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代状元(上)
16061700000005

第5章 宋朝状元

杨砺

杨砺,京兆(今陕西户县)人,初名砺,字汝砺。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状元。是宋朝的第一个状元。

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其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后以奉禄不足以养母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辞官。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丞。母亲病逝,服丧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理而名著于朝野。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离世,享年69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言:“杨砺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兵部尚书。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张去华

张去华,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信臣。生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卒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辛酉科状元。

张去华少年好学上进,善诗赋,以荫补太庙斋郎。十八岁时,周世宗平定淮南,去华感叹到:“兵战不息,民事不修,难于长治久安”,遂著《南征赋》、《治民论》,献于世宗,世宗阅后十分欣赏,诏授御史台主簿,去华认为此职非大丈夫所为,竟弃官回郑州,三年不出。

宋朝建立,张去华挟诗文游京师,其行为文章为李所称扬,一时名声大噪。中状元后,拜秘书郎,入值史馆。一年后,因未得升迁,上章自述,指责知制诰张澹学识浅薄,却居高位,请求与之考校,惊动太祖,立被召试于殿前,果如其言,遂擢其为右补阙。

太平兴国四年(979),去华随太宗征讨太原,受命为京东转运使,历左司员外郎。兴国七年,为江南转运使。雍熙三年(986),太宗讨伐幽州,去华就命为河北转运使,知陕州。赴任前,著《大政要录》三十篇,太宗阅后深为嘉许,将其留于京师。咸平二年(999),去华患病,请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在其府宅,建“中隐亭”,以示隐居。景德元年(1004),以工部侍郎身份致仕。未及二年,病逝于家,享年六十九岁。

张去华相貌英俊,擅长议论,有气节,为官刚正。曾收养父亲生前好友何氏之二子,教导其读书成才。去华为官,关心百姓疾苦,曾著《元元论》,论述为政以养民重农为急,得真宗诏令,以绢书写成十八轴,挂于龙图阁四壁。

张去华擅长诗文,留有文集十五卷。其子张师德亦为宋朝状元,父子被时人所称颂。

马适

马适,九江湖口(今江西湖口)人,字志达,生卒年不详。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壬戌科状元。

马适少年时,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后,未及授官,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遂匆匆赶回家治丧。母亲入殓,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

据传:马适祖父马良俊葬幞头山,当时此地曾有谶语,称:“沙州圆,出状元”。建隆三年,沙州果然圆了,而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

苏德祥

苏德祥,青州(今山东益州)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建隆四年(963)癸亥科状元。

苏德祥为后汉宰相苏禹之子。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当地太守曾亲自为其设宴庆祝。席间,伶人载歌载舞,太守高兴地命伶人献辞,辞有:“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以示其父子荣耀。

苏德祥工诗文,官至右补阙,内供奉。清代学者厉鹗辑撰的《宋诗记事》中收有其《赠南岳宣义大师英公》诗。诗云:“学就书闻在道林,几年辛苦用身心。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风骚立意深。青白野云闲里卧,古今碑碣醉中寻。因何负此多般艺,可惜教师鬓雪侵。”

李肃

李肃,开封府(今属河南)人,字季雍,生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丙寅科状元。

李肃少年时,聪明过人,十岁就能写诗为文。中状元后,历官濮州、博州从事,迁保静军节度推官。

李肃嗜酒,与亲友会饮而卒,年仅33岁。其为文甚工,著有《代周答北山移文》、《吊幽忧子文》、《病鸡赋》等篇,另有《大宋乐章》一书。

刘蒙叟

刘蒙叟,宁陵(今河南宁陵)人,字道民,生卒年不详。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丁卯科状元。

刘蒙叟为参知政事刘熙古之子,好学上进,擅长诗文。中状元后,历知庐、滁、濠、汝四州。真宗即位后,刘蒙叟上疏,劝真宗“学俭戒奢,谦逊谨慎,轻徭薄赋,勤理政事……。”受到真宗嘉奖。不久,以本官入值史馆。当时真宗诏令史馆各臣进献自己旧作,而在众多文章中,以刘蒙叟所著为最佳。刘蒙叟任职方郎中后,因足疾而上疏乞请致仕,真宗诏令以太常少卿身份退休。卒于家,享年73岁。

刘蒙叟著有《五运甲子编年历》三卷。

柴成务

柴成务,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字宝臣。生于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祖乾德六年(968)戊辰科状元。

柴成务中状元后,出任峡州军事推官,改曹州、单州观察,迁大理寺。太平兴国五年(980)转太常寺。从兴国八年起,历知果州、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户部员外郎,入值史馆,为户部判官。期间,曾奉命出使过高丽。

淳化二年(991),柴成务为京东路转运使时,黄河在宋州决口。柴成务上表道:“河水所经之地肥沃,希望免除租税,鼓励百姓耕种。”太宗采纳其言,召为司封郎中,知制诰。吕蒙正为相,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自请辞职,太宗不准。淳化四年,柴成务与魏庠同为给事中。四川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柴成务曾去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

真宗即位(998),迁给事中,知梓州。不久召回,又遣知青州,柴成务上疏请求待太宗永熙陵封土后再到任。旋奉诏与钱若水编辑《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回京后,为刑部尚书,因杖责部下的傲慢无礼,被弹劾,真宗诏令处理此事,柴成务道:“忝为长官,杖一小吏而遭劾,有何面目生在大堂上断案。”遂愤而辞职,居家数年后去世,享年71岁。

柴成务博学多才,擅长写词,每发议论,幽默成趣,时人推崇其文雅,但其为官缺乏清廉名声,故舆论对之非常惋惜。

安德裕

安德裕,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益之,一字师皋。生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卒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己巳科状元。

安德裕父亲安重荣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因举兵反叛败亡。安德裕被将官秦习收养,改姓秦。安德裕从小喜爱笔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少年有志,蔑视权贵,学习刻苦,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秦习死后,改回本姓。秦习家人将家产悉归安德裕,其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博取富贵,岂能屑屑于他人财富。”

安德裕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书丞。知广济军后,著《军记》、《图经》三卷,受到太宗嘉奖,改任太常博士。

太平兴国八年(983),安德裕任秦州通判。雍熙元年(988),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及赴任,宰相言其有史才,即以本官入值史馆。淳化四年(993),出任“壬辰科”主考官。至道元年(995),进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其文采倍受太宗嘉赏。第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回京后,判太府寺。咸平五年(1002),病逝于家,享年63岁。

安德裕性格耿直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状元孙何均得到其关心与帮助。但安德裕嗜酒太过,常为时人议论指责,故官位不显。安德裕著有文集四十卷存世。

宋准

宋准,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子平。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癸酉科状元。

癸酉科考官为翰林学士李,擢宋准为第一名,贡士徐士廉击登闻鼓,状告李在录取上徇私用情。太祖震怒,亲召宋准于殿上复试。太祖见宋准相貌英俊,聪敏迅捷,非常赞赏,认为就应是这样的人夺魁,遂复钦定宋准为第一。此后,省试之后再加殿试,成为制度,历元、明、清未改,宋准便成为宋朝殿试产生的第一位状元。

开宝八年(975),宋准受诏修定诸道图经。不久,又奉命出使契丹。第二年,南平军改为南平州,宋准为知州,加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迁著作郎,通判梓州。回朝后参与编辑文献。兴国八年,主持贡举,出为河北转运使。雍熙四年(987)患病,迁金部郎中,免知制诰。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51岁。

宋准风度潇洒,辞采清丽,为官有政绩。赵普诬陷卢多逊与秦王勾结,图谋不轨,李穆因与卢多逊为同榜进士,受到牵连被贬官,朝中无人敢为之言冤,独有宋准借上疏之机,极力称赞李穆为忠厚长者,有操守,非卢多逊同党。太宗醒悟,将李穆官复原职,时人交口称颂宋准仗义直言。

王嗣宗

王嗣宗,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字希阮。生于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4),卒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

王嗣宗少年好学,刻苦自励。曾游京师,以文章拜谒王,颇受优待推许。中状元后,补秦州司寇参军,因直言知州路冲为政苛急,被诬下狱,后平反得释。

太宗征讨河东,王嗣宗上陈方略,被召授大理寺丞,通判睦州、河州。太宗派耳目访察臣民言行,嗣宗抓捕耳目,械送京师,并上疏道:“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忤怒太宗,将王嗣宗捕送监狱。遇大赦,嗣宗才被官复原职。以秘书丞通判澶州,命人在黄河岸植树万株,以固堤防。不久,被召回京,拜为三司开拆推官,以左正言出任河北路转运副使。当时,边境正有战事,崔翰为大将,王嗣宗常以言语激励其报效国家。太宗将议亲征,嗣宗言契丹必不至之理由,得太宗称许,改任左司谏。回京后,任度支判官,改任驾部员外郎时,因妻子病急,夜撬衙门取药,被罢官。重新起用后,出知兴元府,迁京西转运使,又移调河北,擒获群盗,再受太宗嘉奖。

