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知识文库)中华五千
16051600000029

第29章 龙之源

在自然界中还没有一种生物能像龙那样对中国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以致于在这个地球的许多地方,只要提到“东方巨龙”,人们就会跟中国联系起来。一曲“龙的传人”在华人社会引起巨大的共鸣与反响,也说明了这一点。可是,龙是什么?它又是怎么产生的?人们头脑中思考的问题,只能通过考古工作寻找答案。本世纪中考古学家在田野发掘中找到的线索,使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曾经产生过作用等等,有了进一步反映。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关龙的遗物是很多的。如很多铜器上有浮雕的龙形附饰或装饰纹样;漆器、瓷器上也常常见到龙的图案纹样;其它如帛画、石刻及许多有纹样装饰的器物上,龙也经常出现。只是它们大多是近三千年间的事。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6000年前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案,形象十分生动。在三组堆塑中,编号为M45的一组,平面长4米、宽3.1米,深0.5米。在这一范围内,正中埋放一个高大的壮年男子,头南足北。另有三个年令较小的死者,置于东、西、北三面的壁龛中。在男子的左右两侧,各堆塑出一个动物形象的图案:右侧是龙,头朝北、背朝西,长1.78米,作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的形状,颇似腾飞之形。左侧是虎,头朝北、背朝东,长1.9米,虎头微低、圜目大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虎图案北边,还有三角形蚌壳一堆;它的东部还有两根人的颈骨。这是中国史前考古遗址中第一次发现龙的遗迹。1988年消息一经公布,加之当年是龙年,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报纸杂志上出现一批讨论文章,还召开龙文化学术讨论会。“中华第一龙”的美誉也传播到海内外。

人们对这一遗迹作了种种推测:有人说这是一座墓葬,中间的死者是墓主人,他用蚌塑的龙虎陪葬,说明死者生前具有很高的地位,应是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有人进一步考证,说死者是颛顼或伏羲。有人认为龙虎图案是上古图腾,放入墓中是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继续得到它们的庇护。有人提出虎北边的三角形蚌塑和人骨是北斗,有天文学寓意,因而上述发现,实乃上古时代的星象图。

也有的文章对龙的原形进行推测,认为自然界没有龙这种动物,是人为地创造的一个形象,那就应该有原形。有说龙的原形是蛇;有说是鳄鱼;有说是蜥蜴;有说是猪、马、鹿、龟、蚕等等。有人认为源于云雾、闪电的综合体。有人说是马、蜥蜴、蛇这几种动物综合而成,也有人说是鹿、鱼、蛇的综合体。还有人提出了模糊集合说:即龙是由上面提到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闪电、云雾、龙卷风等自然现象集合而成的。

也有人对龙出现的社会原因与自然背景等作了分析。认为古人对自然界的无知,对自然力的恐惧,认为有一种具有非凡力量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时隐时现、时大时小、变化无常,于是在想象中创造了龙,进而又予神化。至于自然背景,是进入全新世以来,地球普遍变暖,使地球上的冰山溶化。这使海平面普遍上升,致使今天的平原地区中出现许多沼泽、湖泊。在这一背景下,龙这种神化的形象被人创造出来了。这里,文献记载有关龙的记述是很重要的依据。如《管子·水地篇》中讲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躅,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说文》还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凡此等等,说明龙的出现与水有密切关系,而且变幻莫测。当然,上面这些说法,都是推测,正确与否,无从评说。

无独有偶,不久在湖北黄梅的焦墩遗址中发现了用卵石堆砌的龙形图案,全长4.46米,其年代与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基本同时;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除出土玉琢的龙形遗物外,还发现了用大小均匀的红褐色石块堆塑的龙形遗迹,全长19.7米、宽1.8—2米。它的年代比西水坡龙要早一千余年。这一发现表明,龙的出现不是仰韶时期,至少应上溯到7000余年前。

目前在史前时期的遗址中,已出土不少龙的遗物。从中可以看到,玉龙的形态是不一样的。阜新出土的玉龙,身材较短,它的头部造型像猪,所以人们称它为玉猪龙。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和辽宁喀左的东山嘴出土的玉龙身材修长,头顶有刚鬣,与前者不同。东山嘴遗址是个大型祭祀遗址,这里出土的双龙首璜形玉器与其它祭祀物品放在一起,说明龙在红山文化的居民中拥有特殊的位置。

不过,北方出土的龙均无足,而西水坡的龙是有足的。这种现象给人以这样一个印象,即古代许多地方的居民都存在对龙的崇拜,但不同地区的居民,他们心目中的龙形象并不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理解很多遗物上出现各不相同的龙纹很有好处。

其实,龙不仅被人崇拜,而且还被人用作国名。商周时期有个小国即称龙,甲骨文中称作龙方。在武丁卜辞中,龙方与羌方一样,与商王室对抗,武丁派妇好前往讨伐,获得胜利。此后,商与龙建立融洽的关系,武丁以后就不见伐龙方的记录了。同时,商王室对龙也很崇拜。从卜辞中可以看到,把它作为祈祀的对象,向龙卜问是晴是雨并希望顺应占卜者之意。

龙还是姓氏名,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历史时期,特别是龙与皇权相联系的封建时期,龙的形象趋于规范。宋代以后,龙与皇权的结合更为紧密,龙处于至尊的地位。这时,对龙的造型也有了统一的要求,即必须达到九似: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将“鳞似鱼”改为“鳞似鲤”,又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又说“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不仅如此,画龙时还要注意五忌:头忌低、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这样一来,龙的造型与史前时期的龙相去甚远,可谓神性十足了。

所有这一切,说明在不同时期,人们按自已的需要而对龙的形象注入新的内容。但它在几千年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达到经久不衰的程度。这样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如何理解,是值得继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