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空空导弹科技知识(上)
16066700000013

第13章 美国麻雀空空导弹

麻雀空空导弹系列的研制工作于1946年始,至今发展了十个型号。由于不断改进使导弹的性能不断提高,各型导弹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其射程从开始的8千米增加到46千米。最新的型号为AIM-7M,其射程为46千米,速度3.5马赫,可全向攻击。弹长3.60米,弹径203.2毫米。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该弹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图中白色的导弹为挂在F-15战斗机上的“麻雀”空空导弹。

发展

麻雀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装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中距空空导弹系列。与当时分别由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自筹资金研制的“猎鹰”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不同,该弹是唯一由军方主动投资发展的空空导弹。

研制背景

美国军方决定发展这种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是出于其冷战战略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冷战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剧变,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军事态势,苏联在1953年试验成功氢弹,英、法步其后尘,先后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更加剧了核军备竞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地运载核炸弹的工具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唯一有效地抗击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工具是截击机,而具有全天候、远距拦截能力的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则是截击机的有效武器。

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局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空空导弹发展计划,要求其M数达到3、射程达到31.5千米、65千米;但为加快研制进度,要求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制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即将该航空局已经取消的“云雀”地空导弹用的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用到现有的12.7毫米口径航空火箭弹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达到2千米、最小射程不超过305毫米,能够拦截M数1的空中目标。这种导弹的关键是波束制导控制系统,故美国海军航空局选择从事该系统研制的斯佩里公司为主承包商,于1946年5月开始研制该导弹。

限于当时电子器件水平低,大量采用电子管,12.7毫米口径航空火箭弹的弹体容积不够,斯佩里公司于1947年3月提出增大弹径,否则减小射程。美国海军航空局于同年5月选择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研制203毫米弹径的新弹体,而斯佩里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仍负责系统工作,并继续研制雷达波束导引头,同年7月该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麻雀”项目。

第一代“麻雀I”

鉴于斯伯利公司在航空电自及精密机械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美海军航空局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设立特种武器部开始研制工作,代号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点式导引法单波束系统,5月签订合同,7月正式命名为“麻雀I”。1948年8月进行第一次无动力飞行,1951年开始投产,AIM-7A于1955年进入美海军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产200枚。1962年统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负责制导和控制部分,弹体结构由道格拉斯公司负责。用于第一批麻雀I导弹的研发费用约3000万美元,设计历时六年。

AIM-7A“麻雀”导弹采用旋翼式气动布局,弹身细长,头部呈尖锥形,弹体为圆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弹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内,四片全动式三角型旋翼装在弹体中部,与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两对旋翼中有一对可差动偏转用以控制导弹在飞行中的横向滚动。导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弹头、制导和控制舱和发动机。弹头部分安装保险、解除保险装置、引信、战斗部;制导和控制舱装有自动驾驶仪、加速度计、天线、计算机和伺服系统。电源装在旋转弹翼伺服机构后面。弹体采用铝合金和镁合金制造。

第二代“麻雀II”

由于AIM-7A导引精度机动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当时轰炸机的升限已突破18km,故美海军航空局在AIM-7A生产高潮时就提出两种新自寻的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主动雷达导引,当时代号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负责研发,但是在1953年放弃了改方案,该弹共生产100枚。

导弹的布局结构与AIM-7A相似,旋转弹翼呈梯形。制导采用自动寻的系统,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受机、天线、计算机和控制器构成,可以对目标进行自动跟踪。该弹优点是发射后便可以机动飞行,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第三代“麻雀III”

由于50年代轰炸机速度大大提高,并装备有大量电子干扰设备,自卫能力增强,同时还要面临新出现的战斗机,美军迫切需要远距攻击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经过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竞争,最终与海军签订合同成为主承包商。当时代号AAM-N-6,1958年8月装备部队,该弹共生产2000枚,1959年停产,1962年被命名为AIM-7C。

导弹的外形与AIM-7A相似,头部呈尖卵形,旋转弹翼呈直角梯形。制导采用比例引导法。该弹低空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电子部件多选用电子管显得比较笨重。其改型为“麻雀IIIA”。

第三代“麻雀IIIA”

“麻雀IIIA”AIM-7D为AIM-7C的改进型,可以超音速发射的半主动连续波制导空空导弹,早期代号为AAM-N-6A,1961年装备部队,1964年停产退役只做训练弹使用。改弹1962年被命名AIM-7D,共生产7500枚。

导弹的外形与AIM-7C相似,头部呈双曲线外形,尾段呈接锥形。弹翼的平面形状为后掠梯形,安定面为后掠三角形,翼型均为菱形。全弹分为五部分:引导头舱、控制舱、舵机舱、战斗部、引信和保险装置、发动机舱,各舱独立。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约30千克,呈圆柱形。