至道初年(995),为江浙荆湖发运使时,正值江浙一带巫风盛行,民有病不服药,祭祀以禳灾。王嗣宗令毁弃祀庙,让得病之人服药康复。

咸平四年(1001),王嗣宗以右谏议大夫充三司户部使,改盐铁使,上疏言节约之法,获准,实施后大收成效。咸平六年,改左谏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中封驳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政绩极佳。被召拜御史中丞后,因于朝内经常诋毁他人,被遣出京任耀州观察使,知永兴军府,徙知州、镇州。回京后,为枢密副使,因与枢密使寇准不和,屡屡上疏辞职,被任命为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知许州,移知河南府,改成德军节度,徙知陕州,官终于静难节度使。寇准为相,素恶嗣宗,命王嗣宗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身份致仕。天禧五年(1021),王嗣宗病逝于家,享年78岁。谥景庄。

王嗣宗历事三朝,为政严明,政绩卓著。但其言语常有不敬人处。为御史中丞之时,讥斥宋白等老臣七十不致仕,但其晚年染病,贪图厚禄,拒不离职,亦授人以柄。王嗣宗喜作文,书札尤甚。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吕蒙正

吕蒙正,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圣功。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太平兴国五年(980),拜左补阙,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罢李,拜吕蒙正为宰相。

吕蒙正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

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关系极为融洽。淳化二年(991),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复以本官入相。

吕蒙正为官清廉,曾有人献古镜,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却之道:“我脸不过盘子大,安用照二百里!”闻者叹服。至道元年(995),太宗再度罢贬蒙正,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多委任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

真宗即位(998),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

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过洛阳两次看望吕蒙正,曾问其子中谁可为官。蒙正道:“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吕夷简,真乃宰相器也!”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享年67岁,谥文穆,赠中书令。

胡旦

胡旦,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

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中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为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80岁时病逝。

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20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胡旦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丰,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苏易简

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22岁。

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后,抑郁而终,年仅39岁。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苏易简性好嗜酒,太宗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二诗,令其在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易简知识渊博,善喜谈笑,以文章名著于世,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传世。

王世则

王世则,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一说为长沙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

王世则中状元前,曾与韩见素等人同去拜访陈搏,王世则伪装成仆人,拜于堂下。陈搏感叹道:“侮人者,自侮也。”请王世则坐于诸人之右(上座)后说:“将来科名君为首冠,诸君名次正如此。”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御试进士,以“六合一家”为赋题。王世则赋中有:“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太宗阅后大喜,遂擢其为第一,果中陈搏当年言语。

王世则中状元后,曾以右正言出使交州(今越南河内)。还朝后,将交州山川形势及所见事迹写成文字奏报朝廷。入值史馆,因与他人请立元僖为储嗣,忤怒太宗,被贬知蒙州。至道二年(996),为永州太守。真宗即位(997),官复原职。余事不详。

梁颢

梁颢,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

梁颢早年丧父,被叔父收养。少年时,拜王禹为师,学习刻苦,初举进士不中,对完善科举制度提出建议。认为唐代取士科目众多,人才济济,及至五代科举衰落,宋兴科举,但唯以诗赋、策论取士,应广开科目,甄拔人才。奏疏呈上,未被理睬。

梁颢中状元时,年仅22岁,被任命为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召为右拾遗,入值史馆。因马周上疏事,与胡旦、赵昌言等被贬。不久,起知鱼台县,加大理评事。奉诏入京,迁殿中丞,复值史馆,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转太常博士。

真宗初(998),梁颢出使陕西,献《听政箴》。回京后,为度支判官。不久,与杨砺同知贡举,与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咸平二年(999),随真宗亲征,至大名,上疏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并献骑兵奔袭之术,得到朝野交口称赞。景德元年(1004),权知开封府,六月得暴病身亡,享年42岁。

梁颢风度潇洒,博学多识,尤长于历史,有才干且与人友善。著有文集十五卷行世。

程宿

程宿,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

戌子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宋白,在其录取了以程宿为首的28人后,物议喧然,认为朝廷多有遗才。于是,太宗诏令于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又录取了99人。但仍有一名叫叶齐的士子击登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太宗遂诏令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为赋题,合格者有数百人。太宗复试,录取31人为进士,以叶齐居其榜首,诸科因此而步入仕途者多达数百人。(注:该科进士158人)太宗对文人的重视与宽容由此可见一斑。

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仕至职方员外郎,余事不详。

陈尧叟

陈尧叟,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唐夫。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己丑科状元。

陈尧叟中状元后,授光禄寺丞,入值史馆。奉诏赈灾后,迁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人信巫,有病不服药,祷神祛灾。陈尧叟移风易俗,将《集验方》医书刻于石上,立于驿站。岭南炎热,陈尧叟命人植树凿井,深得当地人拥戴。

淳化四年(993),陈尧叟出使交州,不辱使命。咸平元年(998),真宗诏令各路督课民人种植桑枣,尧叟上疏,言所管之地多山石,宜因地制宜,种植苎麻,得真宗赞许。回京后,加刑部员外郎,充度支判官。出京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平乱。入京为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

黄河决口澶州,陈尧叟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事毕回京,奉诏裁减冗事,卓有成效。

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陈尧叟主张迁都,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封禅泰山,尧叟奉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后,又撰《封禅圣制颂》。真宗西祀汾阴,尧叟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进户部尚书,又奉诏撰《亲谒太宗庙颂》。五年,以本官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因足疾,屡次请求辞职。真宗派人慰问,拜右仆射,知河阳。天禧元年(1017),尧叟病危,真宗诏准回京,不久辞别人世,享年57岁。真宗废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侍中,谥文忠。

陈尧叟体貌英伟,博闻强记,奉对明辩。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行世。

孙何

孙何,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

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喜好古文。写文章必本经义,曾著有《两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议》,与当时有名的大才子丁渭一南一北,齐名天下,时人称为“孙丁”。

孙何中状元后,通判陕州,召入值史馆,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左司谏。真宗即位,孙何上疏提五条建议,涉及选将、科举、社会道德、举才等,被真宗嘉奖。咸平二年(999),再次上疏,就官制提出建议,希望恢复六部职掌。不久,随真宗到大名,第三次上疏,指出边防不固的症结所在,再次获真宗赞赏。回京后,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上疏请择优选任官吏,裁减冗员,增加俸禄。景德初(1004),回京与晁迥、陈尧咨并为知制诰,任期内病重,真宗曾派太医诊治,不愈而逝,享年44岁。真宗十分惋惜其英年早逝。

孙何重视礼教,与人友善,但性格急躁,不能容物。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行世。

孙仅

孙仅,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邻几。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状元。

孙仅少年时,学习刻苦,才思敏捷。中状元后,任舒州团练推官。当时,真宗下诏要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孙仅被推荐,擢为光禄寺丞,入值集贤院。不久,知浚仪县。景德初(1004),拜太子中允,开封府推官。宋辽议和,孙仅首次作为国母生辰使出使辽国,回来后,迁右正言,同知审官院。这年冬天,真宗因孙仅熟悉民政,命知永兴军府。

孙仅为政颇宽,像一忠厚老者。真宗曾诏令地方官吏以其为榜样。大中祥符元年(1008),知审刑院,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开封府,改左谏议大夫。出为河中知府。归朝复领审刑院,进给事中。天禧元年(1017),因病离世,享年49岁。

孙仅性格宽厚诚实,不争名逐利,潜心钻研儒学,有文集五十卷行世。其兄孙何,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两人是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很被世人羡慕、推崇。

孙暨

孙暨,河南汝州(今河南汝南)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己亥科状元。

咸平元年(998),开封府发解试,解元为高辅尧,第二为钱易。钱易很有才学,也很有名气。钱易对自己未得中第一,深为不平,遂上疏指责发解试中试题有讥讽朝廷之处,引得众举子纷纷状告考官取录不公,高辅尧也请以解元让与钱易。真宗诏令钱若水复查试卷,又认为士人争进之风不可长,遂擢孙暨为第一,而以高辅尧第二,钱易第三。

孙暨与孙仅同乡共姓,相继魁首天下,同族乡里以之为荣。孙暨后为吕蒙正女婿。中状元后,曾任光禄寺丞,值集贤院。余事不详。

陈尧咨

陈尧咨,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嘉谟。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

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著作郎,知光州,复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荆南。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永兴地多盐碱,无甘泉,陈尧咨引龙首渠入城,惠利于民。

陈尧咨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酷,常致死人命。徙知河南府后,遭弹劾削职。徙邓州数月后,复知制诰,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很快又因失职,降兵部员外郎。母亲病逝,陈尧咨服丧期满后,起复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时遇边患,陈尧咨被任命为陕西缘边安抚使,再迁为右谏议大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书工部侍郎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位在蔡齐之上。不久,为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因位在丞郎之下,上疏辞而不就。皇太后以双日召见,陈尧咨不得已赴任,虽整修器械,但驭下粗暴。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因病离世于任,赠太尉,谥康肃。

