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
16052000000042

第42章 杨玉环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号太真,生于公元718年。关于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她祖籍陕西关中,后来迁居到山西芮城,芮城当时叫蒲州永乐县。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是个利欲熏心的人,他早就有把天生丽质的女儿当作摇钱树的打算。杨玉环自小接受了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她不但诵读儒家经典著作,而且还学习音乐和艺术知识,史书上说她“晓音律,善歌舞”。18岁的时候,杨玉环作了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

从西安西行不远,在兴平市西宝公路北侧的马嵬坡上,有一座不大的陵园,这就是千百年来牵动着许许多多文人学士文思的杨贵妃的坟墓。公元756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由盛转衰的唐朝的统治者,在这里演出了一幕扣人心弦的宫廷历史悲剧。杨贵妃,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作为悲剧的主角,在这里结束了她的生命,并埋葬于此。

杨贵妃墓开元末年,玄宗“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唐玄宗认为,自己既然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家当,理所当然要有一个与之相称的美人陪伴。于是经过选择,他把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先送入道观,然后,又接进宫中。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地位高于宫内其他妃子。杨玉环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她的家族也因此飞黄腾达。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得了兵部尚书的头衔,哥哥杨、杨钅奇当上了殿中少监和驸马都尉,3个姐姐分别被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尤其是杨贵妃的从祖兄长杨钊更受到重用,唐玄宗赐名他为杨国忠,并让他接替李林甫当上了宰相。当时的民谣说:“生男勿喜,生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就是讥讽杨玉环一人得宠,而杨氏家族权倾天下这件事的。唐玄宗后期,政治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与此同时,边疆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形成东北的安禄山与西北的哥舒翰两个最重要的军事集团。边镇兵力扩大,地方节度使势力强大直接威胁到李唐王朝的政权。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气氛下,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玄宗采取了两方面的对策,一方面他厚待、拉拢安禄山,希望安禄山感恩不要反叛;另一方面又玩弄政治权术,想把藩镇将领一个个控制起来。但是,唐玄宗的这些对策,并没有产生多大效果。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以进京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领15万大军突然在范阳发动了叛乱。

消息传来,李隆基起初还不信,直到警报频频传来,他才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杨国忠怕将领立功而于己不利,怂恿李隆基瞎指挥,使唐军遭到惨败,叛军先后攻占洛阳、潼关,直逼长安。李隆基在杨国忠的劝说下,带着杨贵妃等人启程逃往四川,并派人通知沿路各县准备接待。不料才到咸阳望贤宫,县令已经逃走,没人供应饭食。玄宗命令百姓献食,百姓献上高粱、麦豆饽饽,李隆基勉强咽了几口,流泪不止。

逃亡大军走走停停,第三天才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随行将士又饿又累,想到杨国忠专权误国,致使他们受苦,怨恨异常。他们以将军陈玄礼为首,挡住了杨国忠的马头,向他索讨军粮,并趁杨国忠惊慌之际,大喊“杨国忠要谋反”,将他拉下马来砍死,首级悬挂在驿门上示众。然后,激愤的将士们围住李隆基和杨贵妃休息的驿馆,喊杀之声连天。李隆基命高力士出去探视,知将士哗变,杨国忠被杀,忙命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同平章事韦见素出去劝解。愤怒的兵士杀死了魏方进,痛打了韦见素。高力士奏请李隆基亲自出去劝解,但兵士们仍然不肯罢休。李隆基又命高力士出去问陈玄礼有什么要求。陈玄礼答说:“杨国忠谋反被杀,杨贵妃也不宜留着,请陛下下令将她正法!”高力士说:“这我不好去奏告。”兵士大声喧嚷说:“不杀贵妃,誓不护驾!”高力士慌忙逃回奏告。玄宗大惊失色说:“贵妃一直深居内宫,不干预外面的政事,她有什么罪该杀呢?”高力士说:“贵妃是无罪,但将士们杀了杨国忠,留着贵妃哪能心安。愿陛下准将士所请。将士安心,陛下也就安全了。”玄宗半晌不开口。在一旁护卫的京兆司录韦锷跪奏说:“众怒难犯,安危就在一瞬间,陛下快快决定吧!”边说边叩头,头上都磕出了血。这时,外面喧哗声更响,高力士仓皇奏告道:“兵士们要闯进来了。陛下再不决断,他们要自己来杀贵妃。”李隆基这才流泪说道:“我也顾不得贵妃了,你传我旨,赐她自尽吧!”

