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而言;袁绍的诸多不足和毛病都在这一时期暴露了出来。袁绍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灭掉公孙瓒、据有四州后即产生了南征曹操的想法,可是迟迟不采取实际步署。从而使曹操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完成防御的种种准备,袁绍自己缺乏主见,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手下谋士又各执一端,产生矛盾,使团结对敌受到影响,袁绍为了夹击曹操,也曾想在曹操的背后开辟第二战场,派人去联络荆州的刘表和穰城的张绣。刘表因长沙太守张羡联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起兵抗拒,出兵进攻连年不下,因此无暇北顾,只是表面答应了袁绍的要求,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袁绍,同时也不援助曹操,实际上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张绣则不仅不同意出兵,相反听从谋士贾诩的劝告,率部投降了曹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袁绍自身存在的毛病有关。当袁绍、曹操对峙时,关中诸将多持中立观望态度。凉州牧韦端派从事杨阜到许都察看动静,杨阜回去后,关中诸将问:
“你看袁绍、曹操哪一个能最终战胜对手?”
杨阜回答说:
“袁绍宽厚但缺乏决断,喜欢谋划却很少下过决心。不能决断就没有威信,不能下决心就会错失良机,眼下虽然强盛,但最终却不可能成就大业。曹操有雄才远略,遇事当机立断,没有疑虑,法令划一,士卒精练,能够破格用人,所任用的人又都能各尽其力,是一定能够办成大事的。”
这番议论,同荀彧、郭嘉的分析是不谋而合的,代表了曹操阵营以外的一些人对袁绍和曹操的看法。对袁绍的评价如此,人们自然就不会轻易地前去投归了。反过来曹操在这方面则会占到便宜,张绣的来归便是一个例子;关中诸将虽在各义上保持中立,却能让曹操派去的钟繇、卫觊在关中立足是又一个例子。
袁绍同曹操这种秉赋才能上的差异,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也充分表现了出来。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在袁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毅然亲自率军东击刘备,这时,田丰曾劝袁绍说:
“与您争夺天下的人是曹操。现在曹操东击刘备,两军打起来后不可能很快脱身,我们应当调动大军前去袭击他的背后,这样可以一战而平定天下。军队讲究伺机而动,这正是一个合适的时候!”
但袁绍却以孩子有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的要求。田丰气得拿着木杖狠狠地敲击地面,说:
“唉!大事算是完了!碰到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却因一个婴儿有病就白白地放弃了,实在是可惜呀!”
袁绍听了,不仅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很不高兴,从此就与田丰疏远了。刘备被曹操打败后,跑到青州投奔袁谭,袁谭派人报告袁绍,袁绍却又亲自跑到离邺城二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迎接。如此盛情,与前番的错失良机形成鲜明对比,实属画蛇添足之举。
决战之前的这番较量,主要是决心和谋略的较量。虽然还不是军事力量的直接较量,但往往比军事力量的直接较量还显得重要,它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军事力量直接对抗的成败。曹、袁双方的这一番较量,曹操显然是赢了一分,这给后来战局的发展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今用]:商场也如同战场,也应该有“妙算法”战略思想,“谋而后战”,由于经营者的身份不同,层次不同,因而出现了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谋算,比如一个体服装商,他首先要谋划的是服装款式,花色品种、行业趋势、批量大小、交货方式、销售手段、批零差价、利润多少等,然后根据资金状况,销售场所、经营能力、尽快组织货物开展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这样,经过了认真谋划、测算,他的竞争就会胜利。
哈勒倾河战役是苏联粉碎日军挑衅的一场有意义的战斗。军长朱可夫用音响器材录了坦克、火炮等之声响,夜间放出,日本在接连上当的情况下,理也不理,朱可夫探清日军虚实后,连夜调动部队,完成了部队的部署,打败日军,达到了战役目的。
1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无论是纵横一世的英雄,还是不名一文的百姓,在临死关头,除了对自己走过的道路发出几声最真的感叹外,就是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明智的人,从来都不会让自己的躯体和遗物成为后人的负担。聪明的做法是让名声活在威望中,让钱财消失在人人受惠的无形中,仅就曹操而言:晚年有时仍“壮心不已。”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时年五十三岁。在归途中写作了《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其中有句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暮年”,是一匹“老骥”了。此前曹操已取得消灭袁氏集团主力的巨大胜利,此时又平定了乌桓并彻底肃清了袁氏残余势力,因此诗中洋溢着的是一股昂扬奋进的精神。这之后,曹操遭受了赤壁兵败的严重挫折,后来多次对孙权、刘备用兵也都没有取得大的成功,从而形成了一时难以逆转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方面统一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境渐渐降临,这就形成了一个深刻的矛盾。如何延长寿命来完成未竞的事业,这不能不成为曹操时常为之思考的问题,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苦闷,也不时在其情绪中表现出来。这种思想、心思和情绪,在曹操晚年所作的《气出唱》、《陌上桑》、《精列》和《秋胡行》等游仙诗中得到了浪漫的曲折的反映。
中国自古有神仙长生不死之说,这成为不少人为之向往乃至追求的目标,秦始皇、汉武帝就曾多方访求长生之术,如秦始皇曾派徐市带童男童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三十二年(前215年)到临近海边的碣石时,还曾派燕人卢生去访求传说中的仙人羡门、高誓,派韩终、侯公、石生访求仙人不死之药。对不死的神仙和极乐的仙境,晚年的曹操也抑制不住有种企望的情绪。《气出唱》(其一)写道:
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去而行,行四海外。
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
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规煌。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心恬澹,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描写在想象中驾龙乘风,遨游四海,历经泰山、蓬莱、上到天门、玉阙,与仙人玉女同游,同赤松子相对,终于学得了养气之术,获得了不死之药。第二首描写上华阴山,同仙人玉女一起饮酒、听乐、游戏、起舞,又遨游八极,来到昆仑山上的西王母身边,同赤松、王乔及德门三位星君一起饮酒作乐,直到黄昏。第三首描写游洞庭君山,又来到西王母瑶台之上,参加西王母主持的盛宴,大家互祝长寿和欢乐。此外,《陌上桑》描写驾虹霓,乘赤云,登九疑,经玉门,渡银河,来到昆仑,拜见王母和东君,交游赤松和羡门,接受仙道,爱养精神,食灵芝,饮甘泉,拄桂杖,佩秋兰,也曲折抒写了齐天地、等神仙、延寿命的强烈愿望,主旨与《气出唱》完全相同。
但自古以来,谁也不可能逃脱有生有死的自然法则,曹操对此不可能没有清醒的认识。《精列》写道: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情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孔圣租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推能度?君子经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从有生物那天起,大自然蕴育出来的万物就都有终结的时候,即使圣贤也不可能避免,何必为此忧伤呢?虽然也想驾起螭龙,到昆仑山去居留;也想见到神灵,到蓬莱山邀游;但实际上,周公、孔丘也是要死亡的,会稽还有大禹的坟墓。既然岁月漫漫,谁也不可能长留,因此君子决不去为死亡而担忧。但最后两句,又慨叹起人之将老、年华逝去、来日无多来,反映了曹操既希望尽快完成统一大业,又深感时不我待的矛盾心情。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六十一岁的曹操亲率大军西征张鲁,在经过大散关时写作了《秋胡行》,其二云: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与神人俱。思得神药,成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