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王曾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

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应天府,徙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

真宗驾崩,王曾辅佐11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

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61岁。赠侍中,谥文正。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进退有礼,平时寡言少笑。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王曾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李迪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字复古。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

李迪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真宗封禅泰山时,李迪因事贬为海州监税。召还京师后,奉命纠察刑狱案件。真宗素闻亳州盗贼横行,遂命李迪知亳州。任上,李迪明察暗访,很快平息盗贼。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

边帅曹玮上疏请求增兵固防,真宗以为懦怯,欲斩首。李迪力陈曹玮有勇有谋,乃忠臣良将,他日定能边关奏捷,后果如其言。仁宗立为皇太子后,寇准被奸臣丁渭诬陷罢相,真宗欲以李迪为相,李迪坚辞不受。真宗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渭专权,排除异己,李迪被罢相,知郓州,几被迫害至死。史称此时“朝中正人为之一空”。民间流传:“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丁渭垮台,王曾为相,李迪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太后病故,朝廷重召李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景中(1034~1037),李迪被吕夷简排挤陷害,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元昊攻延州,宋军损失惨重,李迪自请戍边,仁宗不许,命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李迪积郁不快,一年后,请老告退,以太子太傅身份致仕,回归故里。庆历七年(1047),病逝于家中,享年77岁。赠司空,侍中,谥文定。皇帝亲自篆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改其乡曰:“遗直乡”。

梁固

梁固,郓州须城(今山东东乎)人,字仲坚。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科状元。

梁固为乙酉科状元梁颢之子。其年少时,即有志节,曾著《汉春秋》,倍受其父赞赏。梁固本已以父荫受赐进士出身,但其主动向登闻院提出收回成命,愿赴乡举以真才实学获取功名,后高中榜首时,年仅22岁。中状元后,被授将作监丞,入值史馆,历户部判官、判户部勾院。

梁固为人气调俊爽,善与人交,疏财慷慨,尚义气,明于吏道。马元方领三司时,临事多有纰漏,梁固屡奏朝廷,消除了财源流失之弊。时全国刑狱混乱不堪,错判、误判比比皆是。梁固奉诏审查刑狱,其仔细研究,明察暗访,断案公平,处理得当,赢得朝野褒奖。

梁固博览群书,才学渊博,奏颂文辞甚为工整,惜33岁时因病早逝,朝野至梁府吊唁者络绎不绝。梁固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师德

张师德,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尚贤。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科状元。

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天禧初(1017),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

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蔡齐

蔡齐,莱州胶水(今山东胶州)人,字子恩。生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状元。

蔡齐仪状俊伟,举止端重,真宗见之,对寇准道:“得人矣!”诏令金吾卫士为其传呼开道。中状元后,蔡齐被授将作监丞,通判兖州,徙维州。任上,一改前任官府政苛律繁之弊,务行宽政,损济有度,狱讼无冤,盗掠不行,民风为之大变。仁宗初(1022),以起居舍入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时丁渭专权,排除异己,曾派人拉拢蔡齐,蔡齐不从。寇准被罢相,蔡齐愤而上疏,言寇准乃忠义之臣,为奸党所诬。

太后曾出金帛修景德寺,命蔡齐作文记之,因罗崇勋进谗言于刘太后,蔡齐被罢知河南府。太后去世,仁宗擢蔡齐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蔡齐曾劝谏仁宗勿强行遣返交趾百姓,以免其聚而为盗,又力谏仁宗勿以恩废法。景元年(1034),蔡齐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在朝中,素与王曾友善,王曾被罢相,蔡齐亦以户部侍郎归班。不久,出知颍州,颇有政名。宝元二年(1039),蔡齐病故于任,享年52岁,颍州吏民痛不欲生。朝廷追赠兵部尚书,谥文忠。

蔡齐方重有风采,性格谦逊,不妄言,从不自表功德。其推贤举能,不避亲疏,所荐庞籍、杨偕、刘随等后皆为名臣。

宋庠

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

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坚决地判王死刑,大快民心。

宝元中(1038~1040),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范仲淹变法失败,朝廷遂召宋庠为枢密使。皇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三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包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

英宗即位(1064),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移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晚年笃爱幼子,带子赴任,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后,以司空身份致仕,病故于家,享年71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

宋庠天资忠厚,与弟宋祁应举时,俱以文学名闻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丛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王尧臣

王尧臣,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字伯庸。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卒于宋仁宗嘉三年(1058)。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状元。

王尧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后改秘书省著作郎,值集贤院。因其父王冲坐事,出知光州。光州饥荒,百姓群起为盗,朝廷欲从重处罚,王尧臣上疏以为此乃宋廷荒政所致,不可苛重于民,被仁宗嘉纳。父亲病逝,服丧期满,王尧臣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郭皇后暴毙,尧臣奏请仁宗调查左、右侍医者,并请停上元灯节,以示哀悼。景四年(1037),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

宋夏交战,王尧臣为体量安抚使。临行前,请仁宗免关中租赋二年,以安民心,同心御敌,获准。回京后,上疏分析局势与对策,仁宗用其意告诫边关守将。庆历元年(1041),宋军主帅轻敌,兵败好水川,仁宗震惊,罢韩琦,范仲淹。王尧臣谏言二人皆当世英才,忠义智勇,不应如此安置,又力荐种世衡、狄青有将帅之才。后仁宗以韩琦、范仲淹为招讨使,置府泾州,加兵三万,再遣王尧臣为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回朝后,就边防建设两次上疏,皆被朝廷采纳。

母亲病故,服丧期满,王尧臣转右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皇三年(1051),王尧臣请奏定制,裁抑侥幸,深得朝廷嘉许信任。嘉元年(1056),拜户部侍郎,为参知政事。三年,病故于任,享年56岁。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王尧臣被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王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文辞温丽,有《崇文总目》三十卷。

王拱辰

王拱辰,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字君贶,原名拱寿。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状元。

王拱辰中状元时,年仅19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中状元后,通判怀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辽使者两次来宋提出领土要求,王拱辰从容应对,据理力争,使辽国未敢轻举妄动。仁宗道:“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王拱辰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时,进言罢夏竦、贬滕宗谅,被仁宗采纳。

有人用铸佛像名义迷惑众人,京都之人趋之若鹜,宫廷竟也出钱资助。王拱辰奏陈此举动摇军心,易引起民怨,仁宗遂下令禁止铸像。仁宗在迩英阁供置《太玄经》,沉迷占卜,拱辰劝仁宗应垂意《六经》,旁采史策。至和三年(1056),王拱辰再次被任命为三司使,出使契丹,受到非常之礼遇。回朝后,正值范仲淹当政,因事被弹劾,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神宗继。位(1067),迁太子少保。熙宁元年(1068),复以北院使召还。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视王拱辰为异己,将其贬知应天府。八年,回朝为中太一宫使。元丰初(1078),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接连上疏极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辞恳切。哲宗即位(1085),加检校太师,当年,王拱辰病逝于任,享年74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

王拱辰的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外孙女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词人。

张唐卿

张唐卿,山东青州(今山东淄川)人,字希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宋仁宗景四年(1037)。宋仁宗景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

张唐卿17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

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故,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28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吕溱

吕溱,江苏扬州人,字济叔。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戊寅科状元。

吕溱中状元后,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因参与进奏院宴饮事受牵连,出知蕲、楚、舒三州,后复修起居注。

皇四年(1052),侬智高反叛,吕溱劝仁宗不要封锁消息,而应“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吕溱上疏论宰相陈执中贪恋富贵,行为奸邪。后陈执中罢相,吕溱以侍读学士之职知徐州,赴任前,仁宗赐宴资善堂。任满徙成德军,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

神宗即位,吕溱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期间,吕溱精识过人,辩讼立断,豪恶为之敛迹,政绩颇佳。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吕溱不幸病逝于任,享年55岁。朝廷追赠礼部侍郎,神宗诏书中有“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对吕溱家贫子幼,神宗诏令朝廷优厚安抚。

吕溱开朗敏捷,善于议论,其言论颇为当时名流所推许。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宾客,不过数语,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贾黯

贾黯,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县)人,一作河南南阳人,字直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丙戌科状元。

贾黯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襄州。迁为著作佐郎,值集贤院,迁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

贾黯备位谏官,敢于言事,首论韩琦、范仲淹可大用,为事实所印证。尚书郎杜枢秉公断案被贬,满朝上下皆知其委屈,然无人敢言,独贾黯上疏力救。侬智高反宋,贾黯建议军队应由余靖统一节制,仁宗从之。皇四年(1052),贾黯迁左司谏、徙判盐铁勾院,同修起居注。建议修起居注的史官参与记录迩英阁、延义阁的君臣访对,被采纳成为定制。贾黯以刚正著称,所到之处人们无不称颂。权知开封府时,两军狱中囚犯,每年死者甚多,而吏不任于责。贾黯上疏:“请岁计死者多少而赏罚之。”遂使监狱犯人待遇得到改善。后来,贾黯因变革人事任用上的弊端而遭吕诲、司马光,傅尧俞等人弹劾,被指为刚愎自用,遂被罢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英宗即位,贾黯迁中书舍人,受诏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迁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未几,以吕诲知杂事,吕诲曾弹劾过贾黯,因而心有不安,有意回避。贾黯上疏:“黯荐诲为御史,知其方正谨厚,一时公言,非有嫌怨,愿终与共事。”使吕诲打消顾虑。贾黯后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因病未及赴任而卒,享年44岁。朝廷追赠尚书礼部侍郎。

