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机枪科技知识(上)
16066100000013

第13章 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战后捷克在当时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军工体系,其中,ZB26轻机枪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之作。

研制过程

1920年时,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在布拉格军械厂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第一支样枪称为布拉格一式,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供弹,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测试成绩与有名的勃朗宁、麦迪森和维克斯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在样枪得基础上继续研发。

1923年,捷克国防部征集徵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捷克陆军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也参加了此项测试,结果仅次于麦迪森轻机枪。

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出了布拉格I-23型,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两脚架、可迅速更换的枪管等功能。不但射击精确,而且曾经在测试中连续射击数千发后,其精度没有大的变化,加上又是捷克本国设计,很快被捷克国防部选中,成为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

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已无力生产。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员均已先后离职。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布尔诺的国营兵工厂签署了生产合约合作生产。

哈力克随后加入了设在布尔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的绘制。产生出来的产品就是布拉格26型轻机枪,样枪于1926年4月经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

结构特点

ZB-26轻机枪的工作原理为活塞长行程导气式,采用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靠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顶部的闭锁卡槽实现闭锁。可选择单发或连发射击。扣扳机时,枪机向前运动,枪匣下方防尘片同时向前弹开,以供空弹壳向下抛出。在子弹推入弹膛之后,活塞杆和枪机座因惯性向前运动,因而打击枪机内的撞针,击发枪弹,此时枪机后端已由枪机座向上顶住枪匣,确实闭锁。

当子弹通过枪管的导气孔,导入气体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杆及枪机后退,此时枪机后端随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锁,枪机继续后退,并拉出空弹壳,至弹膛末端时,退壳榫由枪机上的凹槽撞击弹底上缘,弹壳向下弹出。最后枪机会回到开膛待机状态,根据单连发选择钮,或是开膛待击,或是立即重覆上述的动作。

ZB-26轻机枪7.92毫米口径,发射7.9257毫米枪弹。该枪采用弹匣供弹,容弹量为20发。弹匣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由于弹匣在枪身上方中心线,因此瞄准具偏出枪身左侧安装。

该枪瞄准装置采用由普通准星和蜗轮式缺口照门组成的机械瞄准具。拉机柄位于枪身右侧,在向后拉之后,进入待击状态,向前推回原位,射击时,拉机柄并不随枪机活动。该枪枪管外部有散热片,枪管口装有喇叭状消焰器,膛口装置上四周钻有小孔。

枪托后部有托肩板和托底套,内有缓冲簧以减少后坐力。两脚架可根据要求伸缩。枪管上靠近枪中部有提把方便偕行与快速更换枪管,对于轻机枪来说,更换枪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ZB-26作为班组轻型自动武器,使用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设计,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弹性。步骤极为简单,只要将枪管上的固定环向上转,脱离闭锁的凹槽,即可向前脱出。之后反操作把新枪管换入,固定即可。

为了有效保持火力延续性,一般配备一个射手和一个副射手,大量弹药和备用枪管都有射击副手携带。熟练的射手在副射手的帮助下,更换枪管整个步骤只需要不到十秒钟的时间,一般每射击200发,需要更换一次枪管,如果射击频率慢,可以达到250发。

ZB-26轻机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在激烈的战争中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不易损坏,使用维护方便,射击精确以外,只要更换枪管就可以持续的射击。二人机枪组,大大提高了机枪实战性能。经过简单的射击训练就可以使用该枪作战。

当时的轻机枪,多半使用弹匣供弹,装弹量有限,不像德国的MG34/MG42及美国的M1919系列,使用弹链供弹。因此其提供持续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换弹匣的空挡会造成火力中断。

客观来说,当时轻机枪的设计思路也并不要求长期持续射击,至于持续不断的射击,或者对集团敌军进行火力压制都是重机枪的任务。弹匣装弹量小在当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ZB-26轻机枪容量20发子弹弹夹对于轻机枪来说仍显得装弹量过小。20发的装弹量就意味着,更多时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在战斗中,作为火力支柱的机枪火力即使必须中断,间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于更换弹夹过于频繁,造成火力的中断次数过多。有经验的老兵往往会乘机冲锋打掉机枪。

针对这点,有经验的机枪射手经常在还有三四发子弹时,突然更换弹夹,让敌军无法估计更换弹夹的时间。英军根据ZB-26轻机枪改进的布伦轻机枪就采用了三十发弹夹供弹,火力的持续性增强了。当然,代价是整枪重量大了。

