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代帝王(下)
16062500000013

第13章 朱棣

朱棣(1360~1424),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夺取帝位。

朱棣的事业最初开启于就藩北平。

明朝建国之初,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对大明帝国造成一定的威胁。尤其是明朝的都城建在南京,元朝故都北平的旧势力还是盘根错节,不容忽视。明成祖像朱元璋特意选了第四子朱棣来镇服这个地方,洪武三年,11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22岁的燕王朱棣正式受命就藩北平。他在明初与元朝残余势力作战和实现全国统一的过程中,建立了显赫的战功,地位超过了其他藩王,成为强藩之首。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初显身手,采用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北征招降成功,凯旋而归。得到了父亲的赏识和信赖。

北征之役后,朱棣在北部边防越来越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朱元璋经常派他率军巡边,信赖备至,甚至说:“朕之诸子,你最有才智,秦王、皆王(朱棣之二兄)已死,你实为老大(时太子也已死),攘外安内,非你不可,你要总率诸王,相机度势,外防边患,内安黎民,以上答天心,下副我付托之意。慎之,勿怠。”当时,元军残余势力陆续归服,有至北平者,皆听朱棣调用,燕王的势力因此逐日壮大。在作战和防边过程中,朱棣又成为诸兄弟们的全权统帅。这样,朱棣雄居北国18年,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政治经验日渐丰富,这一切为他日后的夺位奠定了基础。

最早就藩的诸王中,秦、晋、燕王势力最大,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他们都在等待时机,觊觎皇帝宝座。秦王因过失太多,很早就失去朱元璋的信任。只有晋王一向受到朱元璋偏爱,暗地里与朱棣竞争。可洪武三十一年三月,他突然因病亡故,自然淘汰。

燕王朱棣成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朱棣不是长子,也从未被肯定为皇位继承人。然而,据称他生得一副“龙颜天表,凤姿日耳”的太平天子的容貌。传说,朱元璋喜欢对联,一次出了一个“风吹马尾千条线”,让诸子对,太子朱标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而四子朱棣对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后者极有帝王气魄。朱棣的师傅和尚道衍曾对他说:“如果燕王让他随侍,他就奉一顶白帽给大王戴上。”“王”字上面冠“白”,则成“皇”,预示着朱棣将来能做皇帝。确实,朱棣就藩北国,时刻都在为争夺皇位做准备。

朱元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坚持嫡长制。他安排的第一个继承人是长子朱标。但他犯了一个错误,把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留在自己身边,让他终日接受儒术之教,却将其余诸子封为藩王,领兵分镇,结果导致外藩强悍而皇储柔弱的局面。皇太子朱标是被一个儒臣教养成了忠厚仁柔的人,同朱元璋的严猛之治格格不入,朱元璋逐渐对他失去信心。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朱元璋遂想立朱棣为继承人。以直言著称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反对说:“若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无子可以立孙嘛!”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话,没有废长立幼,而是立了朱标之子允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即位,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朱允为皇太孙时,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很难控制。即位后,他重用老师黄子澄及兵部尚书齐泰,共议削除藩王势力的策略,决定先削周、齐、湘、代诸王,同时在北平周围部署兵力准备袭燕,对燕王朱棣下手。

朱棣方面也早有准备,他看到齐泰、黄子澄得到重用,同母弟周王被执,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他在憎逋衍(姚广孝)的策划下,“练兵后苑中”,“日夜铸军器”。又佯狂称疾,疯疯癫癫,有人向建文帝告密说,燕王无病,千万不要丧失警惕。建文帝决心对朱棣采取行动。建文元年(1399年)7月,齐泰以逮捕燕府罪人为名,派人以突袭的方式迅速包围了府第。朱棣按照事先的布署,以提供府内犯人名单为借口,把谢、张二人引诱到府内,当场将朝廷来的人捉拿于殿下,围城的将士听说进去的人都被杀,皆溃散。朱棣即命大将张玉、朱能等率兵乘夜攻夺了九门,控制了北平。

建文元年,七月初七,朱棣聚集将士誓师。上书建文帝,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引证父亲祖训,说:“朝无正白,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并声称自己已给皇帝上书陈情。这样,他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为朝廷“靖难”了。他并去掉了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二年。从此,朱棣的藩军和明官军展开了4年的皇位争夺战。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也称壬午之变。

开始时,形势一度对朱棣不利,但他调整战略,指挥军队,扫平了北平的外围,使形势发生逆变。

建文帝本人很懦弱,他起用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又惧怕承担“杀叔父”的罪名,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朱棣亲自披挂上阵,率师至涿州迎战。燕兵过白沟河,乘八月仲秋之夜,至雄县,一举歼灭耿部前锋9000人。又生擒前来救援的潘忠、杨松,余众皆死。接着,朱棣又大败耿炳文军,耿率残兵败将退守真定。建文帝闻息,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

经过与李景隆近一年的艰苦争战,朱棣越战越强,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

建文二年4月,朱棣所率的燕师在白沟河和李景隆的官军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此即历史上有名的白沟河之役。李景隆军60万,拥有精良的火器。燕师只有马步军10万。刚一交锋,燕军大败,死伤甚众,朱棣只有殿后撤退,仓猝渡河还营。次日清晨,再次过河挑战,官军横冲数十里,燕军复战不利。朱棣乘的马匹三创三易,用来射杀的箭全部用光,改为提剑,锋复折,差一点被官军击中。但是他登堤挥鞭,招呼后骑,官军恐有埋伏,不敢前进。这时,朱棣之子前来救援,朱棣又一次化险为夷。官军虽多于燕军数倍,但“将帅不专,政令不一”。再加战斗中突然刮起了旋风,燕兵乘风纵火,烧具营垒,官军旗倒兵散,四处逃窜,一败涂地,一路溃而西,李景隆溃而南,部下10余万人投降。燕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朱棣获白沟河大捷后,乘锐攻克德州,进围济南。山东参政铁铉设诈降计,预悬铁板于城门上,旁边埋伏壮士,等朱棣人,下板击之。结果朱棣又大难不死,他对铁铉又气又恨,复攻济南,仍然不下,遂撤军回北平。

