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代名相智慧今用
16065600000029

第29章 房玄龄智慧今用(2)

房玄龄总结隋朝覆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法纪败坏。做官的“不以官人违法为意”,而对百姓则施行严刑峻法,其结果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从而导致隋朝的灭亡。因此,房玄龄把调整和健全法制看做是安民立政的重要问题。唐灭隋后,李渊颁行的《武德律》,到贞观初期,不但发现有许多过时之处,而且有种种弊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房玄龄以太宗提出的“用法务在宽简”为原则开始修订《武德律》。所谓宽,是比前朝法令的刑罚为轻;所谓简,是比前朝法令的繁多为少。房玄龄等从贞观二年开始修订,到贞观十一年,用了十年工夫完成了《贞观律》。《贞观律》共十二篇,五百条。其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名例律,属总则,规定定罪判刑的基本原则;一部分是分则,如户婚、捕亡等,具体规定构成犯罪的具体行为和犯罪后处罪的条款。《贞观律》立五刑,分二十等,其中笞刑分五等,杖刑分五等,徒刑分五等,流刑分三等,死刑分二等。其法律形式分律、令、格、式四种,这四种法律形式把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都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说明《贞观律》比前代法律更加周密和系统化。

与前代比,房玄龄等制定的《贞观律》的确简约宽平。仅与隋代旧律相比,《贞观律》五百条中死罪减少九十二条,改流罪为徒罪七十一条。房玄龄还改变了旧律中因谋反罪,兄弟连坐俱死的法律,死刑和古代相比,几乎去掉一大半。《贞观律》是秦汉以来比较宽平的法律。

《贞观律》的制定对以后的影响也比较大。唐高宗制定的《永徽律》也以《贞观律》为基础。《贞观律》在唐一代保持了长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唐以后,无论五代还是宋、明、清的法典,都沿袭许多唐律,可见,它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法和礼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不可缺少的两手,因而贞观时期既重法也重礼,以礼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又以礼制约束各种社会关系,而且以礼制律,刑礼相辅,不忠者有罪,不孝者必诛。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推行礼的道德规范,反过来,又用礼的道德观念来强化法的制约作用。

[今用]:一个企业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和行业规则才能成功,常言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有一定的规范才行。特别是做为一个人来说更是如此,法和礼虽是封建礼教中存在的形式,但运用到今天概括为“法纪”二字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石化济南炼油厂厂长陈玉常就坚持从严治厂的方针,坚持工作高标准、管理严要求、坚持严字当头,制定严细的治厂,确立严明的纪律,培养严谨的作风,他大力加强制度建设,颁布厂规厂法,“十大禁令”、“十大秩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主体的十项制度,由于他的从严制度,使济南炼油厂工人思想进取,生产建设蒸蒸日上。

4.尽职尽责,辅主东征

唐贞观年间,从表面上看国家安定详和,但大唐邻国突厥屡犯边界,唐太宗力主东征高丽,房玄龄着力支持,此时的房玄龄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依然尽职尽力为大唐社稷江山出谋划策,大唐的兴盛,与房玄龄的尽职尽责是分不开的。

唐贞观年间面临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房玄龄在民族政策上主张联姻结好,减少冲突。贞观十六年,雄踞漠北的东突厥族薛延陀部实力较强。太宗曾封其酋长夷男为真珠可汗,真珠可汗派人来唐求婚。但太宗对薛延陀并不放心,是派兵击灭,还是联姻结好,一时拿不定主意。房玄龄权衡利弊,认为和亲为上策。因为大乱之后,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用兵对国对民均不利。太宗采纳了房玄龄的意见,并答应许给新兴公主。真珠可汗闻知,兴高采烈,从而使薛延陀部顺利归顺唐朝,改善了民族关系。

房玄龄也不主张用武力东征高丽。唐初,朝鲜半岛仍为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所统治,三国均遣使和唐朝有来往。贞观十七年,太宗因高丽盖苏文弑其君,独专国政,想要用武力进行干预。房玄龄认为不可,他对太宗说:“臣观古之列国,无不强凌弱,众暴寡。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锐,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谓止戈为武者也,”房玄龄又以历史为鉴劝谏太宗:“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点头称好,便中止了这次行动。

