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大家风采(下)
16040600000002

第2章 孙思邈

可贵的品质和对医学的革新

孙思邈(581~682)是隋唐时代的一个有名的医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他比扁鹊要迟一千多年,比华佗要迟四五百年,但他的品质、钻研学问的精神、对待病人的态度,与扁鹊和华佗都有相同的地方。

孙思邈自幼用功读书,据说20岁的时候便精孙思邈像通诸子百家的学说,很有学问,因此,后来有许多著名的人,如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都来拜他做老师。隋文帝也曾经要他去做国子博士,他托病推辞了。后来唐太宗和唐高宗又曾召他到京师,给他官做,他也没有接受。他专心致力于医学的钻研,替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

关于学医,孙思邈说过:有些人,仅仅读了三年医书,就骄傲起来,以为自己有治好一切疾病的本领,等到治了三年病以后,才知道自己懂得的实在太少。因此,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还要弄清楚医学的源流,绝对不能道听途说,否则就是自己害自己。孙思邈为了学好医学,除了非常认真地研究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学习前代医学家的经验以外,还到处采集民间的单方,加以实验和总结。

孙思邈也接受并且发扬了我国古代医生行医的优良道德传统。他说:一个好医生,给人治病,一定要拿出全副精神,丝毫不能夹杂有贪求财物的念头。对于病人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非常爱护的精神。医生的志愿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是否亲友,都要一律对待,把病人看作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遇到危险的病症,尤其不能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得失而踌躇不前。被请出门去替人治病的时候,不论山路怎样难走,不论深夜还是大寒大热的天气,都要立刻就去。这就是孙思邈一生对待病人的可贵态度。

孙思邈治疗过很多麻风病人。麻风病是一种很难治好的慢性传染病,他为了找到治疗这种病的方法,不怕传染,亲自看护病人,把各药王山个病人的病状和在医疗过程中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孙思邈留下了两部重要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从这两部有名的医学著作里,可以看出:他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有卓越的创造才能。

关于孙思邈的这两部书,宋代的林亿曾经说:这两部书,上自有文字起,下至隋朝止,无论医学的理论和方剂,没有不被采纳的,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也说:张仲景的学说到唐代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张仲景治病、论病的道理完全根据《内经》,所用的药方,都是古代圣人相传的药方,并非自己创造;有时加减,也都有根据,用药的分量也有一定的标准。所用的药物都根据《神农本草经》,没有一味是假借的。但是,《千金方》则并不如此,孙思邈论病的道理,不但根据《内经》,而且也根据《内经》以后的医学家的学说,应用的方剂,除了古方以外,还应用后来的方法。所用的药品,也并不完全根据《神农本草经》,而同时采取杂方和单方中常用而有效的药品;所以一种病有几种治疗方法,也有用一个方法可以治疗几种病的。这是医学上的一个大变革。他能够自成一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由此可见,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医学家。

杰出的营养病学家和药物学家

孙思邈在医药卫生上的重大贡献,首先是在营养病学和药物学方面。

山区的人很容易患大脖子病。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这是甲状腺肿大,致病的原因是山区人的食物中缺乏碘质。孙思邈在当时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碘质,但他已经知道这种病是由于久居山区而引起的,并且用昆布(海带)、海藻、鹿靥、羊靥(即鹿和羊的甲状腺)等含碘质丰富的东西,来治疗这种病。

人如果缺乏维生素甲要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乙会引起脚气病,但这是近几十年才知道的事。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在公元1642年;而孙思邈早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由于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并且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医治夜盲症和脚气病的有效方法。他说:牛肝明目,肝补肝,明目。他用动物的肝脏给患夜盲症的人当药服用,而动物的肝脏正是含有大量维生素甲的。对于脚气病,孙思邈则用杏仁、防风、吴茱萸、蜀椒等含维生素乙很多的药品来医治。他并且说,用谷皮煮汤和粥吃,可以防止脚气病,而谷皮也是含有多量维生素乙的东西。

