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代物理世界(下)
16041800000006

第6章 对磁性的进一步认识

开始,人们只知道磁石能够吸铁,后来指出了它不能吸引其他金属与非金属。在长期的研究中,对于磁石的物理性质的认识逐渐扩大,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三点:

其一,在西汉《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可能已提到了磁体的相斥现象。据《太平御览》所引,他们曾以胶合磁粉的办法,做成能显出极性的小磁体,作棋子状,这些小棋子互相接近时,能够“相拒不休”。就文献字面而言,“相拒不体”指的只能是磁极之间的相斥现象。至于利用胶合磁粉制造磁性棋子的可能性如何,下面还要讨论。

其二,磁屏的发现。磁力能透过铁族物质以外的其他任何物质,换言之,只有铁族物质才能阻隔磁场的传递。宋代的陈显微就指出磁力能够“隔碍相通”。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也说:“磁石吸铁,间隔潜应。”古人当然无法说明其中道理,陈显微只能感叹“岂能测其端倪哉?”

最值得注意的是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的一段记载。他写道:“或问余曰:‘磁石吸铁,何物可以隔之?’犹子阿孺曰:‘惟铁可以隔之耳’。其人去复来曰:‘试之果然,’余曰:‘此何必试,自然之理也。’”这位问者,不但提出问题,而且肯动手做实验来验证,其科学精神是可嘉的。阿孺也算得是博学多闻。刘献廷本人能把这件事的始末记载下来,也是难能可贵。但他只用“自然之理”去说明磁屏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至于说:“何必试”更是不妥当的。磁屏现象在欧洲,迟至1600年才由吉伯发现,晚于我国600年。

其三,磁体指极性和磁偏角。中国指南仪器大约始于汉代。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司南之杓,为磁性的勺子。将磁勺放到地盘上即能指南,解释上有困难,所以王锦光、闻人军认为此句中“地”应为“池”(因字形很相似),指“水银池”。柢为勺柄。原文整句意思就是说:“磁性的勺子,投到盛水银小容器中,浮着的磁勺的柄将指向南方。”指南针的四种支悬法到了北宋初年,司南发展成为指南鱼(制法详见后面“人造磁体的出现”)。“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北宋相墓书《茔原总录》卷一说:“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茔原总录》由司天监杨维德于1041年撰写。从中可见当时已有人造磁针,用于测定坟地的方向,方家在这类活动中已经发现了地磁偏角,并提出了校正磁针定向误差的方法。关于磁针的制法和用法,文中不见交代。几十年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说明,可视为《茔原总录》的补充与发展。

《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说:“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沈括的记载表明,磁针系方家以磁石磨针锋所得。水浮法是原来常用的方法,但有“多荡摇”的缺点,沈括尝试改进,“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发现几种方法中“缕悬为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