贾黯修洁自喜,在朝言事,或从或否,人称其介正。其生母陈氏与庶母史氏,两不相善,但贾黯于中善为调和,终使两人相安于府。

冯京

冯京,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九年(1094)。宋仁宗皇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冯京少年时,即与众不同,举进士,自乡试、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林学士被召还京,因数月未去拜访丞相,被韩琦视为傲慢。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公(韩)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试行新法。冯京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冯京因郑侠妄言时政受牵连,被罢知亳州。茂州夷人叛乱,知冯京率部前来,请降。冯京上奏朝廷,请求不究既往,发农具,给粮草,夷人感激涕零,歃血盟誓,愿世代做宋臣民。吕惠卿与王安石发生磨擦,将安石密信呈与神宗,中有“勿令齐年知”语,“齐年”即指冯京,神宗以此知冯京无辜,召知枢密院,冯京称病不去。神宗一日午睡后呼左右道:“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冯京诏,中有“渴想仪刑,不忘梦寐”之语。未几,以冯京为观文殿学士知河阳。

哲宗即位,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绍圣元年(1094),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处所祭奠、悼念,赠司徒,谥文简。冯京著有《山集》,可惜未留传于世。

郑獬

郑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字毅夫,一作义夫。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于宋英宗熙宁五年(1072)。宋仁宗皇五年(1053)癸巳科状元。

郑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同辈望尘莫及。中状元后,通判陈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

英宗即位,按真宗乾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治平中(1064—1067),大雨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务去虚言,崇以实干。还京,判三班院。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实行,遂告病赋闲。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因家贫子弱,无钱安葬,棺柩停于庙中十余年,后好友滕甫任职安州,始入土为安。

郑獬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

章衡

章衡,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字子平,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二年(1057)丁酉科状元。

章衡中状元后,通判湖州,值集贤院,默默十年后,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因对三司总理财政提出建议,被贬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年(1068),回京任太常寺,上疏建议编辑《厚陵集礼》,以传后世作为依据,被神宗采纳。曾出使辽国,于宴会上施展射技,发发中的,显示出文武兼备才略,赢得辽国优厚待遇。

章衡担心学者不知古今,编写了《编年通载》,神宗阅后称善,赐之品服。后任吏部流内铨,剖析人才铨选制度利弊,多次上疏与宰相争辩,言“衡为朝廷大法,并非个人恩怨”。使宰相从其所言,时名声大振。不久,知通进银台司,值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曾请朝廷允许百姓贩盐,但如泥牛入海,未得回音。改成德军时,因朝中同僚犯案受牵连,被免官。元中(1086—1094),历知秀、襄、曹、苏州,复以待制知扬、庐、宣、州。章衡历事三朝,享年七十五岁。

刘辉

刘辉,江西铅山(今江西铅山)人,字之道。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嘉四年(1059)己亥科状元。

刘辉中状元后,任大理评事,签书建业军判官。刘辉幼年孤苦,与祖母感情深厚,为尽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水土不服,刘辉请求解官以侍养祖母,仁宗得知,诏令移任金陵。祖母病逝,刘辉辞官回乡守丧,居丧期间,刘辉买田以赡养族中之贫困者,又选山溪形胜之处结庐,聚徒讲学,远近闻名而从学者纷至沓来。县官改其里曰:“义荣社”,榜其学曰:“义荣斋”,号其地曰:“清风峡”。居丧未满,刘辉病逝,年仅三十六岁,朝野惜之。

刘辉原名刘几,有文才,著有《东归集》,然其为文之初,好用怪险奇涩之语。省试时,曾被欧阳修(主考官)批下“秀才刺,试官刷”六字。此后,其人文风大变,以平实朴素为尚,并改名为刘辉,最后殿试中所作《尧舜之性赋》,大受欧阳修青睐,遂被擢为第一。

王俊民

王俊民,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字康候。生于宋仁宗景二年(1035),卒年不详。宋仁宗嘉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

辛丑科进士奏名后还未御试,京师即传言王俊民为状元,但不知言从何起。等到御试,王安石与杨乐道同为详定官。当时考试规定:御试设初考官,先定等,再弥封以呈复考官,再定等后乃付详定官,详定官查看初考官所定,如与复考所定相同,则以所定之等呈给皇帝。不然,从初考或复考所定之中选定,不别立等。王安石因为初考、复考第一人皆不同,就于其行间别取一人为首,杨乐道墨守成规,认为不可,两人商定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弥封官,闻之谓同僚道:“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作状元事,心前定,二公力争,徒自苦耳。”于是,两人各进禀英宗,英宗诏从王安石之请,及发榜,果王俊民为第一。

王俊民及第后,其父母双亲已白发苍苍,但很健康。当时北宋名臣韩琦曾写诗称贺,诗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之句,时人皆以之为荣。

王俊民性刚峻,不可犯,有志于力学,其爱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为应天府发解官,但到任不久,便得狂疾,终日狂呼不已,未几,病逝于任。

许将

许将,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冲元。生于宋仁宗景四年(1037),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宋仁宗嘉八年(1063)癸卯科状元。

许将中状元后,被任命为昭庆军判官,通判明州。神宗召对,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本当由太常寺转任博士,因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第二天,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举朝皆以之为荣。期间,许将恪尽职守,兴利除弊,神宗大加赞赏,诏令免试进知制诰。

契丹陈兵二十万于代州边,并遣使索地,大战一触即发。许将毅然奉诏使辽,应答不卑不亢,晓以利害,使辽国放弃侵吞想法。还朝后,知审官西院,值学士院,判尚书兵部。任上,整顿民间自卫组织,使之趋于规范。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后,因蔡确、舒宣忌妒陷害,黜知蕲州。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秦州,改扬州,又改郓州。期间,当地狱中无犯人,士子不谤政,被誉为王曾在世。元丰六年(1083),召为兵部侍郎时上疏,对国防体制及军马物资筹备工作提出建议,为朝野人士所赞许。

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当时章为相,奏请掘元党首司马光墓,许将认为不可,并引经据典说服哲宗。崇宁元年(1102),进门下侍郎,累官金紫光禄大夫。抚定鄯州,廊州。因收复河、湟失地有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弹劾许将为人“左顾右视,见利则回……,强颜偷安……。”使许将一贬再贬。政和元年(1111),许将病逝,享年75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彭汝砺

彭汝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器资。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

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元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

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

彭汝砺回京后,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享年54岁。

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诚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

许安世

许安世,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少张。生于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卒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

许安世少年从学于丁宝臣,以诗文为欧阳修、王等文坛巨匠所称重。中状元时,年仅27岁。其《公生明赋》中名句:“依违牵制者,即已去矣!则明白洞达者,乃其自然。”被时人认为不刊之语。其咏史诗:“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太宗泣君集,意恐劳臣疑。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被清朝学者厉鹗辑于《宋诗纪事》之中。

许安世入仕后,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元丰六年(1083),其父病逝,许安世弃官奔丧。第二年,亦染病卒于黄州,享年44岁。苏轼曾解衣为之助葬。

叶祖洽

叶祖洽,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字敦礼。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午科状元。

叶祖洽中状元后,被任命为签书奉国军判官,判登闻检院,由国子丞知湖州,留为校书郎。元初(1086),历职方、兵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因言谈有诽谤朝廷之嫌,被弹劾出京,提点淮西刑狱。绍圣中(1094~1098),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

叶祖洽性情刚愎自用,喜谀附,曾密告王在册立哲宗时有异议,使王被贬。因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属,使哲宗认为其人不可重用。后叶祖洽因受他人牵连,出知济州,徙洪州,以牟利黩货闻名。叶祖洽与曾布私交甚深,曾布以吏部侍郎之职召其入京,曾布垮台,叶祖洽出知定州,临行上疏,被徽宗斥为狂妄浮躁,降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知洪州,改亳州,加徽猷阁学士。政和七年(1117)病逝。

余中

余中,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

熙宁五年(1072),余中与兄长余贯同赴礼试,余中高中,而余贯落选。余中请求黜退自己以录兄长,朝廷不许,但却欣赏嘉奖了余中的做法。第二年,余中廷对第一,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得神宗嘉许。

余中入仕后,曾为大理评事,太常寺少卿等职。余中拥护变法,王安石被迫辞相,奏请余中随行,知江宁府。哲宗即位,起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绍圣初(1095),出使辽国,还朝后奏言河朔城池需修葺、加固,以备不虞,未受重视。宣靖间(1119~1127),金兵长驱直入,河朔城池难以固守,朝野人士始服其当初先见之明。余中曾官国子直讲,知湖州,移知杭州后致仕,病逝于家中。