AIM-7D的优点是可以拦射,并具备抗干扰能力,根据做战环境可自动或半自动切换工作方式。缺点是体积大、笨重、所需设备复杂。

第三代“麻雀IIIB”

“麻雀IIIB”AIM-7E为AIM-7D的改进型,加大了射程具备迎头攻击能力,早期代号为AAM-N-6B,改弹由雷锡恩公司根据美海军要求重新设计,1961年1月投产,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装备部队,在越战中代替了麻雀IIIA,该弹197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

导弹的布局和结构与麻雀I相似。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连续杆式,内置216根钢条,重约29.5kg,呈圆柱形。

AIM-7E的优点射程大,可进行远距攻击。缺点是低空性能差,最小发射距离太大,不适应格斗做战,故障率间隔时间短等,其改进型为AIM-7E2,1965年将该弹改为RIM-7H舰载“海麻雀”。

“麻雀IIIB”AIM-7E2是美海军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过渡型格斗导弹,最小发射距离较E型缩短一半,改进了战斗部和发动机,于1969年用于越战战场。

导弹基本与AIM-7E相似,只是动力装置和战斗部有所区别。战斗部重约32kg,呈圆柱形。

AIM-7E2的优点射程、速度和机动性好,但是低空性能不理想,为提高低空性能、攻击下视目标,提高全向攻击和格斗能力,雷锡恩公司进一步研制了改进型的AIM-7F。

“麻雀IIIB”AIM-7F是脉冲多普勒 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67年开始研制,1977年开始投产,1981年停产。订货总数超过20000枚,单价14.1万美元/枚。

导弹的气动布局与前各型号相同,可选用两种制导方式。AIM-7F的优点是低空性能好,中距和近战格斗能力强,备抗干扰能力好。其改进型为AIM-7M,此外改型为舰载点防御RIM-7F。

“麻雀IIIB”AIM-7M采用倒置接受机、单脉冲导引头的多普勒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75年开始研制,1981年12月年开始投产服役,派生型为舰载点防御RIM-7M。改道弹是麻雀系列中改进最完善的一个型号,也是最后的一个型号,麻雀被其后继弹AIM-120取代。

外国版本

1980年代中期,中国从意大利进口了少量的蝮蛇Mk 1导弹,随后与阿勒尼亚公司签署授权生产协定。1989年,中国以意大利提供的零组件自行生产第一批蝮蛇Mk 1导弹。然而,由于1989年6月发生的“六四天安门”事件,欧盟决议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以为制裁,使得中国无法取得蝮蛇导弹零组件。

1990年代早期,上海第二机械电子设计局被赋予生产性能更佳的中程空对空导弹之任务。结合HQ-61导弹弹体与蝮蛇导弹的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寻标器,第二局成功的研发了被定名为PL-11的中程空对空导弹。一些西方观察家将PL-11与以HQ-61导弹技术所研制的PL-10导弹混淆。

已知的PL-11版本包括:

PL-11以HQ-61C 与蝮蛇导弹技术为基础的中程空对空导弹。1992年由J-8B 战斗机首先进行试验,直到1990年代中期通过测试与评估后才进入现役。出口型称为FD-60.

PL-11A-PL-11的改进型,拥有更长的射程,更具威力的弹头与性能更佳的寻标器。新寻标器只需在导弹飞行过程的末期由机载雷达进行导引即可。

PL-11B即PL-11主动雷达版本,配有AMR-1主动雷达归向寻标器,由607所研制,但并未进入中国解放军空军服役。

LY-60被称为“中国版本的海麻雀导弹”,做为海军舰艇的防空武器。曾出售给巴基斯坦,但并未进入中国解放军海军服役。据传正在发展垂直发射版本。

英国航太公司在1970年代取得AIM-7E2导弹科技的权利许可,用以生产天闪导弹。天闪导弹采用马可尼公司制造、经过电子元件升级改良的XJ-521单脉冲半主动寻标器。动力装置原采用航太推进公司的Mk52Mod 2火箭引擎,后来改用洛克达因公司的Mk38Mod 4火箭引擎。天闪导弹于1976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并配备于幽灵F3式战斗机上,接着被龙卷风F3ADV 式防空拦截机采用为制式武器。天闪导弹也曾出口至瑞典,配备于Saab 37维京式战斗机上。

英国航太公司与汤姆笙-CSF公司曾计划为天闪导弹改装一具主动雷达寻标器,改装后的天闪导弹称为“主动天闪”,然而因英国皇家空家计划采用其他导弹,因此并未投资该计划,使“主动天闪”导弹发展计划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