同年,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求救。次年太宗派使臣劝说高丽勿攻新罗,高丽不听。太宗因而决定亲征高丽。贞观十九年初,太宗率师从长安出发,命令房玄龄留守京师,处理政务,不复奏请,付与房玄龄极大权力。并委令房玄龄筹办和运送军戎器械和军粮,下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房玄龄屡上言提醒太宗,不可轻敌,尤宜诫慎。房玄龄对这次太宗东征,虽然难以劝阻,但是很不放心。

唐太宗东征高丽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遇到高丽顽强抵抗,唐军久攻安市不下,又正值隆冬严寒,草枯水冻,粮食将尽,已难于久留。因此,太宗决定班师回京。

这次东征从结局看是不成功的,太宗也有悔意,但并不甘心,还想举兵征伐。群臣对此事已不敢再谏。房玄龄虽已年老多病,但出于忧国之心、宰相之责,认为自己再不进谏,就是死了也有责任,于是,毅然上书,劝谏太宗:“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此谓也。”他引用老子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说:“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主张不要贪求。还说:“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而东征高丽,“驱使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房玄龄认为高丽并没有得罪中国,而陛下“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太宗对房玄龄忠诚恳切之言深为感叹,赞扬他病情这样严重,还为国家忧虑!

房玄龄辅佐太宗多有诤谏,谏勿征高丽,谏勿用平庸之辈,谏减少民族冲突、改善民族关系,等等,均收到良好效果。在为唐高祖建陵一事的进谏中,也表现出房玄龄善于思谋的特点。唐高祖李渊于贞观九年去世,太宗要依照汉高祖长陵规模为父亲建陵。长陵东西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工程十分浩大。秘书监虞世南劝太宗宜薄葬,认为薄葬并非不孝;厚葬反而为亲所累,建议建造一个三仞高的陵墓,陵内器物,尽量从俭,陵旁立一石碑。应当说虞世南的建议于国于民都有利,但房玄龄考虑,虞世南的建议,太宗一定不会接受;而太宗依长陵建陵,又过于劳民伤财。因而房玄龄提出,汉高祖陵高九丈,但汉光武帝的原陵只高六丈。如依九丈建陵,规模太大;依三仞建陵,又过于简陋矮小,可依照原陵高六丈建陵。果然,太宗欣然接受这一建议。

房玄龄诤谏不像魏征那样刚直,也不像戴胄那样折廷犯颜,而具有寓情于理,娓娓动人的风格。《贞观政要》中说,房、杜“能以道正君,格其非心以登尧舜之盛”。这的确反映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良苦用心。因而在长期的君臣关系中,唐太宗和房玄龄可谓亲密无间,房玄龄得到太宗的充分信任和尊敬。萧璃曾多次向太宗告密,说房玄龄与中书门下内臣,结为朋党,不能至心奉上。太宗并不相信,说:“知臣莫若君”,并批评萧璃:“公言不亦甚乎,何至如此!”当太宗东征高丽时,有人到太宗驻地密告房玄龄,太宗问明情况,当即把告密人斩首。从此可以看出太宗与房玄龄的关系是何等亲密!

[今用]: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有能辅佐企业成功的左、右手,再好的企业,也需要有出类拔萃的策划人,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市场;才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做人也同样如此,只有在良言良策的鞭策下才能知己知彼达到成功的彼岸。

福海集团董事长罗忠福十分注意网罗人才,为己所用,福海公司总部成员中,有95%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生所有员工在入厂后,在罗忠福的领导下,尽职尽责为企业出谋划策,这有力的保证了罗忠福事业上的成功。单靠一个人,罗忠福决不可能包打天下,但他善借众人之才,善用众人之力,才有了今日的基业,看来,管理之道,确实在人。

5.正直秉公,流芳百世

房玄龄在位期间,一心为国操劳,他敢于正言纳谏,辅助唐太宗成就大业,他在年事已高之际,仍孜孜不倦指挥编写史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所称颂。

