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著名建筑揽胜(上)
16041200000007

第7章 先秦的宫殿建筑

《礼记·礼运》中说,“昔者先王未有室”,说史前时期,不论氏族首领还是一般人,住的房屋都很简陋。后来到了文明时代,统治者就建起宫殿来了。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建筑的种类和形式也渐渐多样化起来了。我们可以从称呼各种建筑的文字中知道,在殷周时期,建筑的种类和形式已十分多样了。

据考古学家研究,迄今所知最早的完整的宫殿是殷周时代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殷代宫殿遗址。这种建筑形式与《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夏后氏世室”的形制相符合。在一个广阔的夯土基地上,周围用长屋(廊庑形式)环绕成一个内院,院正中为一座大型建筑物。建筑的基址夯土较高,这符合文献资料所述:“下润湿伤民”、“室高足以避润湿”。这个宫廷的大门设在院子南侧廊庑的中间。大门是很考究的:一是为了出入,二是为了防卫,三是为了宣扬统治者的精神、人格。门的东西两端有小房间叫“塾”,近乎现在的门卫间,院子的东侧还有一个门,此门较小而次要,据研究此门称“闱”,是当时供宫中妇女出入的。

正中的主体建筑是宫殿,今仅留下基址,它的造型是建筑考古学家根据诸文献资料确定的。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宫殿乃“殷人四阿重屋”。四阿重屋,就是四坡顶的屋顶;重屋者,即重檐屋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如北京故宫(明清时代)的太和殿、乾清宫、午门、太庙等,均用这种屋顶形式。

但从这个宫廷建筑来看,无论主体建筑还是大门,都用单数柱列、双数开间。这样,中轴线上不是门,而是柱。这种形式在发掘出来的殷商时期的其他建筑中也有。据杨鸿勋认为:“双数开间为早期强调中轴的一种方式,即在中轴线上布置柱子,两侧对称分设开间。殿堂居中设柱对于统治者居中的实用要求有妨碍的,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后来改革中轴部位留出更大的空间,左右对称布置柱子,这样便出现了当心间,于是面阔开间由双数变为单数。”

由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建筑都是木构形式的,所以不像古埃及、古希腊那样的石构建筑可以保留数千年,木构建筑易燃、易霉烂、易虫蛀,所以不数百年已全毁了,千年以上甚少见。因此,先秦时期的宫廷建筑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