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代宦官(下)
16062800000013

第13章 御前太监

了解宦官的性格特征及其日常的衣食住行,所得的印象恐怕仍然是片段性的。清末御前太监的回忆,可以补正史书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了解宦官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清代皇帝龙袍清代所谓的“御前太监”,其实就是在皇上跟前做事的宦官。他们的身份地位在清代宦官中算是比较高的,平日住在东西夹道里,皇上则住在离此不远的养心殿后殿的寝宫里。

御前太监伺候皇上的时候通常分为三班。第一班在早晨天蒙蒙亮就得起来,洗漱之后,穿戴整齐,便由带班的首领太监领到皇上那儿去。首领太监照例先进去给皇上叩头请安,禀报一下,若皇上没有特别的吩咐,御前太监便会随后进去,但通常无须跪拜,各人干自己分内的差使就行了。早上是比较忙碌的。侍寝太监整理好皇上的床铺后就退出寝宫,专门负责伺候皇上梳头和负责服装鞋袜的太监进去服侍皇上洗漱、穿戴,待一切收拾好,皇上走出寝宫,奶茶就献上来了,御膳房随即敬早膳。早膳用大提盒提来,外罩黄云龙套。按规矩,这个黄云龙套不当着皇帝的面是绝对不能打开的。皇上的早膳总有几十样,粥有白米粥、八宝莲子粥、糯米粥、红稻米粥、鸡丝粥、八珍粥等,茶汤有杏仁茶、鲜豆浆、牛骨髓茶汤等,面食有麻浆烧饼、油酥烧饼、清油饼、糖包、糖饼以及素什锦、卤制品之类。皇上执役的御前太监吃过早膳,净面漱口,喝一碗茶,便由太监请进更衣室换朝服。这时,首领太监在外面须指挥一切,准备轿子、仪仗,招呼护卫、随从。待皇上出来,御前太监列队,前呼后拥地陪驾上朝。寝宫自有干粗活的当差太监洒扫庭除。

皇上退朝一般去上书房批阅奏章,御前太监们便在屋里屋外站班。这差使说来也简单,除了端茶倒水,无非就是站在那里听吩咐罢了。有差使就去干,总是闲着的时候多。

皇上从上书房回宫,大约就到了开午膳的时间了。膳由御膳房送来,御前太监一提盒一提盒地接过来,再一碗碗地摆在两张并起的大八仙桌上。午膳的菜都盛在带盖的碗里,除了例进的几十样外,每天都有太后赐的,后、妃献的,合计起来至少也有五六十品。皇上吃饭的时候,御前太监负责把桌上的菜往皇帝面前传,通常是不许多嘴乱说的。他们的袖口都是白布缝制,两只手洗得干干净净。伺候皇上吃完午膳,下一班御前太监就来接差了。这一班人退出去,一歇一天半。

紫禁城夜景因为宫里人起得早,午膳之后皇帝照例会休息多半个时辰。午休后皇帝也许到上书房,也许到各处走走,也许会做点别的什么。御前太监只是随着皇帝转,听吩咐,一直到晚上摆晚膳。皇上用膳的程序都是一样的,但晚膳后两个小时,宫里还有加餐,一般是点心、米粥、小吃之类。此时差不多就到了晚上八点钟,宫里的总管太监会准时传下“上闩、打钱粮、小心火烛”的号子,宫里一呼百应,一直传到紫禁城各门。这号子一喊,凡是男人都得出宫。按规矩,七岁以上的男子便不能在宫中过夜,宫廷里除了皇帝、值夜的御医以及太监,男人一个也不留。

清宫的作息时间非常刻板,无论春夏秋冬,五点即起床,任何人不得破例,皇上一般在晚上九点钟左右就睡觉。服侍皇上就寝的时候,又换上另一班御前太监了。值夜在宫里是上差,是与皇帝最亲近的人,也是皇帝最放心的人。

值夜的御前太监是皇帝最亲近的人值夜时,寝宫外面有专人负责,寝宫门口至少有两个人,夏天在竹帘子外面,冬天在棉帘子里面。只要寝宫的门一掩上,不管什么人,只要擅自闯宫,那是必死之罪。这也是清朝数百年的铁规矩。寝宫内的外屋有值夜之人,既有安全宫中青花瓷夜壶方面的作用,也须仔细注意寝宫里面的动静,随时听候里面吩咐。最关键的一个人是皇帝卧室中的人,这是天底下皇帝最信得过的人。在值夜的人中,他是最辛苦的,需要面对卧室门,靠墙坐一整夜,而且要仔细听着皇上睡觉安稳不安稳、呼吸匀不匀、起夜几次、喝几次水、翻几次身、夜里咳嗽不咳嗽、早晨几点醒等等。这些都是内务府的官员或太医院的院尹随时要问的,直接关系到龙体安危。当然,皇上对值夜的人往往是另眼相看的,不管外面有多么不顺心的事,只要不是他们犯错,总能格外体恤。