此后,燕师与官军在河北、河南、山东之间进行了一年多的拉锯战。朱棣几度死里逃生。至建文三年底,他只牢固控制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

建文旧年(14112年)朱棣又发起进攻。经过艰苦征战,一度转败为胜,接着南下扬州,攻下高邮等地,到六月初三,燕军自行渡江,初六取镇江。这时,南京城里建文朝廷一片混乱。军队已毫无抵抗能力。13日燕军进抵金川门,统兵将领李景隆开门迎降。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无路可走,便放火烧了皇宫,马皇后被烧死,建文帝于宫中自焚死。还有一说是建文帝从地道出逃做了和尚,这在明史上成为一大悬案。

17日拜谒孝陵,然后登奉天殿即皇帝位。这样,经过4年的奋战,多次大难不死的四皇子朱棣当上了大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这次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改朝换代,特别是明成祖朱棣在统治时期所做出的突出政绩,可以说是再造天下,如果说建立明帝国的是朱元璋,那么使明帝国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即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当政后有诸多重要举措:

一是专制与集权进一步加强,他以藩王起兵夺天下,对于藩王权势过重的祸害十分清楚,可他又是以藩王利益代表者“靖难”的。所以,朱棣对削藩采取了欲夺先予的策略。他首先恢复了周、齐、代、岷这四位亲王的封藩。但一旦自己的皇位得到巩固,就立即着手削藩。势力最强的宁王被迁徙于南昌。其他如岷王、代王、齐王、肃王、辽王、谷王等也都以“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各种过失被废为庶人,削去其护卫军或给予其他的处罚。这样,尽释诸王兵权,使他们渐渐失去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力量。

在中央机构内,由于朱元璋训诫永远不许立丞相,而皇帝理政还要有人帮助。于是,朱棣提高大学士的地位,让解缙等人值文渊阁,参予机务,谓之内阁。明有内阁自此始。他还派遣御史巡视地方,从此成为固定的制度。朱棣在争夺皇位的战争中,曾得到建文集团中宦官们的内应,即位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他一反朱元璋训诫,委宦官以重任,从而种下了明代宦官参政的祸根。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明代的特务统治,建立特务机构东厂,派宦官掌管,刺探官民动静。这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是明刑慎法,惟诚任贤,直言纳谏,这是朱棣在内政改革上施行的一套方针。他执政后,一改朱元璋以猛治国的作风,“明刑慎法,宁缓勿急”。朱棣是以武力夺取皇位的,建文朝臣有的拒绝合作,有的持观望态度。但由于他善于团结一些反对他的人,诚恳善待前朝旧臣,他的政权迅速得到巩固。朱棣还能纳谏直言,敢于听取对他的批评,希望自己做事有了过失,大臣能给指出来。因此,永乐时期的政治是较清明的。

三是发展经济,促进生产。成祖即位后,着手恢复在4年靖难之役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他奖励开荒、移民屯旧、迁徙富豪、兴修水利,继续和发展朱元璋“安养生息”经济政策。永乐元年,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永乐十四年徙山西、山东、湖广等地流民于保安州,免税三年。官府给这些民屯农产牛具、种籽,让他们开垦荒地,收到了“田无荒芜,民得宠业”的好效果。朱棣对兴修水利也非常重视,他在位期间最主要的水利工程就是对南北大运河的治理,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并不满足其父朱元璋奠定的基础,不满足做一个守成之君,他积极进取,开拓疆土,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实现了天下大一统。在东北,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着180多个卫所。在西北,设置哈密卫,连同洪武时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的6个卫,构成明朝统辖西域地区的西北七卫。朱棣又派宦官陈诚前往西域,号召17“国”前来朝贡。对西藏,朱棣派宦官候显前往治理,进一步加强汉、藏之间的联系。当时,西藏的宗教改革家、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派弟子到北京朝贡,被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后世的达赖、班禅,就是他的两位继承人。朱棣对贵州也进行开发,设置了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并在此地推行改土归流,使贵州风貌为之一变。此外,朱棣在辽东开原、广宁设马市,在西北扩大茶、马贸易,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联系。

朱棣是位比较开放的君主,他即位后改变了朱元璋推行的闭关海禁政策,和周边的邻国广泛建交和进行贸易。朱棣执政不久,就向海外各国派出使臣,前来朝贡的外国使臣也与日俱增。永乐三年,在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建驿馆以招待外国贡使,后来又增设交趾、云南市舶提举司,接待西南诸国来使。并以空前气魄派遣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遍历30余国,发展了中国同南洋各国的友好往来,并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是繁荣学术文化事业。朱棣即位后,十分注重发展文化事业。他命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布全国,让两京六部国子监及府州县学阅读。他又令大学士解缙纂修一部规模巨大的类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集为一书”。先赐名《文献大成》,后又经过增修,至五年,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总计22937卷,书中辑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种书籍七八千种。

总而言之,明成祖朱棣是继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明朝历史上又一个颇有作为的精明强干的君主。在其统治的22年中,明太祖朱元璋的事业得到全面继承与发展,同时又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从而出现了明初60余年的治世。尽管他登基为帝有着篡位之名,但他确实以其雄才大略巩固了大明的江山,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很有作为的君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