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代宦官(下)
16062800000005

第5章 宦官的升迁与奖赏

从本质意义上看,宦官首先是君主的家奴,但随着历史的演化,他们又逐渐有了官职甚至爵位,进而成为国家官吏队伍中的一员。有官职就会有相应的升迁,奴才做得好就该有相应的奖赏。然而宦官这种集官员与奴才于一身的特殊身份,确实又使其与朝臣外官正常的仕进升迁有了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国家官员的升迁是以考核制度相联系的,而宦官的升迁完全取决于君主本人的爱憎与喜好。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制度总体上讲是非常严格的,在正常情况下,官员的升迁与黜降都必须以能力、品行、政绩等各方面的考核结果为依据。宦官作为内廷近侍,其日常表现外臣无从得知,而正常的考核条目对他们也明显不适用,所以他们尽管可以看作是官员的一部分,但很难成为官员考核的对象,其升迁自然也清朝官员顶子无须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就历朝的实际看,所谓的“久宿卫”、“特见亲爱”、“颇见亲佞”都可成为宦官升迁的重要依据,而且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明、清时期主管官员考核与升迁的吏部尚书,对内廷宦官的升迁与黜降都无权染指,全凭君主一人的好恶爱憎而定。

其次,宦官的升迁不必循阶而进,蒙受君主宠信后的“不次超升”往往成为其主要方式。清代太监进宫后,一般先要在各司处当小徒弟,并要认一个主事的小太监为师。如果差当得好,便可由小徒弟、小伙计、小太监、回事的逐步到首领、掌案直至总管太监。这大致是宫中太监正常的晋升序列。但事实上,真正按此序列一步步从地狱爬到天堂的恐怕没几个,因而宫中太监的绝大部分尽管小心翼翼、勤勉辛苦,却也免不了潦倒一生。相反有的太监入宫不久便交到好运,得到多次晋升。清末权阉小德张十五岁入宫,十六岁时进了宫中南府戏班。他知道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喜欢听戏,便刻苦练功,终于得到了慈禧的赏识,不几年就爬上了御前太监首领兼南府戏班总提调的高位。

小德张的经历,其实也涉及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宫中太监的升迁并非仅限于职位、品秩的提升,或者更确切地说,从宫中的杂役迁转内廷、侍候皇上才是最关键的,它体现出宦官在内廷中身份地位的改变和君主对其亲信度的提升。明代宫中十二监,司礼监最接近皇上,地位也最高,其掌印太监与都知监、直殿监的掌印太监不啻天壤,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其他各监的掌印太监见了也须跪拜,如同见了上司一般。其中关键在于,宫中宦官的升迁既然随君主的好恶而定,那么接近君主进而求得其信任与赏识,就成了升迁的必要前提。

宫中宦官受到君主宠爱或建立功劳固然可以升迁,但历朝对宦官的品秩都有限制。明朝建立之初,宦官品秩极低,后来不断擢升,但仍规定宦官的最高品秩一般不得超过四品。清乾隆年间也明确规定:宫内太监官职以四品为定,永不加至三品以上。至于晚清时期或历史上其他一些特殊时期,个别深受君主宠幸的阉宦被加授三品甚至更高的官品,则属于特例。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君主对宦官职位的升迁是有限度的,而必须辅助以其他的奖赏形式。概而言之,受君主宠幸的阉宦除了升迁之外,还有如下几种奖赏方式:

清代官员补子赐金银财物。这是对蒙受恩宠的太监最为常见的奖赏方式。唐敬宗年少即位,性喜游乐,陪侍的宦官不时会得到赏赐,或财物、或宅第、或珍玩,一任兴之所至。明朝嘉靖皇帝由藩王入继大统,宦官谷大用迎立有功,特赐金币若干。正统年间,宦官阮安督造三大殿有功,赐金五十两、银一百两,另有彩缎八表里。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银作局负责制造宫中所用的金银器饰,其中该局所制金银豆、金银叶,重皆不足一钱,样式却很是精美,专供皇帝高兴时抛赏下人之用。

加禄米或致仕全俸。宦官的官职升迁历朝有规定限制,君主为避免朝臣议论,便通过对立功宦官增俸加禄或致仕全俸的办法加以变通。明代成化年间的御马监太监汪直先因功加禄米二十四石,又因在建州和威宁为朝廷立功而分别加禄米三十六石与四十八石,复以黑石崖之功而一次增禄米三百石。如此前后累计已高达四百八十石。按明代洪武年间所立定制,朝廷正一品官员月俸米八十七石,最低的九品官仅月俸五石而已。汪直的俸禄已达当朝一品的五倍多,更高出九品官近百倍。皇上恩加禄米,在明代一般以十二石为一级,但对一次升赏几级没有明确的限定。这就使得越加越多,数级不足,增以十数级,再增以数十级。至明末天启年间,竟一次增禄百级,高达一千二百石之巨。历代宦官大致上都有休沐致仕的制度,达到一定品级者可享受半俸,皇上特别加恩可给全俸。见于历史记载的如唐文宗时的宦官梁守谦、魏弘简致仕后即获全俸殊恩。

