获篇》介绍了各种作物的收获方法。首先指出收获的时候,要抓紧时间,收得快,收得净。例如收麦时,必须尽快收割和脱粒,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风雨造成的损失,还可以保证不妨碍秋苗的及时锄治。收麦方法方面,《收获篇》介绍了北方收麦用的一种快速收麦器。这套收麦器由麦钐、麦绰、麦笼三部分组成。麦钐是割麦时使用的一种长镰刀;麦绰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萁形抄麦器;麦笼也是竹编的,它被安置在一个有着四只小轮的木架上,另外木架上还拴了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收麦人的腰间。这套收麦器怎样使用呢?方法很简便,收麦时,先用麦钐把麦秆割断,麦穗就自然地倒在绰里,收麦人就随手把绰里的麦穗投入背后的麦笼内,等麦笼装满后,就运往打麦场。这样,一天可以收割十几亩。

第三组,包括《种植篇》、《畜养篇》、《蚕缫篇》。

《种植篇》叙述了桑树、果树和其他树木的栽培方法。谈到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施肥、修剪和管理等方法;谈到栽种树木和果树的利益,移栽方法以及防治蠹虫的方法;还谈到桑树、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身接、根接、皮接、枝接、接、搭接。

《畜养篇》介绍了马、牛、羊、猪、鸡、鹅、鸭、鱼和蜜蜂的饲养管理方法。其中以牛为重点,强调农家以牛为本,因此必须加意爱护,不仅要注意它的饮食寒暖,而且使用要有节制,有病时给以治疗,关于养猪问题,谈到了猪种的选择、饲养以及去势(破坏猪的生殖器官叫去势)的方法。王祯在这里还谈到采集猪饲料的方法,广泛利用野生植物充作猪饲料,例如在江南水乡可以采集萍藻和近水诸物;在山地可以收取橡实之类;在江北陆地可以建立栽培马齿苋的饲料基地;并用发酵方法来改善饲料。

《蚕缫篇》介绍了养蚕和缫丝的方法。

第四组,包括《孝弟力田篇》、《劝助篇》、《蓄积篇》、《祈报篇》。

王祯在《孝弟力田篇》里,提出了自己对士、农、工、商的看法。他认为这四种人在社会上各有分工,缺一不可。但是在这四种人里,他又认为士和农是本,而工、商为末,因此他主张重士、农、抑工、商。《劝助篇》要求教导和督促人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帮助穷困的人。《蓄积篇》要求国家和人民都应当注意节用和储蓄,以防凶年。《祈报篇》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祈和报都是属于祭祀一类的迷信活动。祈是生产开始前为预求生产的顺利和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报是收获以后的祭祀。祭祀的对象很多,有上帝、先农、土神、谷神以及猫、虎等。这一方面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欺骗人民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古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释,因此就把丰收和灾害看成是神的意旨。

2.详细介绍农业生产工具的《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所载的农具,种类繁多。除农具外,还有田制、农舍、灌溉工程、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此谱大体上分为田制(包括井田、区田、圃田、围田、圩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淤田、沙田)、耒耜、镬香、钱铸、侄艾、杷木八、蓑笠、镍篑、杵臼、仓廪、鼎釜、舟车、灌溉、利用、蛑麦、蚕缫、蚕桑、织红、纩絮(主要为棉纺织工具)、麻芋(麻纺织工具)等二十门。

我们依照作物的栽培过程,先谈谈整地工具。掘土最初是用木制的耒耜,工作效率极低。以后耒耜改用铁制。畜拉的铁犁,起于战国时代,可是最初仅有起土的犁。到了汉朝的时候,铁犁有了改进,增加了犁壁,它可以把掘起的土块翻转。由于功能提高,使用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到了元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出多种能够适合不同需要的铁犁。耕起的土块必须把它破碎磨平。碎土工具起初用木槌之类,到汉朝以后就创造出畜拉的耙和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起土、碎土工具除上面谈到的犁、耙、耢之外,还有铁搭(有四齿或六齿,柄很长,有点像杷)和山锄等。此外还有谬碡之类,用于镇压耕松的土壤。

土地经过平整以后,就可以播种了。我们的祖先在播种工具方面,二千年以前就发明了耧车。到了元朝又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种新的方法:一种是在耧车上附加了施下种肥的装置;另一种是在耧车后面配上了砘车,它沿着耧脚所开的沟,镇压耧松的土壤,使土和种子能够紧密地接触。此外还有一种用瓠做成的“瓠种”,上有木柄,下有木嘴,在耕过的垅畔泻下种子,然后再用土掩盖起来。这种播种工具多为比较贫苦的农民所使用。