值夜的御前太监也有规矩:一不许四仰八叉地躺着,身体乏了,可以闭目养神歇会儿,但不许熟睡打鼾,连出粗气也不行;二不许出恶味,外面值夜的太监绝对不能在附近小解;三不许擅坐皇帝坐的炕、椅子;四不许乱动、乱用御用之物。

御前太监每天还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按时候、分几次到太后、太妃及其他该去的宫里,跪报皇上昨天睡得怎么样?这一餐进了多少饮食?同时给太后、太妃请安。这些看起来尽管都是熟套子,却体现了宫中温情的一面。平日里,王公大臣或其家眷也时常进宫请安。每逢此时,御前太监免不了要跑前跑后地忙碌一番,但辛苦也是有报偿的。譬如说,对请安的王公大臣或家眷,皇上与各宫的后妃照例要恩赏些什么。除了金银玉器之类可谢恩接过之外,其他如恩赏诸般吃食,大多都会变成一句空话。谢恩是要有的,但恩赏的东西却被随行的太监报账后瓜分净尽。太监们爱贪小便宜的特性暴露无遗。

端康皇太后与太监合影总的说来,御前太监事情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当差的时候精神要高度集中,皇帝也许老长时间没什么吩咐,但随口吩咐一句,侍候的太监必须听得清清楚楚,因为皇帝是不可能吩咐第二遍的。服侍皇上也需要格外小心,不仅要守规矩,而且事事处处要让他觉得舒适、顺心。譬如为皇上剃头,规矩就大得很。皇帝剃头的时间是固定的,每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隔十天一次,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剃头的时辰固定在太阳升到东南角,即巳正时分,取如日初升而又兴隆不到顶之意。剃头时,一是只许用右手持刀挨皇上的头皮,却不许用左手动皇上的任何部位。因为皇上是龙体,万万动不得,手按龙头,那更是犯了大忌。二是无论刮头还是刮脸,只许顺刮,不许逆刮。三是要屏住呼吸,不许向皇帝头上喷气。侍候光绪皇帝剃头的刘姓太监曾对此抱怨说:“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每次剃头都战战兢兢,当一次差下来,两条腿都是软的。”

太监们在御花园宦官们在皇帝面前奔波忙碌,每时每刻都要巴结、讨好,赔着笑脸,更重要的还是谨慎小心,随时听候传唤,绝不敢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委屈和怨怒更不敢有丝毫的表现,甚至于对于屈辱也要表现出乐于承受的样子。在皇帝的眼中,宦官也许只是驱使与玩乐的对象,有时高兴了,皇帝会随手撒一些钱物,让他们争抢,这就是恩赐,一番争抢后一个个还要乐滋滋地谢恩。有时主人吩咐学猫叫、狗叫、驴叫,他们便应声仿效,甚至于还要学着动物走路,装扮成畜生的模样,这样只是为了求得主子的欢心。明建文帝有一次进膳,宦官吴诚在一旁执酒,建文帝吃着鹅肉,不小心掉在地上一片。吴诚当即学着狗叫,趴在地上舔吃了那片肉。建文帝很高兴,也很感动,多少年后还记得这个场景。

御前太监下差之后,除了有时候偶尔服侍一下上层太监之外,基本上无事可做。清廷宫禁严厉,即使都是太监,也不能随便乱说,平日交往也就不多。有时候请假到宫外去散散心,手续也烦琐得很,只能待在宫里自己找乐子。

宦官的婚姻与家庭

宦官身遭阉割,失去了性功能,不通人道,按理说,在生理上是不能结婚的。历朝历代倒也没见明令禁止宦官结婚,因为人们似乎认为没有必要去禁止。

然而,宦官娶妻纳妾,史书上并不少见。宦官入宫后,长年累月生活在宫中,接触最多的是女人。对后妃来说,她们是主子,宦官是侍候她们衣、食、住、行的奴才。对于一般宫女、帝王的乳母等,宦官与她们是平等的人。每日里,与她们耳鬓厮磨,生活上互相照应,久之生情,虽不能过正常的性生活,却也宛如夫妻一般过日子。这种畸形的两性关系,被称作“对食”、“菜户”。据《秋灯录》载:“宫中旧例,内监与宫女各配夫妇,谓之‘对食’……偶俱相比,无异民间伉俪。”