徐铎

徐铎,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振文,一字振甫。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状元。

徐铎中状元后,被授镇东军判官。绍圣末(1098),以给事中值学士院。当时,蹇序辰上疏建议将反对变法的元党人言行汇编成册,做罪证收藏,被哲宗诏准。徐铎参与主持编辑,完成以后不久,迁礼部侍郎。徐铎为人不正,对宰相章,向来唯命是从,贡院抓住挟书考试做弊之人,开封府尹蒋之奇本欲从重处罚,徐铎力争不允,蒋之奇只得妥协,从轻发落。事后上报,章闻之大怒,处罚了有关官员,并把做弊之人判刑,而徐铎此时却不敢承担责任。后来廷议,欲委之为御史中丞,因有人指斥其不能主持正义,未被任用。

徽宗即位(1101),徐铎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又因御史中丞弹劾其在主持编辑元党人言行时,以章好恶为轻重,极尽诽谤之能事,被贬知湖州。崇宁中(1102~1106),拜礼部尚书,朝廷议论庙制时,徐铎上疏建议增加为九庙,被采纳,进吏部尚书,死于任上。

时彦

时彦,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邦美。生卒年不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

时彦少年好学,读书不辍。中状元后,被授签书颍州判官,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集贤校理。绍圣中(1094~1098),迁左司员外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官复集贤院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蹇序辰出使辽国回来,弹劾时彦擅自接受辽国赏赐,匿而不报,使之又被罢官。徽宗即位(1101),召为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未及赴任,拜为吏部侍郎,徙户部,为开封府尹。当时,都城开封苦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时彦强化治安,使开封城坊邑宁静,盗贼敛迹,监狱屡空。数月之后,迁工部尚书,进吏部。不久,病逝于任上。

时彦工于诗词,《全宋词》收有其所做的《青门饮》。词云:“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头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是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黄裳

黄裳,剑浦人,字冕仲、号演山。生卒年不详。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状元。

黄裳为书生时,常有魁天下之志。自叙门状,予家剑潭之滨,斗牛之光,上下相照,风雷之信,时有变现。又题黄龙州云:“看取黄龙沙斗起,城风雨入丰年。”元丰四年(1081),郡之谯门,忽为风雷所击,黄裳闻之,赋诗道:“风雷昨夜破枯枝,借问天公有意无,莫是卧龙踪迹困,放教头角入亨衢。”次年,黄裳对策,果为天下第一。

宋神宗对黄裳之文章极为喜爱,礼部奏进士,有黄裳名,及进读试策,前几位皆不合神宗之意,神宗等黄裳名出现,但末甲才始听到,遂亲擢为第一。考官因高下失实被处罚金。

黄裳为官清正恬退。政和间(1111—1118),知福州,尝为礼部侍郎,迁尚书。当时三舍法实行,黄裳认为“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黄裳享年87岁,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行于世。

焦蹈

焦蹈,庐州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字悦道。生年不详,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状元。

焦蹈通经史百家,四次首列乡荐,均落第无为。元丰八年(1085),户部尚书权知贡举,众贤等寓贡院,焦蹈也在其中。四更夜时,火灾起,陈之方、马希孟皆焚死。其后择地另考,焦蹈为魁。曾有谚语:“不因南省火,安得状元焦。”

据传:姑苏有一盲者,能揣骨听声,为人算命。发榜之日,盲者嗟惋不已,有人询问焦蹈之命,并问仕途如何。盲者答:“不能食禄,安问官职也?”众人皆惊曰:“已为大魁,安得无官职,盲者之言必谬。”但不久,自京师来人道:“揭榜六日后,焦蹈死矣。”

李常宁

李常宁,开封廪延(今河南延津)人,字安邦。生于宋仁宗景四年(1037),卒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宋哲宗元三年(1088)戊辰科状元。

李常宁自嘉年中举进士,数为春官所却,屡试不第,并不气馁。戊辰科对策于廷,其词奥衍,有汉唐之遗风,遂被擢为魁首,时年已五十二岁,天下人都很惊异。中状元后,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朝廷赐钱三十万,抚恤其家,天下人莫不悲之。人云:“李常宁结友学问,晚而弥笃,困于科举,达三十年,已历四朝。始得名宦,仅数月矣,何起之难,而偾之易耶。”

李常宁事亲孝,于二弟友爱,为人恭俭洁廉,耻于取非己之物。

马涓

马涓,四川保宁(今四川南部)人,字巨济。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六年(1091)辛未科状元。

马涓父亲马从政,中年未有子嗣,后纳一妾,马从政得知小妾乃为葬父母而卖身时,便送其回家,且不要一文身价银两。事后,马从政梦小妾之父前来致谢:“愿汝富贵、涓涓不绝。”后来,其妻怀孕,生下一子,马从政遂为之取名马涓。

马涓中状元后,被授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通报时,自称状元马涓到。吕晋伯道:“状元者,及第未除也,即为判官,不可曰状元。”马涓拜谢,从其言语。从前,韩持国知颍州,时彦中状元后签判,每自称状元,持国怒道:“状元无官邪,自此呼时签判。”时彦终身记恨此事。此二事绝对相类似,但一记恨,一拜谢者,何也?盖持国厉声而斥,则其人恨,吕晋伯平心以导,则其人悦。

另,马涓廷对日,刘器之做详定官,马涓为其所取录。后刘器之居南京,马涓为少尹,每次见器之,未尝修门生之敬,器之不平,以此事告于宾客,宾客讥讽马涓,马涓解释道:“不然,凡省闱解送皆有主文,故所取士称门生,若殿试则天子自为座主,岂可称门生于他乎?”客以此告器之,器之叹服其言,两人遂为至交。

马涓后因忤怒蔡京而被贬,崇宁二年(1103),列为元党人而被免官禁锢,永不叙用。

毕渐

毕渐,荆州潜江(今湖北潜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九年(1094)甲戌科状元。

甲戌科殿试时,进士李清臣发策问黜元之政,苏辙言其力诋时政,忤怒哲宗,贬苏辙出知汝州。及进士对策,考官荐主元者居上,礼部侍郎杨畏复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置前列。毕渐遂被擢为第一。

毕渐少年聪慧,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少卿,后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

毕渐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之为榜样,乡郡以之为荣耀。《宋诗纪事》有其《赠林子山》诗。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李釜

李釜,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为淮水人,字元量。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状元。

李釜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犹崇儒学。其母妊娠之时,一日晨起釜鸣,其声可畏,声绝而母亲分娩,其父亲遂以“釜”命名。李釜少年好学,即长,负才名,于省试中夺取第一。因徽宗服丧期未满,未亲试进士,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李釜历官河中通判,出知真州,因忤怒蔡京外甥,被免官。后起为中书舍人,以待制知筠州。

李釜诗文极佳,《宋诗纪事》辑有其《留题王官谷》诗,诗云:“司空唐达士,寂寞卧云岑。扰扰任群态,休休信此心。泉声半山急,柳色旧庭深。仿佛登临处,遗踪一访寻。”

霍端友

霍端友,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仁仲。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状元。

霍端友中状元后,授宣义郎。不过一月,擢为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徽宗赐穿金紫服。此前,给事,舍人只能服黑角带,改服之制自霍端友开始。针对朝廷重内轻外,霍端友提出内外侍从更出迭入的建议,并身体力行,自请外任,以显漠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

霍端友为政不以严刑酷法立声威,以宽仁为尚,在百姓中颇具声望。陈州地势低洼,久雨则积水,霍端友令疏新河八百里,由于离淮河太远,积水仍不易流入淮河,霍端友又请示朝廷再开河二百里,彻底根除了陈州水患。霍端友为人正直,内侍石焘传诏,索要瑞香花,霍端友不从,被弹劾罢免。以后,霍端友被礼部召入京都;转吏部,官至通议大夫,因病去世后,赠宣奉大夫。

贾安宅

贾安宅,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居仁。生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卒年不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状元。

贾安宅少年聪颖,学习勤奋,18岁考入太学,22岁大魁天下后,任秘书省正字,累官至户部侍郎兼太皇赞读。建炎中(1127~1130),贾安宅为给事中,对驳无所回避,以正直闻名朝野。贾安宅历仕三朝,恪尽职守,多次担任考官,其所选荐士子,后来大多成名,宋徽宗曾手书诏令嘉奖。

贾安宅工于诗文,《宋诗纪事》辑有其《苕溪》诗:“广莒山下有深源,发此清流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其子贾选,官至刑部侍郎。

莫俦

莫俦,湖州人,一说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朋。生于宋哲宗元四年(1089),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

莫俦中状元时,年仅22岁。入仕后,任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不久,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徽宗、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后,莫俦投靠金国,为之奔走效力。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皇帝,莫俦颇卖力,被封为尚书右丞相。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后来,莫俦死于潮州,享年76岁。

