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如何科学栽培白菜
16078300000058

第58章 贮藏大白菜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贮藏大白菜的方法有窖藏法、堆藏法、埋藏法及先进的新法贮藏,简介如下:

白菜可分为大白菜和小白菜两个类别。大白菜,别名结球白菜、黄芽菜等,为二年生草本植物。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称之为“菘”。原始的大白菜是散叶类型,经过自然变异及菜农长期的选择和培育,形成了今天的结球状态。大白菜的食用部位为叶球。

(1)窖藏法。该法是北方贮藏白菜最普遍的方法。窖藏是建半地下地窖,上面覆窖顶,白菜贮藏在窖里。

建造窖池要选择地势高而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坚实的地方。北京地区建窖的标准为坑深1.3米,底宽3.3米,坑口在地面处宽3.5米,坑长以贮藏量而定。窖顶铺保温覆盖物。菜窖有天窗、气孔和窖门。天窗和窖门都须准备厚的覆盖物。

入窖前的准备。白菜在入窖前首先须降低菜体的温度,减少外层叶子的水分含量,有助于降低窖内温度和湿度,以防止病菌的滋生。白菜收获后首先将叶球码放在地上,叶球的顶部向北。晾晒3~5天。晾晒的标准为叶球的外部叶子干萎柔软失去脆性。同时要翻晒1~2次。晾晒、整理(清除黄烂叶)后应将叶球向外,根部向内。在露地码成1.3~2米的垛待存。当天气稳定变冷、室外开始结冰时入窖。

入窖的管理。白菜的摆法有排砌法和堆砌法。一般采用排砌法,由窖的一端向另一端砌成墙,每排的间距为16~17厘米。堆砌法使窖内的空气容易流通,底层的菜散热快。

入窖初期白菜的温度较高,需要昼夜开放门窗,排除湿热空气。开始时每隔3~4天倒菜一次。

贮藏的中期,窖内的温度和湿度稳定了,而外界的温度很低,必须严防冻菜。窖的门窗要及时覆盖,每天当外界温度升高时要开窗透气。此时可每隔7~10天倒一次菜,并注意剔除黄烂叶。

贮藏的后期,到3月中旬外界的土温和气温逐渐上升,这时每天夜间适当打开天窗换气。倒菜的次数又要缩短成3~4天一次。

(2)堆藏法。在山东、河南等冬季不太寒冷的地区,可用此法贮藏。

堆砌的方式有圆锥形和长形两种。

圆锥形堆是将大白菜根部向内、菜头向外,在地下环行排列12~14棵,以后每层逐渐递减向上向内堆放,堆高7~10层。顶部留一洞口,便于通风散热。长形堆根向内、菜头向外堆成两排,排间距离为1米左右,逐层向上堆时要缩短距离,最后两列合在一起成尖顶。菜堆高约1.5米,外覆苇帘,堆内温度通过苇帘的揭与盖来调节。堆藏初期要经常倒菜,以散热。

(3)埋藏法。该方法省工、省料,可降低成本。最好在较透气的沙土地进行,埋藏的时间宁晚勿早,一般采用南北向挖沟。一般沟宽1米,沟深和白菜相当。埋藏时,根向下、头朝上。埋藏的温度主要靠覆土厚度而控制,刚开始可以不盖土,随着天气变冷而增加覆土厚度,最适宜的覆土厚度为刨开覆土时,紧挨白菜的顶叶稍有点结冰,较适宜的植株为“八成心”的白菜最好。

(4)新法贮藏。为较先进的贮藏方法,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采后,生理实验室研究设计的。提出了通过强制通风及时排除白菜在贮藏过程中产生的乙烯,将其控制在作用浓度以下,同时严格控制贮藏期间的温度条件,减少乙烯的产生。大白菜强制通风贮藏新技术设计出具有强制通风系统的新窖型,提出了全新的管理技术规程。

在原有菜窖的基础上增加了强制通风系统。通风系统由风机、风道、风道出风口、匀风空间、码菜空间和出风口组成。

采用井字形交叉码垛,使风均匀地通过每棵菜间,以此调节温度、乙烯浓度和湿度,创造适宜的贮藏条件。

强制通风代替了传统的倒菜。根据外界温度和气温的变化开动风机,使菜温控制在-0.5℃~0.5℃的范围内。为了排除大白菜自身产生的乙烯,还要选择-1℃~-2℃的温度,每天通风1~2次,贮藏期间不用倒菜,只根据外界温度和窖内菜温管理风机的开关,减少了管理费用。贮藏损耗降低,质量提高,保持鲜嫩。

此法适用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