据明史记载,明代大太监魏忠贤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就结为“对食者”。客氏18岁入宫,做朱由校的乳娘。明熹宗做了皇帝后,念念不忘乳娘对他的养育之恩,封她为“奉圣夫人”,赏赐甚厚。魏忠贤进宫后,千方百计讨好客氏,引起原先与客氏相好的太监魏朝的不满,甚至大打出手。朱由校出面调停,问客氏:“客奶,你只管说要谁为你管事,我给你做主!”于是,魏忠贤与客氏由皇帝做主结成“对食”。后来二人狼狈为奸,干了许多丧天害理的事,后文还要交代。可见,在明代这种畸形两性关系已公开化、合法化了。

从掌握的史料看,最早记载宦官娶妻的是东汉。史家评论,东汉、唐、明是宦官为害最烈的三代。东汉宦官骄纵,多有娶妻者。《通鉴·汉纪·成帝纪》有“高轩斗升者,尽是阉官之嫠妇”之记载。

汉桓帝时,外戚梁冀篡权,宦官单超、徐璜、唐衡、具瑗、左悺五人协助皇帝除去梁冀及余党,功封为“五侯”。《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从单超死后,唐衡等四侯专横跋扈,“多取良人美女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从上面史料看,宦官娶妻在汉代已不稀罕。

到了唐代,尤其是唐后期,因宫室骄奢,宦官多得势,于是不但明目张胆地娶妻,而且还提携妻党,甚至由皇帝出面为宦官娶妻,真是荒谬至极。《洛阳伽蓝记》说,唐代宦官猖獗,超越前代,娶妻益无忌惮。唐玄宗时,宦者高力士得宠。玄宗常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所以力士简直是须臾不离皇帝。当时河间人吕玄晤在京城做官,其女有姿色,高力士娶以为妻,并提拔吕玄晤为少卿、刺史。吕夫人卒,葬城东,葬礼甚盛。中外争致祭赠,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车马不绝。还有荒唐事,即宰相裴光廷娶武三思之女为妻,高力士与之私通,则宦官不但娶妻,还有外遇。宦官李辅国,在安史之乱中随同太子李亨到灵武,劝太子即帝位,是为肃宗。回京后,肃宗对他倍加宠爱。为其娶故吏部侍郎元希声侄儿元擢的女儿为妻,提升元擢为梁州长史。

鉴于唐后期宦官为害的教训,宋代对宦官管理比较严厉,娶妻之事不大见于记载。但也间或有之,据《宋史·后妃传》载:“是宦官有妻,朝廷实默允之。”另外,《宋史·后妃传》和《宋史·宦者传》记载着同一件事,即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宦官林亿年在别墅里养妓女,陈源在贬所犹嫖妓,因而人家都怀疑他们不是真宦官。正史上关于宦者娶妻的记载极罕见,连童贯、梁师成这样的大宦官传,都不见娶妻的记载。