杨贵妃接到圣旨,惊倒在地。良久,才哭着请求见李隆基一面。高力士引她来到李隆基面前,她哭拜说:“愿陛下保重。”李隆基不忍心看她的惨容,只是以袖掩面地哭泣。高力士怕士兵闯入,忙将杨贵妃带到佛堂,让她拜别佛祖后,引到堂外一棵梨树下,解下罗巾挂在树枝上。贵妃朝北拜了几拜,说:“妾与陛下永诀了!”然后自缢而死,时年38岁。高力士将杨贵妃的尸体陈放在佛堂上,让陈玄礼带士兵过目检查。但据俞平伯先生考证,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逃走当了女道士。唐朝的女道士等于妓女,庵观等于妓院。她入庵观后,纵然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她也无脸面再去见李隆基了。也有人说杨贵妃脱身后逃往了日本。

将士们听到杨贵妃被处死,欢声雷动,重新保护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却被当地百姓留住,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坡一路收拾残兵北上,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称帝,即肃宗,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唐政府军收复长安,唐玄宗自成都回来,曾密令中官把杨贵妃迁葬。则马嵬坡之墓是原来的墓地还是迁葬后的新坟,都无确证。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一向为古代文人学士所艳称。唐代中叶以后,且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材料。白居易的《长恨歌》不胫而走,一时脍炙人口。还出现了《明皇杂录》、《开天传信录》、《长恨歌传》、《太真外传》等笔记小说,以及《长生殿》、《贵妃醉酒》等戏曲。当然,围绕这一题材最为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还是诗歌。

现在的杨贵妃墓是一个小陵园,大门的顶额上横写着“唐杨氏贵妃之墓”7个字。走进大门,正面是一座3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就是墓家。墓占地大约1公亩,冢高有3米,封土周围用青砖砌成,前面立着1通小碑,上面刻着“杨贵妃之墓”几个字。关中地区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墓数百座,因何唯独贵妃墓冢砌砖呢?据传,妇女用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不但可以除去脸上的黑斑,而且皮肤会变得细腻白嫩,因此贵妃墓上的土被称为“杨妃粉”。晚清曲园老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赵学敏《本草拾遗》就有“杨妃粉”的记载:“杨妃粉,产马嵬坡上。取之者,必先祭然后掘之,去浮土三尺,有土如粉,腻滑光洁,于女子最宜,泽肌有效。”可见“杨妃粉”美容之说绝非无稽之淡。正因为如此,远近的妇女竞相来此取土搽脸,连外地游人也要带一包墓土回去,墓堆封土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上添土,然而不久土还是被取光了。为了保护坟墓,后来只好用青砖把它包起来,这样人们就无法再从墓上取土了。

围绕墓的周围有三面回廊,回廊上镶嵌着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代名人到此游后写的诗词。其中有的指责唐玄宗不该把事变的责任推卸干净,让杨贵妃一个人负罪;有的指责唐玄宗无情,认为一个女子嫁给皇帝不如嫁给一个平民。晚唐诗人罗隐就唐玄宗避乱逃蜀,乱平后返回长安途经马嵬这件事写的诗中说:“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清人何承燕诗:“霓裳惊破太仓皇,掩面君王失主张。七夕盟言忘不得,牵牛要骂李三郎。”清人赵长令写道:“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在历代诗人众多的诗作中,以鸦片战争期间谪戍新疆而途经西安的林则徐写的最有意思。林则徐在《路经太真墓》一诗中写道:“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杨贵妃作为唐玄宗为保护自己而抛弃的牺牲品长眠在这里,但她为后人提供了如此丰富的遐想,实在是当事人所始料不及的。伟大诗人杜甫曾惋惜地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几十年后,白居易更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人写下千古绝唱的挽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面对理想化与文学化了的唐明皇与杨贵妃,让他们发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更成为千古流传的至理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