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儿童成长枕边书
16071100000015

第15章 姥姥谣

“傻姥姥,疼外孙,疼来疼去疼外人”……

这段民谣,一般出自成人之口。姥姥疼外孙,天经地义,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按中国传统的思想,外孙却是外姓人,不像自己的孙子,是自家传人,疼爱外孙又能得到什么实惠呢?因而人们才有此感慨。

孩子们自然不理会这么复杂的道理。孩子们都说姥姥好,乐于到姥姥家去作客,更乐于姥姥来串门。因为在大集体年代的农家,孩子一般也多,孩子们差不多吃不到什么零食,只有去了姥姥家,才会吃到姥姥做的最好的食物;而姥姥走闺女,也是打着看外孙的旗号,决不会两手空空。所以孩子总是从心底里唱出自己的童谣:

红鸡公,放田埂儿,姥姥杀鸡我吃腿儿……

那时,大人们整天忙乎上工,上学的孩子又去了学校,剩下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在村中自由玩耍。时间久了,孩子们创作了自己的游戏方式。一群孩子自大而小排成纵队,后一个牵住前一个的衣裳,组成一条“羊”,一个孩子专捉羊尾巴,“羊头”伸出双手阻挡,整个羊身随着羊身左冲右突,扭出一片欢声笑语。这叫“捉羊”,和“丢包包”一样适于人多。人少可以玩“跳绳”、“踢瓦”、“捉偷鸡贼”……

就在孩子们全心身投入这些欢乐中时,每天都免不了有一位老太太突然降临村前,喊着一个孩子的名字,这个孩子高兴地呼一声“姥姥”,脱离人群,举起双手奔过去。老太太喊声“心肝”,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给孩子扯衣服、擤鼻涕,然后打开随身带来的包袱,露出几截甘蔗、几只水果,或几粒糖块。孩子一手牵着姥姥,一手举着吃食,洋洋自得地从人前走过,仿佛自己是今天最幸福的人。别的孩子都眼馋地望着,把手指塞进嘴里,口水顺着手指淌下来。

待那一老一少人影不见了,大家这才咽下口水,纷纷说道,“过几天我姥姥也来”,“上回我姥姥还带来甜栗子呢”,“我姥姥说了,下回给我带甜玉米花儿”……

只有一个孩子不敢夸下海口,因为他的姥姥从没有来过。因此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零食。眼馋极了,他就拾别人吐下的甘蔗渣儿嚼,或拣别人掉下来的爆米花儿吃。别的孩子骂他好吃,用手刮脸:“好吃娃,长龅牙;好吃鬼,长歪嘴……”

他叫良子,那年六岁。良子受了奚落,就蔫蔫地去找妈妈,妈妈刚好也放工了,便摸着良子脑袋道:“良子怎么啦?良子并不发烧呀,哪儿不舒服?”良子道:“妈,小三小五他们都有姥姥,我的姥姥呢?”妈妈一听哭了,道:“可怜的娃!妈比你更可怜,妈三岁上死了爹,四岁上死了妈。”

良子道:“等我将来有了姥姥,也吃好东西。”

妈妈一听,禁不住放声痛哭起来……

一天中午,良子的哥哥出门办事,诳良子道:“走了走了,走姥姥家了。”

良子一听,精神一振,拼命要跟哥哥去,怎么劝也劝不住。哥哥这才着急了,道:“好弟弟,等我办完事回来,给你捎糖块吃。”谁知良子一听吃糖块,更确信是去姥姥家,在他的意识中,除了姥姥,还有谁给他带来糖块呢?于是便抓住哥哥的衣服不放。哥哥无奈,只得强行把良子锁进屋里。这下子可把良子急疯了,又骂又哭又喊,把门摇得震天响,直到嗓子哭哑了,门才哐当一声摇掉了一扇,眼前一片大亮。良子先一愣,哭声骤停,随即迈腿就往大路上追……

记得哥哥是顺着村旁的小河往前走的,良子就沿着小河旁的小路跑。跑着跑着,眼前出现了许多叉道,他辨认了一会儿,接着跑,平原小路不跑,专择被小山小岭扛起来的路,等跑到山岭,朝下一看,没有哥哥,再接着跑。一直跑到天黑,眼前出现了他从来没见过的大山,他再也跑不动了,便倒在了丛林中……

傍晚,哥哥回来了,妈妈也收工了,一问良子,才知不见了。一家人顿时慌了神儿。良子妈哭着找队长,队长便派所有劳力连夜寻找,每人记工10分,谁找到了再加10分。可直到天大亮了,找良子的人陆续回来了,也没找到。人们都说喊破了天也不见孩子,连四村八邻的人都惊动了,也没谁提供过有用的线索。便猜测山里的野狼多,经常丢猪丢鸡,也丢孩子,大概喂了野物了。

从此幼年的良子便彻底失踪了……

“精读细品”

1.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从小失去姥姥的良子,为什么要拼命地去寻找姥姥?为什么在孩子的心目中,姥姥代表着美食和口福呢?

2.你对自己的姥姥有什么印象?你的姥姥也会像文中所说的那样疼爱你吗?

3.在你的心目中,你的姥姥跟你的奶奶一样重要吗?你是否像敬爱奶奶一样敬爱过你的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