莫俦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传世。

王昂

王昂,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叔兴。生于宋哲宗元五年(1090),卒年不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

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但中状元时,年已39岁。入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

王昂原被考官定为第二名,因主考官拟定的第一名为徽宗第三子嘉王赵楷,徽宗为避嫌及笼络士子,遂擢王昂为魁首。王昂中状元后,曾作有《催妆词》,词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太怕红白。留取黛眉浅处,共画章台春色。”

沈晦

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

沈晦中状元后,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国攻汴京,沈晦与肃王赵枢为人质于金国。张邦昌伪立,沈晦还朝,任给事中。

高宗即位,沈晦为集英殿修撰,知信州。高宗至扬州,欲召其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宋议论沈晦布衣时事,高宗道:“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乃令沈晦知明州,移处州。高宗莅临会稽,沈晦移婺州。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孙邦计策,率数百民兵出战,结果被金兵打败。当时,浙东防御史在城中,单骑劝降了成皋,沈晦由此升迁为徽猷阁待制,因言者弹劾其无诏令而用兵,降为集英殿修撰。不久,官复原职,知制诰,知宣州,移知建康府。仅任职一月,又因御史常同弹劾罢官。

绍兴四年(1134),沈晦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行前上言:“藩帅之兵可用,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如能渡,五郡合击,敌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深入。”当时,韩世忠屯军镇江,未予理睬。赵鼎称沈晦议论激昂,高宗言:“沈晦诚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而韩世忠不喜沈晦,沈晦遂被贬为洞霄宫提举。不久,起为广西经略兼静江府,用老将罗统戍边,招降诸酋,解除朝廷边患之忧,进为徽猷阁直学士,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病逝于任上,享年66岁。

《宋史》称沈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

李易

李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顺之。生年不详,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状元。

李易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签书江阴军判官。金兵犯江阴,守臣胡纺对李易道:“吾曹义当死,城郭有君母,宜往避之。”李易归家告母,其母道:“吾去汝则无坚守之志,死生当与汝共之。”闻者感泣,后金兵怀疑城中有备,退兵而去。

李易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历官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值直秘阁,后出知扬州,官至敷文阁待制,与吕溱,王昂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三魁”。

张九成

张九成,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生于宋哲宗元七年(1092),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壬子科状元。

张九成少游京城,拜理学家杨对为师,曾有权贵托人馈赠钱物,言:“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而却之。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因对张宗臣不体察民情,滥捕百姓不满,与之争执,弃官而走。赵鼎为相,力荐九成,遂以太常博士被召入京,任著作郎,上疏请施仁政,被嘉许,授浙东提刑,力辞不就,回归乡里。不久,朝廷召张九成任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权刑部侍郎。期间,张九成恪尽职守,平反一诬告案件,朝廷欲以嘉奖,九成辞却道:“任职刑部,出现冤案,我本有责,怎可邀功?”

赵鼎被罢相,九成因反对宋金议和及拒绝秦桧拉拢,被诬为赵鼎一党,屡遭陷害,虽高宗信任,亦不得救,被贬谪南安军长达十四年之久。秦桧死,方起知温州,不久,病逝于任上,享年68岁。宝庆初(1226),朝廷特赠张九成为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张九成研究经学,多有训解,由于喜与佛者交游,被时论所不容,著有《孟子传》,《横浦集》等传世。

汪应辰

汪应辰: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本名洋,字圣锡。生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卒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乙卯科状元。

汪应辰幼年聪慧,五岁能读书应对,语惊众人。因家境贫寒,常从他人处借书,过目不忘。中状元时,年仅18岁,高宗赐名应辰,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后,因上疏忤怒秦桧,被贬谪长达十七年之久。秦桧死,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任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任内裁减冗员,推崇节俭,并多次上疏言事,连乞补外。不久,以敷文阁直学士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政绩卓著。几年后,入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因勇于任事,敢于兴利除弊而得罪权贵,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仍屡遭弹劾,遂以病为由,力请致仕。淳熙三年(1176),病逝于寓所,享年59岁,谥文定。

汪应辰待人温和,遇事有主见,为官刚毅,正直敢言,不避亲疏远近,好贤乐善。在翰苑二年,所撰制诰,温雅典实,人称其为“玉山先生”,著有《文定集》。

黄公度

黄公度,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师宪,号知稼翁。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状元。

黄公度中状元后,任承事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因与赵鼎往来及评议时政,为秦桧所不容,被贬为肇庆府通判十年之久。

黄公度治事之余,以读书著文为乐。秦桧死后,黄公度被朝廷召回,高宗询问岭南有何弊政,公度言:“广东小郡,有十年不除,守臣者权官苟且,郡政废驰,民受其害。”高宗当即下诏任命黄公度为考功员外郎。入对时,黄公度乞请高宗总乾纲,厚风俗,被嘉奖采纳。不久,黄公度因病逝于任上,年仅48岁。

黄公度工诗善文,著有《知稼翁集》。

陈诚之

陈诚之,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自明,一说景明。生卒年不详。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状元。

壬戌科第一本为秦桧子秦,秦桧为避嫌,遂置陈诚之为首。陈诚之策对专主议和,亦颇适秦桧之意。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绍兴十五年(1145),为祠部员外郎后,以礼部侍郎出知泉州。不久,召为翰林学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卒后谥文恭。

刘章

刘章,衢州龙游(今浙江龙游)人,字文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卒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状元。

刘章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每日诵读数千文字。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不久,入为秘书省正字。绍兴十六年(1146),迁秘书省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执教四年中,专以经义文学启迪教导,自此受知于孝宗。

秦桧专权,恨刘章不依附自己,将其赶出朝廷,任职筠州。秦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擢秘书省少监,起居郎。使金回来后,代理工部侍郎、兼吏部。刚到任,即遭御史弹劾,贬为崇道观提举,举朝为之惋惜。起居郎王佐为其言冤,亦遭贬谪。重新起用后,刘章任信州知州。

孝宗即位(1163),刘章知漳州,任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后,被拜为礼部侍郎。朝廷商讨经略中原,孝宗夜问刘章:“闻卿监中有笑朕者?”刘章从容回答:“圣主所为,人焉取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使孝宗疑虑顿释。淳熙四年(1176),刘章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80岁。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靖文。

刘章容貌魁硕,出入两朝,以周密自守,从未泄露过宫禁机密,且生活俭朴,曾对孝宗言:“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为时人称颂。

王佐

王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宣子,号敬斋。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卒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状元。

王佐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未及赴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秦桧专权,其子秦为提举秘书,众人纷纷趋附,惟独王佐未尝妄交一语,以至忤怒秦,被外放。秦桧死,王佐为秘书郎,领右司郎。不久,被台臣评罢。后经张浚荐举,王佐任职中书门下省。金兵南侵,丞相汤恩退统领江淮,请王佐参预军谋,后汤恩退离职,王佐亦被罢免。

淳熙中(1174~1190),王佐为建康知府,妖人朱端明挟军士以图谋不轨,王佐查知其阴谋,坐于帐中,捕为首者斩杀。不久,王佐又被削官。重新起用为发运使后,又因受他人牵连被贬。一年后,经王十朋,张浚再次荐举,王佐起知潭州,任上,讨平叛乱,得高宗诏令嘉奖,拜为显谟阁待制,历工部、户部尚书。因儿子与母亲病逝,王佐回乡举丧,服丧期满后,任万寿、上清两宫提举。绍熙二年(1191),王佐病卒于任上,享年66岁。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王佐在任典八州,知四府,所仕之处皆以德政著名。病故三年后,陆游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对其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

赵逵

赵逵,资州(今四川资阳)人,字庄叔。生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状元。

赵逵少年时,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及当代名人言行,进行研究。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剑南东川,任校书郎。在朝因不附秦桧,倍受排挤。秦桧死,迁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宋高宗曾对其言:“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任命赵逵为普安郡王府教授。不久,又升为中书舍人。赵逵曾上疏求开言路,以养成敢言之气,并与给事中辛次膺直言蒋王粲投机,不当重用,使高宗收回成命。

绍兴二十七年(1157),赵逵病重,高宗派御医诊治,但为时已晚。离世时,年仅41岁。赵逵曾自言:“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赵逵擅诗文,风格与苏轼相近,被高宗誉为“小东坡”。著有《栖云集》三十卷传世。

张孝祥

张孝祥,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

张孝样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数千言,顷刻而就。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对时,一甲第一名本为秦桧之孙秦埙,张孝祥列第二。高宗见秦塌文章尽是秦桧说过的套话,便点张孝祥为状元。张孝祥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上疏为岳飞平反,忤怒了秦桧。父亲张祁也被诬告谋反入狱,秦桧死后才获释。