ZB-26轻机枪采用枪身上方装弹匣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其瞄准装置是偏出枪体的瞄准方式,虽然并不影响射击的精确性,但是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对于机枪手来说,良好的视线是非常重要的。

装备使用

ZB-26除了装备捷克军队以外,同时开始外销,直到1938年德国占领捷克。国营兵工厂出口了大约12万挺各型ZB轻机枪。中国、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都采购了相当数量的ZB轻机枪。

ZB-26轻机枪出现了许多改型,ZB-27、ZB-30、ZB-30j、ZB-33等型相继出现,英国布伦式轻机枪即是由ZB-33改进而来。

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1927年-1939年间,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10万挺,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兵工厂大约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单单重庆的21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1万多挺。

1932年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其改型ZB-33于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改进为7.7毫米布伦式轻机枪,在1935年由捷克布尔诺兵工厂授权生产。

生产国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布伦式轻机枪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了中国军队,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军事体系是袭自德国,英制7.7毫米口径的布伦轻机枪给后勤带来了一定压力,所以从1944年起,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大约40,000挺7.92毫米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

这种7.92毫米口径的布伦除了提供给中国之外还大量向德占区的地下抵抗组织提供,只不过显然英国的特工系统并不如007电影中形容的那样完美,不少地下抵抗组织被德国人查出,相当数量的7.92毫米布伦德国人缴获使用。

1938年德国占领捷克之后,捷克布尔诺兵工厂生产MG-34通用机枪、Kar98k毛瑟步枪等军械以外,继续为德国生产ZB轻机枪。德国将ZB-26/30也纳入其制式武器之中,称之为MG26/30.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党卫军曾大量使用ZB轻机枪。在纳粹占领下一共只生产了31,204挺,到战争末期就停产了。

后来,捷克斯洛伐克曾将ZB-26轻机枪改为发射7.92毫米短弹的Vz52和发射7.62毫米M43枪弹的Vz52/57轻机枪。

ZB-26轻机枪在中国

中国自从20年代开始购买和仿制ZB-26轻机枪以后,ZB-26轻机枪很快成为从中央军到各派军阀军队中步兵班排的绝对的火力支柱。

1927年,大沽兵工厂首先制出捷克式七九轻机枪。后来几乎所有兵工厂都有制造。但直到兵工总署获得ZB26的全套图纸之前,国内ZB26的生产都是靠逆向绘制出图纸生产出来的,而且是每个兵工厂各起炉灶。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不同厂生产的ZB26之间零件不能通用。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

国民政府选择ZB26作为统一制式轻机枪,派人赴捷克商谈图纸的引进,但最后只得到了一套ZB26校枪用的模版。国民政府从捷克订购5000挺ZB26,捷克军队换装下来的ZB26经翻修后出口给中国。

1934年兵工署技术司年度工作报告:轻机关枪决采用捷克式。查英国最近向捷克厂购得该枪仿造专利权在英制造,其价值可知。此项轻机枪,国内各处皆曾仿造,以大沽所造者为佳,但以无图样样板,故零件尺寸,不甚准确,不能互换,所用之钢料亦不适宜。

前年财政部向捷克厂订购轻机枪5000枝,本司曾请孔部长向该厂商索工作图及样板等件,惟因订购数量仅5000挺,该厂只允赠送验收样板一副,屡经交涉,未有结果。嗣由本司派技术员二人,工匠一人,前住该厂监造,即密令其注意制造,现所派监造员,业已返国,于两个月前开始自行绘制全套工作图,除一部分尺寸,系参照已取得验收样板,规定公差外,余概系自行规定,该项图样,业于最近完成,拟交巩厂筹备制造,预计一年后,可有出品。

山西军阀阎锡山所创建的西北实业公司属下西北铸造厂,1935年起开始制造捷克式轻机枪。抗日战争期间太原沦陷后,西北制造厂一部分辗转迁到四川广元,成立广元分厂;1941年起,专造捷克式轻机枪。

1935年,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至抗战时改名为41工厂。

巩县兵工厂于1937年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产量不详。

1938年,浙江省省主席黄绍竑在浙江省所办的浙江铁工厂,也生产捷克式轻机枪,称为七七式轻机枪。

重庆的21兵工厂于1939年始有捷克式轻机枪出产。对捷克式轻机枪历经改进,至1942年巳达标准化,各种零件亦可互换。至1945年抗战胜利,该厂实造捷克式轻机枪9,813挺。21厂生产的捷克式,枪匣不像其他厂由整块钢材铣削成形,而是先采用锻造的方式制成粗坯,再进行加工,据称可节省钢料。