房玄龄做宰相多年,儿子遗爱已娶皇帝女儿高阳公主为妻,显贵已到极限,因而几次上表请求解除仆射职务,太宗不答应。贞观十六年,太宗又晋升房玄龄为司空。司空为唐兰公之一,品高位尊。房玄龄又上表辞让,太宗仍不答应,并说:“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由此可见,太宗和房玄龄的君臣关系犹鱼水之情。

房玄龄为相,不仅通达政事,而且夙夜尽心,褚遂良说:“人臣之勤,玄龄为最。”王珪赞誉他;“孜孜奉国,知无不为。”他尽心尽到“不欲一物失所”。更可贵的是,房玄龄治国理政,秉公守正,他认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他大体遵循了这一精神,因而受到朝廷内外的推崇和尊敬。再加上他的作风忠谨谦恭,对人宽厚,对己严谨,自己偶有过失,就多次到朝廷请罪,更受当时人的赞誉和敬重。房玄龄有三子:遗直、遗则和遗爱。他对诸子要求极严。他担心家室显贵,诸子骄侈,依势凌人,便汇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叮嘱诸子,从中吸取教益。

房玄龄不仅是著名政治家,也是历史学家。他善于把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密切地结合起来。他治史和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使帝王明善恶,知兴衰,避免重蹈前朝衰亡的历史覆辙,以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唐初,为修明政治,使天下大治,君臣上下都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因而君臣经常谈史论政。史书的编撰也受到高度重视。太宗并以宰相房玄龄为史书的总监修,开了官修史书之先河,并使官修史书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总监修房玄龄的组织领导下,官修史书盛况空前。贞观年间官修史书计有六种,这就是,令孤德菜与岑文本合修的《周书》,李百药修撰的《北齐书》,姚思廉编撰的《梁书》和《陈书》,魏征编撰的《隋书》。以上五朝史书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撰成,由房玄龄和魏征进呈御前。太宗为他们下了嘉奖令。《晋书》是房玄龄、褚遂良和许敬宗主编的。在编撰《晋书》时,房玄龄推荐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冀、李义府、薜元超、上官仪等人参加编撰。因此《晋书》是由二十多人集体编成的。太宗为《晋书》中宣帝、武帝、陆机、王羲之的纪传写了史论,因而旧本题为御撰。此书于贞观二十年成书。

贞观时期,共修撰正史八种,除官修六种外,还有李延寿父子私家修撰的《南史》和《北史》两种。这两种书,成书不在贞观年间,但主要是在贞观时期修撰的。因此,在“二十四史”中,贞观年间修撰的就有八种,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其成就是可观的,其贡献是巨大的。

贞观时期,不仅撰修大量前代史书,也重视编撰唐朝的当代历史。贞观三年,太宗以宰相监修国史,当时宰相多人,而赋有渊博历史学识又亲自参加草创大唐天下的房玄龄,受命于太宗,担任了国史的监修。

房玄龄是一个为人正直、办事秉公的宰相,他所监修的国史,多属直书。少数地方,虽也有曲笔,但瑕不掩瑜,其健康的史风是应予肯定的。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关怀备至,亲派名医为房玄龄医治,并每日供御膳,频繁派中使问候,当知病情好转时,即喜形于色;当闻病情加重时,则愁容满面。后房玄龄病情加剧,太宗亲临探望,当握手叙别之时。悲不自胜。同年七月,房玄龄便辞去人世,终年七十岁。太宗废朝三日,谥日文昭,陪葬昭陵。并下陪葬诏曰:“辍膳流哀,悲深栋乾。彻悬兴感,悼切股肱。”太宗对房玄龄之去世怀有极大的悲痛,这种悲痛沉积着房玄龄对唐室的丰功伟绩。

[今用]:房玄龄的一生忧国忧民,廉洁奉公,他无愧于一代名相,也无愧于人民,他之所以流芳千古,与他正直善良,严于律己的做人原则是分不开的,是后人效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