到元代,在正史中也偶见宦官娶妻的记载,如《新元史·宦者传序》曰:“惟蓄妻妾者,仍偶有之。”《元史·乌古孙良桢传》说,宦官罕因其宠妾,竟将妻子杀死,并剁其肉喂狗。

在明代初年,明太祖是严禁宦官娶妻的,违者剥其皮。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当时对贪赃的官吏有剥皮塞草的刑法,对娶妻的内宦,亦用此刑。明成祖时,开始宠幸宦官,太祖禁令逐渐废弛,于是宦官开始肆元忌惮。《万历野获编·宦寺宣淫》中载,河南按察佥事石允常曾微服出访,查出过权宦逼奸、逼死女子的事。以后许多宦官都娶妻纳妾,且婚娶形式多样,千奇百怪,可分几类:一是皇帝赐给宦官妻妾。叶文庄《水东曰记》云,宦官陈芜,宣宗时被升为御马监太监,因从征汉王高煦有功,赐姓名为王谨,各类物品赏赐无数,并唤出宫女二人,赐之为夫人。天顺初年,又有赐吴诚妻之说,这个吴诚还有一妾姚氏。吴诚死后,她竟能上书皇帝,请求丧葬之事。二是与宫女结成“对食”。宫女与宦官同居宫中,宫女要买一针一线,一菜一蔬均需宦官的帮助,曰久生情,亦有媒妁之言,方才结成“对食”、“菜户”。宫中的宫女很少无“对食”的,一般也花前月下,两情相悦,甚至相互吃醋,乃至动拳棍。这种情况,皇帝也很了解,有时会问某宦官:“你的菜户是谁呀?”一些宫女被放出宫后,多仍嫁与宦官。三是娶妻多人或养娼妇。《留青曰札》摘抄卷宦官妻条载,宦官侯玉有妻妾,甚美且多,有一次,他送一个友人两名年轻貌美的女子。有的宦官与妓女相好,还有娶回家的。史载,崇祯末年,曾严禁内侍娶妻,但“内官私在外娶妻及狎妓者,尤比比也”。甚至发生宦官狎妓欠帐,妓女换上男装混进宫中讨索的事。至于有些大宦官告老还乡后,更是姬妾成群。

清代定制,太监凡过三年,朝中必派大员详验其势,稍长者,复宫之,故初年未闻娶妻者。清末始见娶妻养子者。据《清稗类钞》载:道光中,内监美丰仪者,颇得幸,既复为娶妇,使居南府中。《皇朝琐屑录》卷七云:同治庚午抄,太监安德海私逃出京,携带家眷,沿途招摇……奉旨就地正法……其妇马氏给披甲人为奴。据现在唯一活着的老太监孙耀庭介绍,娶妻、玩女人,在清末宫廷中成了挺时髦的事,哪个太监有了钱没有娶妻狎妓,倒要成为人家取笑的对象。小德张出宫后,在天津置了房产,娶了几房太太,其中一个是天津一家妓院的红妓女“小香淑玉”,后来将她扶正,成为夫人。有一个实在受不了虐待,逃到英国巡捕房请求保护。后小德张以金钱买通巡捕,将那女人弄回来活活打死了。也有过得不错的,如孙耀庭认识的一个太监魏子卿,是个有六品顶戴的人,在宫中就私下和一个漂亮的宫女相好。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后,魏子卿也出了宫,在黄化门附近买了房子,与那宫女同居了。

宦官不通人道,却要娶妻纳妾、狎妓,甚至逼奸,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一种性安慰。宦官与原来家庭中的父母姐妹兄弟隔断了关系,和皇帝乳母、宫女等长久生活在宫中,他们之间自然互相关心、照应,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宦官虽遭阉割,但他总还认为自己是男人,需要性安慰,所以与宫女、乳母相处,形成单一对子,形似夫妻。他人,甚至皇帝都承认这种关系,这就是“菜户”、“对食”。第二,宦官虽然被阉,但阉得不干净,以后会逐渐再长出来,所以需要异性。有的朝代规定,宦官过几年就要再验一次身,第二次遭阉的人也不是没有过。也有的认为,宦官虽不能过两性生活,但性欲还是有的。第三,有一种变态心理,对异性进行性虐待。有的老太监,一辈子受尽各种屈辱,一旦有钱,就找个年轻妻妾,将自己受过的各种刑罚在妻妾身上施行。清末一个老太监,时常将妻妾剥得一丝不挂,用香烟烧烫、吊打、针刺,无所不用其极。陈存仁的《男性酷刑太监考》介绍,宦官不能人道,性情乖张,对妻妾毫不爱惜,每一交接,则对女子啃、咬、抓、捶;女子如遇野兽,遍体鳞伤,求死不得,求生不能,故多面黄肌瘦、抑郁而终。据一位嫁给太监的老宫女说,当太监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太监心毒,没度量,嫉妒心最强,又心眼多,而且净歪心眼,“老刘(她嫁的那个太监丈夫)平常绝不让我跟男人说话,更不许我上街,也不许我走亲戚串街坊,我就像在盒子里生活一样”。

