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奥秘世界知识文库)中外帝王
16087400000012

第12章 汉景帝刘启

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文帝第三子。年少时纨绔浪荡,即位之后端正仁慈,玫绩卓然,平定内乱、削藩一统天下,继续文帝时的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役,发展生产,创造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在位16年,病逝,终年48岁,死后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谥号孝景皇帝。

景帝“寡恩忍杀”之谜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朝中大臣十分着急,同时他们又觉得是刘家的家务事,自己不便插嘴,再说各诸侯的势力太大,参与其事必会引来杀身之祸,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也就不多言语了。

可是有个朝臣御史大夫晁错却站出来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朝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因此,景帝问他:“晁公,你看怎么办呢?”晁错胸有成竹地说:“现在只有一法,那就是下决心削夺藩王的封地!”

“那不是会激起他们的叛乱吗?”景帝显得有些忧虑。晁错说:“现在只有吴王势力强大,别的藩王都还羽翼未丰,还可一试,如果等他们都像吴王那样成为一方之霸了,就得像当年的高祖一样,重新夺取天下了!”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印的6个县。

景帝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启没想到反应会如此激烈,他又问计于晁错。晁错说:“既然做了,就应该做到底,否则会让藩王觉得朝廷软弱好欺,再说这也是非做不可的事!”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刘启慌了,怀疑自己的举措是否正确。正好大臣袁盎前来告晁错的状,说他无事生非,弄得天下大乱,削藩之事本可慢慢图之,他却激起了事变。

“那怎么办?”刘启又问袁盎。“藩王他们不是以‘清君侧’为口号吗?那就请诛杀晁错以安天下。”

景帝内心的摇摆不定,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灭族。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谁知杀了晁错,取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诸侯不但没有退兵,反而觉得刘启昏庸无能,吴王宣布自己为“东帝”,气焰十分嚣张。到这个时候,景帝后悔莫及,才明白自己上当了,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从此他不再问计他人,愤然而起决心亲自指挥反叛。

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周亚夫智勇过人,是有名的战将。同时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朝廷的军队打了几次胜仗之后,愈战愈勇,迅速改变了战场形势,不到三月时间,叛军就彻底完蛋了。楚王、赵王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后被越人捕杀;另外四王被俘。“七国之乱”平息,国家又趋于统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这次战役平定各藩王之乱,稳固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同时景帝也因冤杀了晁错,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公元前141年正月,勤政宽仁、励精图治、创造了“文景之治”的刘启病倒了,他自知这一病不能再起,便颁令将自己的积蓄赏赐诸侯、列王直至百姓;将自己所有的宫女遣散回家,并给她们带足安家的银两,他带着自己的遗憾和自豪在未央宫走向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