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活创造探源(上)
16040900000025

第25章 地下水

地下水,是现代人类生活中必需的一种自然资源。考古学家根据古文的记载和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考证,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了。

古籍《周书》上写有“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等文字。考古学家们在我国浙江河姆渡文化的原始社会遗址里,就发现了一口水井。在河北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里也发现有两口水井。据先秦时期的文献《世本》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灌田。”在我国陕西的西周文化遗址中,发现有8口水井,有的深达9米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开采和利用地下水了。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民间开凿水井更为普遍。这个时期还出现过陶井,这种井的井口和井壁之间都用土或陶片填实。施工的方法与现在修建桥墩时采用的沉井法相似,这是我国古代人民施工技术的一个创造。到了西汉时期,我国民间的水井多为砖砌,井筒从下向上逐渐缩小,横截面为梯形,并在井口加了盖,这说明那时我国古代的人民就已懂得了要注意安全卫生。

春秋时期,随着井的深度增加,人们用的提水工具也不断改进和发展。开始是把水桶一类的汲水器绑在一根长木棍上,从井中提水。后来,发明了简单的机械,运用了滑轮和杠杆原理,只要人们把汲水器挂在一个绳子的钩上,把绳子放下井中,然后再摇动一个把手,随着绳子的卷动,装满水的容器也就提了上来。

到了汉唐时期,人们发明了更为先进、方便的提水工具——“立井式”水车。唐代侯白《启颜录》中记载有:“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这是关于“立井式”水车的最早记载。这种水车是利用木轮、齿轮转动来带动一串水斗,连续把井水提上来倒进井口的簸箕里。这种通过机械连续提取井水的装置,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

我国古代人民在寻找地下水和凿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代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要找到较好的井水,“凿井之法有五”,“第一择地,第二量深浅,第三避震气,第四察泉脉,第五澄水。”这些经验和道理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