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代名相智慧今用
16065600000037

第37章 魏征智慧今用(8)

[今用]:表达要精辟,本是一句两句就可言破的事情,又何苦费尽口舌呢?今日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个靠信息、言语交流的社会,在节奏快速的理念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所以对交流的语言就更要求精而短,在最简短的语言里解决最多的事情,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只有做到这样,你才能赢得市场,赢得顾客大众,引来更多的财源与机会。

3.顺应潮流,厉行变法

顺应潮流的东西最流行,也最能有发展的潜力,如果你不顺应潮流,那你就无力前进,也就是达尔文所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但勇敢面对时代潮流,就需要你不断地因时代而变革,王安石那时针对要实现富民、富国和强兵,而进行了一番改革。

已经成为宋廷元老重臣而退出了决策机构的反变法人物韩琦,在熙宁八年(1075年)进呈了一封《答诏问北边事宜疏》,其中有一段说:

臣尝窃计,始为陛下谋者,必曰:“自祖宗以来,纪纲法度率多因循苟简,非变之不可也。治国之本,当先有富强之术:聚财积谷,寓兵于民,则可以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然后制作礼乐,以文太平。”

韩琦的这段话,虽自称是“窃计”云云,实际上乃是把王安石当国主政以来的主要言论主张组合而成的,是他与保守派人物所共同极力反对的。而按王安石近几年来的言行,特别是力主实行先秦法家人物所主张的富国强兵之术,也都与韩琦所说完全切合。在王安石的《熙宁奏对日录》中曾自记其与神宗的一次谈话说:

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若法令简而要,则在下易遵行;烦而不要,则在下既难遵行,在上亦难考察。

对于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王安石也向神宗大加称赞。这两个事例,说明王安石的富国强兵的主张,乃是直接从先秦法家的治国安邦之术中学来的。

《论语》的《颜渊篇》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可见,儒家本也是把富国强兵的事作为治国为政的首要事项。可是,子贡接着却又问道:“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又回答复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以为,这是在子贡的迫切追问之下,孔子被逼无奈,仓卒间作出这几句不合逻辑的答语的。试问,当人民全已饿死沟壑之日,还向谁去布政施政呢?《论语》中也还记载了孔子的“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谈话。而“去兵”和“不患贫”的议论,却被后代的儒生们所传承,并不适当地加以强调了。特别是北宋中期以来的一些儒生和官僚士大夫们,国家的积贫积弱局势,不但没有激励他们奋发有为,图谋富强,反而像讳疾忌医那样,力求避免谈及富国和强兵的问题。例如,在宋神宗于熙宁二年二月,再召人富弼为相时,富弼首次与神宗相见,即向他说道:

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且二十年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赏边功。

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了些更为离奇的话: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

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录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

苏轼这两段文章中的逻辑,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怎么一个富而强的国家反而不会享国久长,一个贫而弱的国家反而可以享国久长呢?然而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们,却极少有人对这种逻辑感到奇怪。而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范纯仁、苏辙等先后出而持反对富国强兵意见者,却真正是实繁有徒。

就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之下,王安石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其富国强兵的主张。他在嘉祜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在他于熙宁元年所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结尾处则说:“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这自然是在明显地呼唤着富民和强兵的问题了。在《熙宁奏对日录》中,他曾记有对宋神宗所说的“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而在另一次与宋神宗谈话时,他更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大加赞赏。可见,商鞅、吴起那些法家人物,乃是王安石在变法革新时所要效法的榜样。

对于王安石的富民思想,似有必要再在此稍作一些说明。因此,前面已经引用过的某些资料,也有必要在此重复引用一次,当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王安石参与应否复行榷茶法的讨论时,他曾引用扬雄《法言》中所说“为人父而榷其子,纵利,如子何”诸语,并进而提出己见:“以雄之聪明,其讲天下之利害宜可信。然则今虽国用甚不足,亦不可以复易己行之[通商]法矣。”扬雄的这一意见,王安石不只用来反对榷茶,在嘉祜四年以前,在他的《与马运判书》中,已曾运用并发挥过这一意见:

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今阖门而与其子市,而门之外莫入焉,虽尽得子之财,犹不富也,盖近世之言利虽善矣,皆有国者资天下之术耳,直相市于门之直而已,此其所以困欤!