张孝祥对汤思退有师生之谊,知遇之恩,从不得罪汤思退,亦不依附。御史中丞汪彻弹劾汤思退妥协投降,张孝祥亦被免官。

张孝祥曾历任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入,直学士等。任建康留守时,遇金兵来犯,张孝祥因极力赞同张浚北伐而被弹劾落职。起用后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任上,筑寸金堤,绝荆州水患;建万盈仓,用于储备漕粮,政绩播于朝野。乾道六年(1170),张孝祥与好友泛舟芜湖时,突然中暑身亡,年仅三十八岁。孝宗闻之,深为惋惜,有用才不尽之叹。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其词学苏轼,为宋朝豪放派重要作家。所作《六州歌头》,词云: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纟玄歌地,亦腥。隔水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中充满强烈的爱国激情,对苟且偷安之辈倍加谴责,抗金名将张浚曾为之感动得罢席而走。张孝祥著有《于湖集》四十卷,《于湖词》一卷,《张紫微帖》一卷传世。

张孝祥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遗憾之处,是其出入汤思退和张浚两人门下,游离于和战之间,时人对此感到惋惜。

王十朋

王十朋,浙江温州乐清(今浙江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卒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状元。

王十朋少年时,天资颖悟,每日诵读数千言。成年后,在梅溪传播知识,有百余名学生。廷对中,王十朋以“权”为对,洋洋数万言,经学淹通,议论醇正,深得高宗赞赏。其中,“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播,被高宗亲擢为第一。

王十朋中状元后,历任校书郎,王府教授。秦桧死后,杨存中独断专行。王十朋大胆上疏,高宗采纳,朝中空气为之一新,王十朋亦升为著作郎。孝宗即位,王十朋上言:“一国之主,最重要的是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赏罚分明。”孝宗赞同,任十朋为起居舍人。越王史浩权大心毒,王十朋两次上疏,列史浩八大罪状,孝宗罢史浩一切官职,将其赶出朝廷。后主和派掌权,孝宗命其为吏部侍郎,王十朋坚辞不受,改知饶州。期间,体恤民情,礼贤下士,救灾除弊,颇得人心,后任满调任夔州时,百姓乞留不得,以至断桥,王十朋只得从小道离去。百姓修好桥,命名为“王公桥”。

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享年70岁,谥忠文。

王十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自书室匾,名为“不欺”,常常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等名臣贤相自比。朱熹、张也很尊敬王十朋。王十朋著有《梅溪集》、《春秋尚书论语解》等传世。

梁克家

梁克家,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叔子。生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状元。

梁克家幼年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中状元后,授平江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再迁为中书舍人,给事中。

任职三年中,认为不可之事,必直言无隐。曾上疏朝廷,认为当用实才,不喜空言。乾道六年(1170),任参知政事。七年,兼知枢密院事,因与主战派意见不协,遂上疏辞官,未被允许。

论用兵当以财用为先,用度不足,不可轻起战事。八年,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官即不畏权贵,又不失和气,朝廷内外称其为“贤相”。

金使来朝,梁克家力主按高宗朝礼仪行事,未被采纳,上疏辞职,被诏准。以观文殿学士身份任建宁知府。离京时,孝宗以国事相询,梁克家劝孝宗不要追求奇功。淳熙八年(1181),起知福州,颇有治绩。九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染病。十三年,以内祠兼侍读,被赐与宅第,孝宗多次遣使慰问。十四年,病逝于家中,享年60岁。赠少师,谥文靖。

梁克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其温雅,著有《淳熙三山志》传世。

木待问

木待问,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蕴之。生卒年不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状元。

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

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辩理,争执中打了起来。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

宋孝宗鄙视木待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

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驰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尘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萧国梁

萧国梁,闽(今福建闽侯)人,一说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字挺之。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状元。

萧国梁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迁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后为朝奉郎广东运判。

萧国梁廷对本为第二,第一名赵汝愚因是皇室宗亲,并已有官职,故不能为状元。萧国梁由此升为第一。在永福,有句谶语:“龙爪药红,状元西东。”而乾道二年(1166),永福附近石崖之上果真生长出了茂盛的龙爪花,绵延几十里长,于是萧国梁大魁天下。不久(乾道五年),郑侨也状元及第。接着,乾道八年(1172),黄定又为第一,均为谶语所证实。永福县令曾赋诗云:“峰龟岭与龙屿,三处家山亦壮哉!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

郑侨

郑侨,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惠叔,号回溪。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状元。

郑侨中状元后,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驾崩,孝宗欲在德寿宫行终丧之礼。群臣表请还内,郑侨上疏陈述道:“丧不离位,礼也。”使孝宗感泣。后来,郑侨奉命出使金国,金人以其国主有病为由,令其到门投递国书,郑侨据理力争,终使金人以礼相待,完成了使命。

绍熙中(1191~1194),郑侨知福州,罢义仓和耀之需,使赋税偏重之弊得以减免。绍熙五年(1194),赵汝愚、韩胄等发动政变,拥赵扩为帝,是为宁宗。郑侨以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时韩胄弄权,朱熹进谏,宁宗不理。韩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学为“伪学”,朱熹被罢黜。郑侨四次上疏,忤怒了韩胄,亦被贬知福州,辞行时,再次向宁宗进言:“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郑侨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病逝于家。朝廷追赠为太师,谥忠惠。

郑侨在朝,以不欺事君,以无我议政而闻名,大节为世人所推崇。且擅长行、草书,著有《书衡》三编行于世。

黄定

黄定,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字泰之,号龙屿。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状元。

黄定幼年好学,擅长诗词。中状元后,于淳熙三年(1176),擢为秘书省校书郎。八年,为工部员外郎。九年,任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淳熙十年,擢为显谟阁学士,国子监祭酒。后来,黄定出知温州,为政清廉,兴利除弊,被当地士民所赞颂,官终于广东提举。

黄定擅长诗文,有文集行世。《全宋词》亦有其《鹧鸪天》词:“间世文章万选钱,清时平步八花砖。大开紫府瑶池宴,正是橙黄橘绿天。金烛里,玉堂前,翰林元是武夷仙。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

姚颖

姚颖,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字洪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状元。

姚颖中状元后,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通判平江府,到任不久便患病身亡,享年34岁。

姚颖博闻多识,性情淡泊、谨重,极有雅量,力学勤苦,文章俊秀。居官常不敢有所作为,恐同僚认为才华出众,论天下事无不尽被证实。世人惜其英年早逝,不能有所大成。后来,理学巨擘叶适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黄由

黄由,平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子由,自号盘野居士。生卒年不详。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

黄由自幼好学,年方十二三岁便教授群童读书,20岁时考入太学。中状元后,通判绍兴府,当时大旱,黄由赈灾有绩,升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后奉命出使金国,回国后升任将作监、嘉王府赞读。绍兴中(1190~1194),因帮助宁宗即位,深得宁宗赏识,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行将委以重任之时,上疏忤怒帝旨,被弹劾,知成都,以学士奉祠。嘉定初(1207),知绍兴府,进浙东安抚使,官至正奉大夫,刑部尚书兼值学士院。死后,追赠太子少师。

黄由擅长诗文,其(归来)诗描绘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诗云:“归来三阅月,无事一关心。刈草寻花径,开池漾竹阴。江边问明月,天际数归禽。幸有高宾至,相逢似竹林。”

卫泾

卫泾,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

卫泾少有大志,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承事郎,添差镇东军签判。按惯例,状元初任官职,必去拜谢当朝宰相。卫泾却没有去拜见王准,遂不得升迁。淳熙十四年(1187),方被授为秘书省正字。

光宗即位(1190),卫泾借自然灾异之事上疏朝廷,极言奸佞误国,被贬为淮东、浙东二路提举。庆元初(1195),召为尚书右选郎官,以起居舍人官职代理工部尚书。不久,出使金国,回来后,奏言金国虽有危亡之兆,而我无自治之策,当发愤自强。授直焕章阁,沿海置制使,因被人弹劾罢官。回乡后,辟修西花园,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意,命其堂为“后乐”,自号“后乐居士”,集所做诗文为《后乐集》。

开禧元年(1205),得旨入朝,授中书舍人兼值学士院。三年,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进参知政事。请诛韩胄后,被奸臣史弥远贬出朝廷。九年,起知扬州,拜资政殿学士后致仕。皇上因卫泾三世同居,书“友顺”二字赐之。宝庆二年(1226),病逝于家,赠太师,封秦国公,谥文节。

卫泾历事三朝,出入内外四十余年,忧国忘家,始终一节。曾说:“官职自有定份,名谊千古不磨。”在朝孤立自守,不畏权贵,与朱熹友善,曾取其遗著刊刻传世。

王容

王容,湖南湘阴(今湖南长沙)人,字南强。生卒年不详。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状元。

王容自幼好学,博闻强记。中状元后,为感激孝宗知遇之恩,赋诗进献孝宗,诗云:“天上催班晓色睛,五星伏尽极星明。奎章读罢三千字,胪唱传来第一声。名实两言虽朴语,始终一节悉真诚。圣恩深厚难图报,愿罄愚衷毕此生。”

王容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郎,以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元年(1195),为江西提举。开禧年间(1205~1207),直焕章阁,出帅静江,官至礼部侍郎而逝。孝宗诏赠银青光禄大夫。