赐名、赐号或赐印记。内廷宦官大多出身贫寒之家,识文解字者寥寥无几,他们的名字往往听之不雅。历史上还有许多王朝,故意为入宫的宦官起上带有侮辱性的名字,以让其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唐肃宗时的权阉李辅国就先后被皇上赐名“护国”、“辅国”,并终以“李辅国”之名传世。李辅国后来因拥立唐代宗“有功”,特赐号“尚父”,威权一时。明代宦官多有被赐印记者,或为银章,或为牙章,或为石章,均有文记。据史载,明宣宗曾赐御用监太监王瑾银记四枚,文曰:忠肝义胆、金貂贵客、忠诚自励、心迹双清。明宪宗赐司礼监太监谭昌牙记二枚,文曰:忠诚不怠、谦亨忠敬。明世宗赐司礼监太监张佐银记四枚,文曰:集谋补德、端忠诚慎、辅忠、励忠。

为其父母授官或加赠官号。古代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朝廷官员达到相当的官职,父母会享受加赠官号的恩赐。宦官从身份上说也是有官职的朝廷官员,其父母也理所当然应被加赠一定的官号。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宦官高力士,父得赠“广州大都督”、母得赠“越国夫人”;横行于唐代宗时期的权阉程元振,父得赠“司空”、母得赠“赵国夫人”。明朝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丘聚、魏彬和司设监太监马永成等宦官已故的父亲都被追赠锦衣卫指挥使。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宦官势力膨胀的时代,得势宦官的父亲还可能直接被授予实职。如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谷大用的父亲谷奉和御用监太监张永的父亲张友,都被授予锦衣卫指挥使。这也是明代宦官之父直接授官的开始。

恩荫妻子或族中弟侄。宦官是丧失了生殖能力的阉人,本不可能娶妻生子。但宦官也是人,也想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感情的慰藉,而且由于上层宦官的地位尊崇、有财有势,因而历史上阉宦非但娶妻不稀奇,即使是娶高门大户之闺秀也不罕见,收养子以求老有所寄更是相当普遍。唐朝肃宗皇帝曾亲自为宠宦李辅国指婚,明朝宣宗皇帝曾将两名宫女指配给宦官王瑾。曾历仕唐朝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诸朝的大宦官仇世良娶的是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赠户部尚书胡承恩之女。嫁给宦官的女子在某些方面当然会有所损失,但这种损失会在另外的方面得到更大的补偿,否则肯定不会有人心甘情愿地嫁给不能行夫妇之道的宦官。这种补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宦官之妻本身荣崇而富贵,一生吃用不愁。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能一生温饱不愁,其实是不容易的。二是权阉之妻可能得到皇上的册封。如仇世良的妻子胡氏,因为出自名门望族,仇世良又执掌权柄,累封至“鲁国夫人”。三是宦官之妻的家族可能因与权阉联姻的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如高力士娶作吏京城的吕玄晤之女为妻,吕玄晤很快就被擢升为少卿,并出任刺史。

古代钱币历朝宦官大致上也多有收养嗣子的,出于同样的道理,这些人也会在许多方面得到补偿。唐德宗时曾颁诏敕,规定五品以上的宦官许收养子一人。这实际上是对当时早已存在的宦官养子现象的一种肯定。然而唐代宦官所收养子往往不止一人,收养数子、数十子乃至数百子的大有人在。仇世良有养子五人,杨复光有养子数十人,杨复恭则有养子数百人。仇世良的五个养子,除了第五子因年幼而未及出仕外,其他四子皆承恩入仕。长子仇从广,任宣徽使、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次子仇亢宗任光禄大夫检校散骑常侍、持节曹州诸军事守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南安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仇亢宗的职务看,显然并不是阉人。唐代宗时的权阉鱼朝恩为了替养子争官位,曾面奏皇上,乞赐紫衣。代宗还没有来得及答话,鱼朝恩已经命人取过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方有资格穿的紫色官袍,径自让儿子穿在身上。代宗心里虽然不高兴,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强笑着解嘲道:“这孩子穿这件紫衣,正合身,正合身!”

因宦官立功或受宠而使家中侄弟拜受官、册封爵位的现象历史上也很多见。明朝成化年间,皇上因御马监太监叶达有功而赐其宝钞币帛,叶达拒而不受,并乞求皇上升其兄长为锦衣卫千户。兵部官员当即回奏,称无例可循,不可如此。但皇上最终还是将叶达的兄长升任指挥佥事。明代正德十年,皇上一次下旨使司礼监太监萧敬及温祥等十二名宦官各荫弟侄锦衣卫世袭正千户。正德十四年,皇上以宦官御用监太监张永等十三人营建乾清宫有功,令其恩荫弟侄各一人为锦衣卫正千户;内官监太监刘祥等十一人同时得到恩荫弟侄一人为锦衣卫世袭副千户的赏赐。

(6)赐谥或追赠官号。受到宠幸的宦官死后,也可以如同高级文武官员一样享受赠官、赐谥的殊荣。唐玄宗宠幸的宦官高力士死后追赠扬州大都督,并特恩陪葬唐玄宗之泰陵;唐肃宗宠幸的李辅国虽然得赠太傅,但一则因为他相貌奇丑,二则因为他生前过于专横,唐代宗特赐恶谥曰“丑”,聊解胸中恶气。古代历朝为了表彰功臣,多在凌烟阁为其画像,以期流芳后世。据《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载,唐朝内侍省也有类似的建筑,宦官中的功臣展示其中,“继武帐之恩华,耀麟台之仪表”,以为后世表率。

除了上述几种恩赏方式之外,见于历史记载的还有赐敕旌励、赐祠、赐祭、赐免死诏等等,至于赐蟒袍玉带、赐内府骑马、许内府坐轿之类,则更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