1941年在云南昆阳成立了51工厂,准备专事制造轻机枪,原计划生产丹麦的麦迪生轻机枪,因刀具及图纸于1940年6月在滇缅公路为日军炸毁,改造捷克式轻机枪。1942年合并22厂为53厂,是当时制造捷克式轻机枪的主要工厂。由1942年1月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该厂实造捷克式轻机枪14,920挺。至1945年时,53厂的产量虽大,但因材料不良,经验不足,其品质最差。

53兵工厂史中有一段记载:二八淞沪战役以后,中央政府集中全力加紧充实国防建设。1936年夏,军事当局鉴于机关枪为现代战争之利器,曾与捷克兵工厂协商,设厂自制捷克式轻机枪。

当时捷厂曾计划派遣代表来华,会订具体计划。翌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捷厂变计,事遂中止。与1934年兵工署报告相对照,可见当时虽已有图纸、样板等,仍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例如材料、淬火、公差等,因此需要寻找原厂协助。因为这些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后来的战时的产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据说中国当时生产过捷克式轻机枪的兵工厂、修理所,前后至少有三十所以上。

一般来说,国军的甲种师,一个师一般装备ZB-26轻机枪274挺,平均每团60多挺。而精锐部队,比如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整编训练的88师,编制是一连三排九班,一个班一挺轻机枪。

一个师装备近700挺ZB-26轻机枪,不过这样的部队在国军中屈指可数。地方杂牌军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才有一挺ZB-26轻机枪。而共产党的八路军一般配置还要更差一些。如此大量得装备并不是偶然的。

中国除了自身军工实力极差以外,由于军阀混战,还受到西方世界长期的军事制裁和禁运。由于武器禁运,步枪手枪这些可以通过走私,重机枪火炮之类国外小的兵工厂无法生产,而大的兵工厂考虑到国际公约,是不会参与走私的。

如果自己制造,当时的中国可以勉强产生一些步枪和手枪,而对于重机枪等武器的生产,中国的军工企业是无能为力的。现代作战不同于一战以前,单靠步枪形成的火力是根本无法满足实战的需要的。至于重机枪的机构复杂,当时中国落后的工业是无力大量仿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普遍观点是,只有多人操纵的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才是基层步兵火力的支柱。这些机枪使用弹链或者弹箱供弹,多使用水冷或者气冷,一般可以持续射击数个小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机枪有过一天击毙数万人的记录。在非洲,几十个殖民地警察,使用二挺重机枪击毙了三千祖鲁土著武士。而对于中国来说,重机枪是极少的。当时国军主力师每师平均轻重机枪只有六十挺,其中重机枪一般只有不到五挺。如果是杂牌师或者新编师,甚至连一挺重机枪也没有。

ZB-26轻机枪一诞生,就被中国人发现。ZB-26轻机枪的可靠性极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也可以使用。而它的价格较低,仿制相对比较容易,7.92毫米弹药又可以通用,捷克式机枪使用7.92毫米弹药有着非常不错的杀伤力。加上只要及时更换枪管,可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有效的弥补了中国军队对火力的极端需求。

在实战中,防守时,ZB-26轻机枪是中国步兵班排的绝对火力支柱。当时中国军队有句老话,叫做老兵怕机枪。这句话其实就是针对ZB-26轻机枪而言,对于ZB-26轻机枪精准的二三长短点射,只要被瞄准射击,无法躲闪。

进攻时,ZB-26轻机枪可以随着步兵迅速前进,不断提供及时火力支援。实战中,机枪还可以由射手平端着一边冲锋一边射击。加上ZB-26轻机枪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弹药方面也不成问题。对于中国军队来说,ZB-26轻机枪是进攻和防守难得的利器,简直是完美的武器。

在抗日战争战场,在重武器方面国军和日本军有着天壤之别。国军虽然也装备少量重机枪,但是日军配有很多步兵炮和掷弹筒等轻型火炮,一般国军的少量重机枪在战斗中很快就会被日军摧毁。而国军轻便可以迅速转移阵地的捷克式就成为中国士兵手中的法宝。

在实战中,捷克式在和日军装备的歪把子机枪对射中占尽上风。如果不能确定将国军的轻机枪摧毁,日军一般会在冲锋时承受重大的伤亡。即使是装备差劲的八路军或者国军敌后游击队的捷克式机枪,也让日军十分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