中耕除草农具有耨(短柄手锄)、锄(长柄锄)、铲、耙等,元初又出现了畜拉的耧锄。此外,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了用于北方旱田的畜拉中耕器:锋和耩。这两种中耕器作用不同。锋所铲起的土仍留在原处,利于除草保墒。耩能够把铲起的一层土推向两旁,具有培土的功能。宋末元初,又发明了用于南方水田的耘耥。

灌溉工具包括提水的机械装置和动力两方面。春秋末年,我国就有了从井里汲水的桔梓。这种工具是使用人力的。到了汉朝的时候,又发明了用人力或畜力转动的辘轳和在地面提水上升的翻车(又叫龙骨车)。翻车最初也用人力转动,以后又用畜力。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畜力,这点我们还不能肯定,但是在宋朝的绘图里已经有了牛转翻车,①耨、②砘、③瓠种因此至迟在宋朝时就已使用牛力了。翻车可以把水提高到一丈左右。如果岸高两丈,可以使用两车接运,先由第一部车把水提到中间的小池里,然后再用第二部车把水提到岸上。唐朝又发明了一次可以把水提高到十丈左右的高转筒车。如果两车接运,提水可以高达二十丈。这种提水工具是用水力转动的,也可以用畜力。

收获工具的种类也很多,有粟娶(半月形割穗短刀)、侄、艾、镰(割禾秆的曲刀)、钐和快速收麦器等。

以上所介绍的各种农具中,有一些大型高效率的农具创造于元朝。例如用四牛拉的耕田犁,用耧车结合砘车的下种器,用畜拉的中耕耧锄,用麦钐、麦绰、麦笼结合成的快速收麦器等。这些农具虽然功效较高,但是一般农民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生活异常贫困,无力购买,因此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3.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谷谱》

谷的原意,是有壳的粮食。但是《谷谱》所介绍的各类作物并不仅限于粮食作物。除粮食作物外,它还谈到菜蔬、果树、竹木及经济作物等。《谷谱》包括谷属二卷、(瓜类作物)属一卷、蔬属二卷、果属三卷、竹木一卷、杂类一卷。篇末附《备荒说》。

我们先简略谈谈谷属。谷属一节包括粟、水稻、早稻、大小麦(附青稞)、黍、禾祭、粱秫、大豆(附碑豆)、小豆、豌豆、荞麦、蜀黍、胡麻、麻子(即大麻子)等十四条。粟在北方通称谷子,是我国古代首要的粮食作物。

大田栽培的植物,总称农作物。农作物中,除粮食作物外,其余的是经济作物,包括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等。

《谷谱》谷属中的大豆,在古代是五谷之一,现在已不列入粮食作物,主要供榨油及制造副食品,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胡麻、麻子也属油料作物。

《谷谱》杂类中的芋麻、木棉(棉花)、苘麻是纤维作物。芋麻主要产于南方。棉花的栽培,在汉朝的时候,也仅限于广东、云南两省,以后逐渐推广到广西、四川、福建等省。到了宋末元初,棉花产地才迅速地扩大,推广到长江流域各省以及淮河流域地区。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南方的纺织技术也不断提高。这里可以连带提到一个关于纺织的故事:元朝的时候,在上海附近一个叫乌泥泾的村落里,住着一个受虐待的童养媳,名字叫黄道婆。黄道婆个性很倔强,她不甘忍受公婆的虐待,于是就逃了出来。这个无家可归的童养媳最后流浪到海南岛。海南岛盛产棉花,居住在这里的黎族人民都会织布。黄道婆在海南住了很久,并且从当地的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纺织技术。1296年,她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乌泥泾。她回家以后,就把自己学到的关于纺织的各种技术,如错纱、配色、综线、洁花等方法传授给村里的人。结果,乌泥泾就成了一个盛产花纹布的地方。

北方在古代的时候蚕桑很发达,通常以丝麻或桑麻并称,但是没有棉花,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纤维织成的。直到元朝初年,才开始在北方提倡种植棉花和苎麻。

《谷谱》杂类中的紫草、红花、蓝是染料作物。自从人造染料发明以后,这些染料作物才逐渐失掉了它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