宦官娶妻纳妾虽有之,生子者则不见记载。封建社会遵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继嗣,宦官多收养子。《后汉书·宦官列传》载,汉顺帝时,允许宦官收养子,以承袭爵位。其养子可为亲属,他人,甚至奴隶之子。汉代宦官孙程,拥立顺帝有功,被封为浮阳侯,食邑万户。孙程临终时,上书皇帝,要求将侯国传给弟弟孙美。顺帝许之,将侯国又分一半给孙程的养子孙寿,并封其为浮阳侯。孙程死后,与他同时封侯的4个宦官,有的收异姓养子,有的买私家奴为子,都得以袭封传国。顺帝永建四年(129),又下诏,承认宦官的养子均为合法继承人,可以袭封爵位。此后,又有宦官良贺,顺帝念其忠顺,在他死后封其养子为都乡侯;曹腾,因“定策功”封费亭侯,他死后,由其养子曹嵩承袭。曹嵩即是大家都知道的曹操的父亲。从以上材料可见,在汉代,宦官收养子已比较多了。北魏时有一拥立皇帝的宦官叫赵默,因功封为河内王、兰州刺史、镇南大将军。他收养族弟赵奴的儿子赵炽为嗣。赵默去世后,赵炽袭爵河内王。后屡立战功,制止叛乱,官至光州刺史。后来这个家族兴旺发达,家有奴僮数百人。北魏另一宦官,镇西将军王遇,收有养子王厉,后袭封宕昌侯,官至冯翊太守,右军将军。

唐代宦官收养子者,也多有记载。《新唐书·宦者传》云:“至慓士奇材,则养以为子。”贞元七年(791)诏令:“内侍五品以上,许养一子,仍以同姓者,初养子不得过十岁。”宦官收养子,有的还收了许多,并均被封官。如唐僖宗时宦官杨复光,是内常侍杨玄价的养子,他又收养子数十人。他死后,数十养子均被封为重要官吏。宋代规定宦官中年后方许收养子。开宝四年(971)因宦官出现争财起讼事,又下诏年30无养子的宦官,才能收养子。宋真宗时,宦官徐志通为温、台等州巡检,坐取李欢男4人为养子;又纵容士卒强掠民家孩子,致使其母投海死。又据《宋史·宦官传》载,蓝继宗12岁入宫供役,前后共事四主,劳苦功高。死后,赠封安德军节度使,养子元用、元震均授官。后元震救火有功,赐袭衣金带,死后赠镇海军留后。元震有养子5人,均不是阉人。

到清代,尤其是清末,“大凡太监几乎没有不认过继子以承香火的”。李莲英收有4子,曰福恒、福德、福立、福海,皆捐三品衔郎中,共花费银子一万两。清代大太监张云亭,人称小德张,红极一时,出宫后在天津置了几处房产。他过继亲哥哥张云桥的儿子张彬如,而哥哥也只有这一个儿子。为了防止“后继无人”,张云桥又娶了一个比自己孙女还小的女子作妾,这女子为张云桥生了三个儿子,于是就发生了遗产继承的争执。

清末宫内的二总管姚孟三,不但收了两个养子,又收了一个静海的德争姑娘做养女。后来,两个养子都不养他的老,倒是德争姑娘侍候他,并养老送了终。

宦官一旦得宠,即封妻荫子,除养子封袭外,其他亲族封爵、封官也是常事。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赐司礼太监王振并各监太监钱僧保、高让、曹吉祥、蔡忠白金、宝楮、彩币诸物。仍命振侄林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僧保侄亮,让侄玉,吉祥弟整、忠侄英俱为锦衣卫世袭副千户”。(《弇山堂别集·中官考一》)明武宗时,封爵就更加频繁了。据史料记载:“泰安伯张富,司礼太监永兄也。安定伯容,永弟也。高平伯谷大宽,提督团营太监大用兄也。永清伯大亮,大用弟也。镇安伯魏英,司礼太监彬弟也,平凉伯马山,提督东厂太监永成侄也。镇平伯陆永,监枪太监訚侄也。……”这是封爵的,封一般官职的就更多了,司礼监太监马永成“尊显用事者十有余年,且叠受恩荫,侄姓以下,皆都高爵列美官,亦已过矣,而太监赵亨复为陈乞升授,见任者至九十余人”。一个宦官得势,家中竟有数十人封官,这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宦官一般是入宫后即与家人断了往来,苦挣苦熬一辈子,撵下几个钱,待年老告退后,回到家乡,盖几间房,买几十亩地,收个养子,也就算“落叶归根”了。置家产,是得势的大宦官才能办到的事。