余复

余复,福建宁德(今福建福州)人,字子叔。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

余复为光宗朝第一位状元。光宗特别欣赏其试卷,亲擢为第一,并赐诗一首,诗云:“临轩策土岂徒然?嗣守丕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吾縻好寿副详延。爱君爱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锡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读罢,深感皇恩浩荡,受宠若惊,随即和诗一首,进献圣上。诗云:“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褫褐遽沾琼宴宠,锡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燕乐篇。”

绍熙二年(1191),余复任著作佐郎。三年,退隐田园。庆元元年(1195),入朝任校书郎。二年,为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终因厌倦官场,再次退隐还乡,修亭辟园,悠游其间。

余复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造诣颇深。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

陈亮

陈亮,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卒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状元。

陈亮少年聪颖,能文章、负气节。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家之事,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十八岁时,即有抗金救国,奔走四方之志,其所著《酌古论》名闻朝野。

淳熙五年(1178),陈亮连续三次上疏,孝宗赫然震动,因朝中大臣阻梗,未被采用。淳熙十五年,陈亮第四次上疏,根据“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的历史教训,指出南宋绝不可能“安坐而久之”,建议统治者应“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提出运用“奇变”,建立攻守据点,“开今日大有为之略,决今日大有为之机。”以图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由于力主北伐,反对议和,在政治上屡屡遭人嫉恨、陷害,曾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备受打击,几至死去。幸得孝宗及辛弃疾等营救得免。中状元时,年已51岁,被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到任而逝,享年52岁。一生未曾做官。端平元年(1234),朝廷追谥文毅。

陈亮是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爱国诗人。对理学宗师朱熹的学说,陈亮大胆地提出反对意见,并曾系统地予以批判。陈亮与爱国词人辛弃疾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共抒壮志难酬的感慨。著有《龙川词》、《陈亮集》存世。

邹应龙

邹应龙,泰宁(今福建泰宁)人,字景初。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淳四年(1244)。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状元。

邹应龙少力学,性刚直,中状元时,年仅24岁。历官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权知赣州,迁为江西提点刑狱。不久,迁中书舍人,兼太子右谕德。试用于户部尚书时,曾奉诏出使金国,回国后,为太子詹事兼中书舍人。寻迁给事中兼太子詹事,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又代理工部尚书并兼修国史。擢为刑部尚书后,以敷文阁学士身份提举安庆府真原万寿宫。因臣僚议论,邹应龙被罢官。

嘉熙元年(1237),邹应龙进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宫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因年老,邹应龙引退辞职,理宗手书“南谷”二字赐他。邹应龙为官刚正,为朝野称颂。淳四年(1244),因病去世,享年72岁,赠太子少保,谥文靖。

曾从龙

曾从龙,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锡。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庆元元年(1199)己未科状元。

曾从龙初名一龙,由于廷对时其辞采飞扬,旁征博引,宁宗甚喜,亲擢为第一,并赐名从龙。中状元后,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副职以事付胥吏管理之弊,提出多设二、三大臣以备补缺建议,被朝廷采纳。

开禧年间(1205—1207),曾从龙自请外任,先任信州(今属江西)知州,刚一到任,就依法捕杀扰民戍卒,平息了民愤。回京后,擢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驳回张复官之议,官职累迁至刑部尚书。

嘉定六年(1213),阴雨连绵不绝,曾从龙上疏言:“修德政,蓄人材,饰边备。”并乞放囚徒,又被采纳。七年,知贡举,对考生文风不正,根底不实,竞相抄袭、仿模之风,提出考试目的是为国求才,以治国安邦。不久,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改任参知政事。因弹劾胡榘,贬建宁府。母亲去世,曾从龙解官还乡,服丧期满,起为湖南安抚使,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政绩被当地百姓刻于石碑之上。

端平元年(1234),拜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在三京之役中,曾从龙极论元兵轻进易退,未几应验,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襄军马。上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理宗诏许,曾从龙于是专务江淮,魏了翁经营荆襄,两人并领督府。

曾从龙病逝后,朝廷追赠其为少师。

傅行简

傅行简,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一说为浙江明州人,字敬父,一字居敬。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状元。

壬戌科殿试,宁宗因父皇三年之丧未满,宣布不亲试,命省试第一傅行简为进士第一名。这样,傅行简就成为省元、状元两元状元,深为乡里、市人所钦佩。

傅行筒中状元后,官授承事郎,历官秘书郎、校书郎、著作佐郎。嘉定四年(1211),辞官赋闲于家至终。其仕宦生涯仅为九年。

毛自知

毛自知,衢州西安(今属浙江衢县)人。字号及生卒年均不详。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状元。

毛自知在其父毛宪的授意下,殿试以“出兵抗金,定中原”作答,正迎合了宰相韩胄北伐用兵之意,深得韩胄赏识,为其极力推荐,宁宗亲擢为第一。

毛自知中状元后,授为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韩胄北伐出师不利,宋军大败。奸臣史弥远乘机倒韩,并敦请宁宗清洗“韩党”,有人上疏弹劾,毛家父子亦受牵连,其父毛宪被罢官,毛自知亦被降名第五甲。

郑性之

郑性之,福州(今福建福州)人,初名自成,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宝二年(1254)。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状元。

郑性之少年时,曾从师于朱熹门下。中状元后,授平江军节度判官。历官知赣州,知建宁府。端平元年(1234),召为吏部侍郎,奋然进言,劝理宗大开言路,以通雍蔽。上疏言权之所在,势所必趋。希望整肃朝政,去弊就利,防止出现趋炎附势之风而影响政治的清明,被擢为左谏议大夫。当时,朝内大臣互相诋毁,郑性之建议借鉴古今天下安危之变,分辨是非公正处理。对言辞过激者,只要是事实,即使是沽名钓誉,也要虚心纳善。这样,天下必能大治,过激之言辞也会自平。

郑性之以敢谏直言名重朝野,官至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以观文殿学士身份致仕。后来,病逝于家,享年82岁。

郑性之治郡去害就利,推崇教化。处理父子骨肉之间争讼时,每每循循善诱。为政不事刑威,而立朝又能无所附骥。著有《端平奏议》及与陈均同修的《编年备要》行世。

赵建夫

赵建夫,两浙东路温州(今浙江温州)人,字嗣勋,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状元。

赵建夫中状元后,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佐郎,嘉兴府知府。以都官郎官兼国史院编修官,官至工部尚书。余事不详。

袁甫

袁甫,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字广微,号蒙斋,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状元。

袁甫中状元后,授为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曾上疏宁宗:“君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恐惧之心,应有五惧……。”建议任选将帅要严,军权要集中及屯田好处。迁为校书郎后,又言边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偷安之根不除,终难有成。不久,任湖州通判,任上,革除弊端,核查隐瞒资产,增加积储,增设婴儿局抚孤,治绩颇佳,升迁为秘书郎,著作佐郎。任徽州知州时,以教化为先,并上疏请求减免租税,兴修水利。调任江东常平提举后,遇大旱,袁甫令属下赈恤灾民,饥者予粮,病者给药,使境内社会安定,百姓得以渡过难关。移司香阳后,问民疾苦,弹劾奸邪,推举贤良,创办书院及修建陆九渊祠堂。面对瘟疫流行,又创建医院以治病救人。在职五年间,政绩卓著。

理宗亲政后,袁甫多次上疏,指陈时政,在边事上极力主战。不久,权吏部侍郎,因病八次上硫请退,但仅被准假一月。归朝后,多次辞官不就,后迁为兵部侍郎,言:“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君臣同心,共赴国难。”忠赤之心,肺腑之言,可见一斑。理宗擢其为兵部尚书,并兼吏部尚书。正权高位重,励精图治之时,病发而逝。朝廷赠袁甫为通奉大夫,谥正肃。

袁甫学问广博,且勤于笔耕,故著述颇丰,有《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及文集行世。

吴潜

吴潜,宜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字毅夫,号履斋。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卒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

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上疏,纵论治国方略,被授任浙东常平提举,辞而不就。朝廷改任其为吏部员外郎。迁为太府少卿,总领淮西肘,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不轻起战事,后被事实证明正确。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

端平元年(1234),因上陈九事,忤怒宰相,被罢贬为秘阁修撰。不久朝廷欲任命吴潜为太平知州,吴潜连续五次辞却,朝廷不许。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日危,面对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扰,三川陷没,吴潜上疏朝廷,认为朝中大臣要“勿以术数相高,应以事功而勉;勿以阴谋相讦,应以识见相先。协谋并智,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矣。”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

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四年(1256),为沿海制置使。任庆元(今属浙江)知府时,采取措施,使地方财政大幅增加,对贫苦百姓,吴潜为之输纳赋税,减轻了人民的疾苦。不久,吴潜进封祟国公,被召入京,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

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极论丁大全误国,被弹劾贬谪建昌军,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吴潜病逝。德元年(1275),追复原官,特赠少师。

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长于诗文,著有《履斋遗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