除了治疗营养缺乏病的药物以外,孙思邈对一般药物,也很注意研究。例如他用白头翁、苦参子、黄连治疗痢疾,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槟榔治绦虫,用朱砂、雄黄来消毒,都有很好的效果。他的著作中,列举了六百多种药材,其中有二百多种,都详细地说明了什么时候可以采集花、茎、叶,什么时候适宜于采集根和果。要不是他花费了艰巨劳动和苦心研究,是不可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的。

重视妇婴和预防、保健

孙思邈特别注意妇女和小孩疾病的医治。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没有小孩就没有大人,如何把小孩抚育好,是很重要的问题;我的书首先讲妇女和小孩的疾病,然后再讲成年和老年的疾病。孙思邈特别指出,妇女的病和男子的病不同,小孩子的病和成年人的病不同,要大家特别加以注意。孙思邈并且主张小儿病和妇女病都应该另立一科,后来妇科、小儿科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证明孙思邈这一主张的正确。

孙思邈说,孕妇不能受惊,临产的时候精神要安静,不能紧张,接生的人和家里的人都不能惊慌,或者流露出忧愁或不愉快的情绪。他认为这些都容易引起难产或产妇的其他病症。他指出,婴儿生下来以后,要立刻擦去小嘴里的污物,以免窒息或者吃下去引起疾病。婴儿生下来如果不哭,就要用葱白轻轻敲打,或者对小嘴吹气,或者用温水给他沐浴,一直到婴儿能哭出声来为止。这一切都是合乎科学的。

关于抚育小孩,孙思邈主张衣服要软,但不能太厚、太暖。要把小孩时常抱到室外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否则小儿会像长在阴暗地方的花草,身体一定软弱。小孩吃东西也不能过饱。孙思邈还对选择乳母的条件,哺乳的时间、次数和分量,以及其他种种护理方法,作了说明。孙思邈这些见解,到今天都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此外,孙思邈书中对于如何处理难产,如何治疗产前产后的并发症,也有详细的说明。他对于胎儿和小儿的发育程序的记载,也是很正确的。孙思邈在医学上的贡献,除了上述的一些以外,在针灸方面,他绘制了《明堂针灸图》,对针灸的孔穴加以统一。他并且强调针药应该并用。他说:针而不灸和灸而不针,不是好医生;针灸而不药,或药而不针灸,也不是好医生,针药并用,才是良医。这种用综合治疗方法来提高医疗效果的思想,扁鹊和华佗都很重视,孙思邈则特别加以提倡。这种思想,今天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孙思邈还曾经用疯犬的脑浆来治疯犬病。这就是所谓“以毒攻毒”,也就是用毒物和病菌来增强人的抗病力量以战胜疾病的方法。这与后来用种牛痘来预防天花,接种卡介苗防止肺结核,以及用其他种种疫苗来预防疫病,是同一个道理。

讲求卫生、预防疾病,也在孙思邈的医学思想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在《千金方》里,孙思邈就曾经介绍用苍术、白芷、丹砂等来消毒的方法,以防止疾病的传染。他也告诫人们不要随地吐痰,注重公共卫生。而特别注意于节劳和饮食。孙思邈说:人一定要劳动,但不要过分疲劳。又说:吃东西要嚼烂、缓咽,不要吃得过饱,饮酒不能过量,肉要煮烂再吃。孙思邈还劝大家饭后漱口,睡眠时不要张着口,不要把头蒙在被子里睡,不要在炉边或露天睡眠等等。孙思邈后来活到一百零一岁,这同他注意卫生有很大的关系。

人民对孙思邈的崇敬

孙思邈也与扁鹊和华佗一样,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深切的怀念。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药物学家,后人尊称他为“药王”,而且把他曾经隐居过的五台山称做“药王山”。在他的故乡建有纪念孙思邈的祠堂,祠里有孙思邈和他父母的塑像。药王山上也建有药王庙,庙里有相传是唐朝人拜孙思邈的“拜真台”和孙思邈隐居的石室——太玄洞,洞里还有他的塑像。太玄洞旁边的一个亭子,还有八块“千金宝要碑”,刻着《千金方》的一部分药方,那是宋朝时候刊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