宦官们置家产,不如说是掠夺财富,权宦们靠贪污勒索、卖官鬻爵,甚至放高利贷以聚敛财富。明代宦官财富之巨,骇人听闻,仅从几份抄家材料中就可看出。明英宗时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也先掠走,王振误国被杀,景泰帝派人籍没王振家产,抄出金银60余库,玉盘百个,珊瑚高六七尺者20余株,其他珍玩无数。明宪宗成化时,太监梁芳吞没了“累朝金七窖”。明孝宗时,权宦李广有一本册子,记载各文武大臣“馈黄白米各千百石”,孝宗惊异地问:“广食几何,乃受米如许。”左右的人说:“这是隐语,黄者金、白者银也。”可见财富之巨。明世宗时锦衣卫太监陆炳,“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历代宦官敛财置产的事都有记载,不过以明代为多罢了。据清末太监孙耀庭讲,他曾跟着一个太监王顺山学习《五经》、《四书》。这个王顺山是天津静海人,他在京城置了不少房产,在老家买良田千顷,一年家中就收700多石麦子呢!清末大宦官小德张出宫后,在天津英租界置下房产,自家住的是两幢三层高楼,在城北和城西还有八九幢小楼用于出租。据说,小德张出宫回天津后,先掏一大笔钱,盖了一座讲究的三层楼,花3万元,然后转让给军阀曹锟的弟弟,就赚了几万元。后来又盖了一幢,花七八万,转手以14万元卖给庆亲王载振,又大赚一笔。宦官竟然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宦官的性格特征

宦官是皇帝的奴仆,因而其生活必然与皇帝、皇宫联系在一起。在古代人的意识中,皇帝乃至整个家族都不是普通人,他们以国为家,平日则生活在高墙围起的皇宫之内。皇宫雄壮、华丽、肃穆而森严,它将帝王与普通人分割开来,象征着帝王的神圣、威严和神秘莫测。

用高大的城墙包围着的皇宫一般都坐北朝南,并以一条南北贯穿的中轴线使众多宫殿有序地对称排列起来,从而表现出古人观念中的均衡秩序。皇宫通常还会以南北纵向分为外廷和内廷两部分。外廷是皇帝举行大典、接见群臣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它由若干个大型宫殿组成,其中最大的一座通常位于中轴线上,是皇帝举行即位、大赦、节庆等大典的地方,在整个皇宫中规制最高,象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在其东西两侧,则是官员办公的低矮房屋。

紫禁城平面图由此沿中轴线北行,就进入内廷宫殿区。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宫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日常生活的地方。在其东侧是皇太子生活、读书的地方,称为“东宫”;西侧是皇后、皇太后以及嫔妃们的居住区。古人认为,东象征着春天,属阳性,故为太子宫;西象征着秋天,属阴性,故为后妃宫。皇帝、皇子与后妃的生活起居都由宫女与宦官照料,因而内廷也成为宦官们生活与劳作的地方,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里几乎就是宦官们生活的整个世界,因为他们通常是不允许跨出内廷的。每当夜幕降临,内廷中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贱夫杂役便会通通离去,宫门随之关闭,整个宫禁之内除了皇帝自家人之外,再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而那些得以留在宫禁中执役的宦官,则只能算是一群惨遭阉割之后失去了性器官和性功能的假男人。

清末太监近影宦官的确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阶层或群体,其主要生理特征即是因惨遭阉割而失去了生殖器官。由于丧失了生殖器官,宦官在生理上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男性的地方,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即是颏下一般不长胡须。古代一些历史典籍中多有宦官无须的记载,洪迈在其所著的《夷坚志》中则称,成年男性在遭阉割后,原有的胡须也会逐渐脱落。《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与太后赵姬有私情,时常在甘泉宫幽会。但随着秦王年龄的增大,吕不韦担心事情败露,便想断绝与太后的关系,而太后却无所顾忌。正巧有一个酒色之徒犯了罪,被判宫刑。吕不韦听说此人天赋异禀,身强力壮,便用重金买通了行刑官,免去真刑,而只将此人的胡须拔去,假冒宦官送进了宫。此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宦官缪毒。相反,一些颏下生须的宦官自己多半会洋洋得意,而其他人却往往觉得其“不类阉人”。见于历史记载的宋代权阉童贯身材魁梧,颌下还稀稀落落地生有几根胡须。他对此很是得意,平日也尽力装出一副仗义疏财、宽宏大量的大丈夫气概,但有人却指斥他是假阉人。《明宫史》的作者刘若愚是万历时的宦官,他也因长着胡须而且颇为得意。