这里所说的“天下”,实际上乃是指天下百姓,这从他《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为天下理财,不征利”句可以得到证明。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和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提出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大原则是完全相吻合的,即:治国者必须先以天下的人力向自然界开发资源,以使百姓富足(即所谓藏富于民),然后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此陈瓘《国用须知》中赞朵神泉语)。如果不采取向大自然要财富(改用现代语,即开发经济资源)这条最根本的途径,而专向纳税户加重赋敛来支持国家的财用,那便是“阖门而榷其子”的办法,是“虽尽得子之财犹不富的”。只有依循这样的思路来理解王安石的说的“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和他所期望实现的“富民”与“富国”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今用]:合乎了民众,合乎了社会发展所需所求,这样就一定能够发展壮大的,国家个人都是如此。’个人需适应于国情社会,需做国想、民想的事才能有所发展。国家呢?只有顺应了世界的潮流,走向国际,这才有可能日渐强盛终成大国,才能使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成为必然。

中国的“改革开放”顺应潮流合乎中国的实际,中国在短短二十年内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

4.敢做敢为,义无反顾

曾经有人说:思想有时会成为人向成功迈进的包袱,有时一个人想的太多,顾虑的也就太多,那时他就根本失去了去拼去搏的勇气,没有了勇气,还谈何作为呢?王安石就不这样,他认定的事就去做,而不考虑别人的看法。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大概是王安石一生所写的最长的一篇文章,可以想见他撰写时所耗用的时间和精力。这个《言事书》呈送上去后,如石沉大海,没有引起宋仁宗的任何反响。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死,其子赵项(宋神宗)继承皇位。宋神宗在当太子时,就很关心天下大事,继位时虽然只有20岁,但他很想能有一番作为,以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于元老大臣对变法图治持消极态度,宋神宗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初把力主改革的王安石从知汇宁府(今南京)召进京城为翰林学士,让他随时陈述政见。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授予政府大权,让他全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因为得到宋神宗的信任,感到自己施展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不顾元老重臣们的反对,招集吕惠卿、曾布等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设计了一个个改革方案。经宋神宗认可后,王安石又不屈于不挠地极力加以推行。

变法措施主要包括九个方面:

(一)均输法: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既保证朝廷所需物货的供给,又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人民的负担。

(二)青苗法:意在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剥削,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三)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农田水利,对开垦荒田进行奖励。

(四)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使原来轮充职役的产户返乡务农,并使政府增加一笔役钱收入。

(五)市场法:以政府设立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市),以平价收购滞销的货物,赊贷给商贩,推动商业发展。

(六)方田均税法:“方田”就是由各到负责丈量土地,登记造册。“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定税数,以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

(七)保甲法:以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同保人户互相监督,违法连坐;每家两丁抽一,选为保丁,农闲时集中练习武艺。

(八)保马法:在陕西、河东、河北等路,官府提供马匹由保甲和义勇负责喂养,养马户可免除赋税。意在减少官府牧监的养马费用。

(九)将兵法:把各地禁军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将、副将各一人,专门负责军队的训练。

这场变法主要发生在熙宁年间,所以史称“熙宁变法”。

但是,这样一场对加强宋朝的统治有利,又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变法,却在统治集团内部激起轩然大波。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陈容异常强大。不仅有文彦博、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元老大臣,还有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的皇后)、皇太后高氏(宋神宗之母)以及宋神宗之弟赵颢等宫庭显贵。保守派顽固坚持“祖宗法制”不能变的立场,对任何变法措施都加以反对。

主持制定和推行新法的王安石,更遭到保守派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击和诬蔑。变法伊始,吕诲就上疏宋神宗,毁谤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阴贼害物”,“盗弄威权”,甚至攻击王安石是“倾危老臣,欲速相位”。范纯仁则指责王安石是“以五霸富国强兵之术”诱惑神宗,背离孔、孟教义,使宋神宗“圣德”受玷污。司马光则攻击变法是要尽变祖宗旧法,大呼“祖宗之法不可变”。有个叫杨绘的官员更挖空心思,从王安石诗文中搜罗了只言片语,添油加醋胡乱发挥,危言耸听地说王安石有“凯觎”宋神宗宝座的异志。要宋神宗对王安石加以防范,“详其文而防其志”。太皇太后曹氏等宫庭显贵则直接对宋神宗施加压力,要他罢免王安石。

由于宋祖宗坚持变法立场,王安石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同守旧派进行坚决斗争,保守派阻止并取消变法的企图未能得逞。

“熙宁变法”前后推行了18年,宋朝国库收入大大增加,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府库空前充实的局面。部分达到了“富国目标”。因此,革命导师列宁曾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今用]:立足于当今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稍一松懈就可能失去良机。不仅要善于思考、善于积累,更需见机行动,“此地不空谈”才是成大事之人的作为。

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在美国一出现,亚信集团的创建者,前总裁田溯宁就认识到Internet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战略意义。正是基于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使中国很快有了自己的因特网,田溯宁也迅速成为一名中国因特网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