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如何科学栽培滑菇
16079400000040

第40章 箱栽滑菇如何进行出菇管理?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菌丝经过5~6个月的生长发育已经成熟,进入出菇阶段。在出菇阶段,要把培养箱全部搬到架上管理。

1搭架。按菇房的前后方向每隔60厘米搭一双排架,菇房两头离墙20厘米搭单排架。架子要结实平稳,架高不超过6层,每层间距35厘米架子搭好后,就可以把培养箱搬到架上。

2地面处理。水泥地面容易干燥,最好铺上一层砖或一层大粒沙子,以便保持湿度。泥土地面要垫上细沙,人行道要垫上细沙或小石子,以保持地面清洁和提高保湿性,从而减少杂菌污染。

3菇房消毒。菇房可用硫磺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方法同接种室的消毒。也可用5%的石炭酸和来苏儿消毒。将固体石炭酸和液体来苏儿混合制成5%的溶液,用喷雾器对菇房内的架子、地面及四周墙壁进行喷雾消毒,然后关闭门窗密闭24小时。也可用1%的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

4开箱与挠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气温降低时,打开塑料薄膜,用消过毒的铁丝耙子挠培养块表面,横竖挠成方格形,把菌膜挠破,以利通风和水分渗入。经挠菌后的培养块要盖上塑料膜,使挠菌处长出新的菌丝。JP

5上架。将挠菌后的培养块放在出菇架上。为便于管理,出菇架最好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架,架面上不要铺板,而用木条或竹片或铁丝网,以利于培养块上、下面一起出菇,应将架板去掉,换上木条和铁丝网,也可用秫秸扎的帘子,略成坡形,以防止积水。

6浇水。在培养块挠菌处长出新的菌丝时才浇水。刚开箱后,浇水不宜过大,为保持空气中的湿度,可向床架、地面上喷水。出菇后要勤浇水,使菇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5%。浇水后培养块表面不应有积水,以免引起烂菇。洒水量要根据菌床的干燥程度、气温和培养室的情况决定,若床面很少变色或呈黄白色,表明不缺水分,可不洒水,只需揭开薄膜通气。应避开在气温很高的初秋季节洒水,以免诱发青霉菌生长。洒水量以少量多次效果较好。从9月下旬至翌年3月,每箱的洒水量为0BF.BFQ9千克左右。第一次洒水量为总量的1/5,以后每月洒3次水,每次用水量为60克。菌床的含水量约70%较适宜。浇水不用碱性水,要用中性水或酸性水,水温应尽量与室温接近。

7调节温度。出菇阶段的温度应调节到5℃~10℃,低于5℃或高于20℃都不利于滑菇生长。秋季气温正适合出菇,是出菇旺季,应加强管理。一般在11月底采完第3茬,进入12月份时,若室内适当增加温度,还可继续出菇。一般可以采收4~5茬,每箱可产鲜菇1BF.BFQ5~2BF.BFQ5千克。

8光照。出菇阶段可适当用散射光进行光照,而不用直射光。出菇时,光照强度以700~800勒克斯为好。光照不足,则菇柄长而弯曲,菇体色淡,子实体小而开伞早;光照过强时培养块水分容易散失,菌柄过短,菇体色深,产量降低。

9通风。出菇期加强通风换气,促进菇体长得快,使子实体的抗病性增强。但应注意避免对流风。

10采收。当菌盖长到3~5厘米时,可以采收。采收时要采大留小,用手轻轻连根拔起,如果是簇生的,可大小一起采收。采收第一茬菇后,及时清理好培养块表面,清除残根,停止浇水,盖上塑料薄膜以适当提高培养料温度,让菌丝休养生息,当培养块表面出现新的原基时,再打开塑料薄膜,1~2天后浇水促进子实体生长。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