宦官的第二个外部特征是因男性性器官的退化而导致的声音尖细和皮肤细嫩,所以从整体形象上呈不男不女状,常常会使人产生女扮男妆的错觉。然而据历史记载,中年以后宦官的肌肤似乎比女性更容易松弛,面部皱纹特别多,看上去较其实际年龄更显衰老。而且由于性器官的退化,颏下的喉结不明显,声音也远比正常男性尖细。或许正是因为年轻的阉宦较正常男性白净秀美,很像女人,所以古代的皇帝会选其当男宠或娈童;由于他们的声音尖脆、音调极高,古代宫廷中的阉宦又常被用于唱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男性如果是幼年被阉割,就会阻断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如果是成年被阉,男性所有的性器官也会因之退化,然而也不排除在生理表征上会有个别接近于正常人的特例。这大致表明,古代典籍中有关宦官外部生理特征的历史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所以至少在外部生理特征上,宦官可以被看作是因遭受阉割而丧失男性基本生理特征的中性人。

宦官生理上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其心理状态,进而对其性格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较为明显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自卑感。宦官其实都是一些因惨遭阉割而失去了生命本能的可怜人。他们尽管身处宫廷却位在贱役,皇帝、后妃以及皇子、皇孙们从不把他们当人看,即使是世俗人的话语中,他们也被鄙称为阉竖、刑腐、阉狗。所以他们面对的是生理的缺陷、卑贱的地位、家庭的排斥及社会的歧视,因而备感屈辱与自卑。司马迁在受宫刑后痛不欲生,屈辱无已,他写道: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乡党戮笑,污辱先人”,这是遭宫刑者的普遍感受。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感受,他们对自身的生理残缺极为敏感,因而如果与宦官同座,看到无尾巴的狗应拐弯抹角地说是“鹿尾的狗”;若看到缺柄的茶壶或别的什么“欠缺”的物件,应一概视而不见,若无其事;对于切、割、斩之类的字眼尤其忌讳,若非说不可,一定要改用别的字代替。宦官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让非同类之人看到下身,否则即被认为是最大的侮辱。清代北京有一条“尽忠胡同”。这里靠近皇宫,胡同里剃头铺、裁缝铺、吸烟房、浴池一应俱全,宦官每当下值,便来此聚集,尤其是洗浴非这里不可。因为这里浴池的顾客都是宦官,连伺候的伙计都是阉人。

青铜护阴片也是基于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明代的一些宦官图谋“阳具再生”。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他们为了达到目的,竟然听信方士所说的“食小儿脑千余,其阳道可复生如故”的胡言乱语,窃买童男脑髓食之,并为此采取了极其残忍的手段,谋杀小儿无数。其行为着实卑劣无耻。

第二,发愤意识。宦官在经受阉割而成为宫廷仆役后,选择其他生活道路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上被阻断了。在这一现实面前,有的宦官会万念俱灰,成为只求满足口腹之欲的行尸走肉,或饱食逸居,无所事事;或三五成群,饮酒赌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宦官不甘向命运低头,并表现出强烈的发愤意识,其中有许多人因此而名垂青史。汉代宦官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与蔡伦大约同时代的宦官毕岚“作翻车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翻车渴乌后来用于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提水灌溉机具,在古代农业生产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宋代宦官程仿多次主持兴修水利、防治水患的大型工程,为黄河的治理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宦官郑和多次率船队出海远航,历经三十余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在以官本位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宦官的发愤意识更多地表现为对权力的强烈追求,而且对于部分自宫宦官来说,入宫本来就是他们贪图富贵的主动选择,其目标十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宦官的发愤意识就变成了谋求权势的手段。秦代宦官赵高无疑是骂名千载的权阉,但他写的《爰历篇》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将常用杂字编次为便于诵读的韵文,适应了规范文字和学童习字的需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秦、汉时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赵高正是以较为渊博的学识为晋身之阶,成为胡亥的师傅,并为其后的专权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古代出现的宦祸往往是与这种过分强烈的权势欲相表里的,并表现出自私、无耻,敢于冒险等种种极端性特征。此恰如王夫之所云:“人道绝而发已凋、音已雌矣,何恤乎其不冒死而求逞于一朝?”此言确为至论。

第三,极端性格。王夫之像由于是残余之身,所以情绪极不稳定,常常自我哀怜。平日里阉宦们动辄很伤感,因一点小事甚至无缘无故地生气郁闷,喝醉酒之后更是动辄变脸挥拳。然而正因其自身有缺陷,他们大多又心肠极软,颇具同情心,以至于有时会被人所利用。据《旧京琐记》记载,清代京城有位蒋姓商人,专为后宫置办果品,借了宦官许多钱,并长时间赊账。有一次宦官上蒋府讨账,蒋某躲了起来,而让其妻出来接待。宦官怒气冲冲闯进屋,拍案大声道:“今日如不还钱,当以性命相拼。”蒋妻先是忙着端茶倒水,柔声相劝,待宦官怒气稍平,便开始诉苦,泪水涟涟。她说家中如何艰难,又欠了多少债,说到伤心处泣不成声,说至最后竟是不如一死了之。宦官听着这番苦诉,很快就被感动了,情不自禁地跟着伤心落泪。后来,这位宦官边擦泪边说道:“这可怎么得了?我们多年的交情,怎忍坐视?”说罢,竟从怀中掏出一把钱交给女人,诚心诚意地安慰她道:“区区相助,且度数日,不要过于伤心。”蒋氏十多年里都是用这种方法,打发前来讨债的宦官,每次都很灵验,以至于《旧京琐记》的作者喟然而叹:这大概就是所谓妇人之仁吧!

宦官也时常表现出爱耍小聪明、爱贪小便宜的特点,让人哭笑不得而又无可奈何。《旧京琐记》所记的商人蒋某在光绪皇帝大婚时,承办大婚所用果品。婚礼须摆九个大果盘,为了美观吉利,蒋某在每盘盘顶各摆了一个金红色的大苹果。备好后,刚想端进去,他却忽然发现每个盘子顶上的苹果都不见了,而旁边的小太监却一个个斜着眼,在一旁窃笑。蒋某毕竟和宦官们混了很长时间,知道这些太监爱捉弄人,贪占小便宜,所以早有准备,从容不迫地从怀里又掏出了九个大苹果,一一安放在盘子里。

从历史上看,宦官不仅有妇人之仁,其性格中的阴暗面也并非仅仅让人哭笑不得而已,他们更有毒辣凶残的一面,从而体现出他们爱走极端的性格特征。这说到底,其实都是长期遭受压抑的结果。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刑余之身,自哀自怜,看到别人伤心事,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唯其刑余之身且身处宫廷中的最底层,对所闻所见难免愤愤不平,一旦得势,长久压抑的“恶性”便会乘机迸发出来,正所谓“得志便猖狂”。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历史上宦祸不断,奴大欺主乃至废帝弑君的情形一再发生,而涂毒生灵、灭绝人性的明代东厂酷刑也让后人闻之色变。至于宦官为了满足变态的性欲而对女性的摧残,更让人发指。

第四,贪图钱财。古代人讲究“养儿防老”,宦官们自然做不到这一点,然而他们也有老的那一天,也需早做打算。宦官们防老的办法是积攒钱财,因而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贪财。有职有权者,绝不放过任何利用职权索要钱财的机会;无职无权者,则偷窃宫中物品到外面变卖。清末宫女回忆说:宫中太监一有机会就偷,没有不偷的太监。清廷规矩特别严,宦官出入后宫,只能空身进空身出,一律不许携带包裹,守卫的军卒且有权搜身。但这照样难以制止宦官把宫中宝物偷窃出去。

宫中低层宦官,本来所挣无几,为积累钱财不得不采取这类偷鸡摸狗式的下三滥手法。有权有势的宦官则不同,他们不必挖空心思去索要钱财,钱财总是源源不断:一是出自主子的赏赐,二是攀附者的巨额馈赠。这些就是普通宦官们所望尘莫及的。同时他们还会利用一切手段敛财。大凡掌管采购、置办工程材料之时,便是他们敛财的好机会,最常见的办法是侵吞银两,以次充好。那些掌管、接收上贡物品的宦官则往往横加挑剔,给对方找各种麻烦。对方拿出些钱财孝敬,事情就可完结。否则,宦官会拖延、刁难,使对方窘迫交不了差,最终还得乖乖就范。

清末宦官借故刁难大臣以敲诈钱财之事就相当普遍。同治皇帝大婚时,内务府打点各处太监,无意中遗漏了一处。举行婚典之日,该处太监找到内务府郎中,声言殿上的玻璃出现裂纹。按照朝廷规矩,内务府司员不经传召不得上丹陛。该堂郎中远远地瞧见殿上的玻璃的确有裂纹,吓得魂不附体,唯恐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后会因喜日出现“破像”而震怒。此时,太监表示愿意帮忙,内务府官员赶紧送上了一大笔银子。银子一到手,太监们马上就把玻璃修好了。后来内务府官员才知道,玻璃其实根本就没裂,那所谓的“裂纹:”不过是太监事先贴上了一根头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