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16090000000005

第5章 《清明上河图》离奇沉浮记(1)

《清明上河图》的收藏可谓是历尽磨难。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在图上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了,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一是有人故意将此部分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高价,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一)靖康之难,流出宫外

在《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代人张著的题跋,以后便是元朝人的题跋,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流传到南宋而仍然留在北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它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没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的纷争。先是与辽、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余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

在这一次掠夺中,就包括了《清明上河图》。但奇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现卷后贉纸最早的题跋,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的繁华今已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想当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被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民间。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二)装裱匠以假易真,二次出宫多辗转

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清明上河图》,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境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某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秘密卖掉。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倾尽囊中所有,以重金收购。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他得到这一作品,喜不自胜,第二年,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被清晰地记载下来。同年秋,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汉在杨准的家里见到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的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可是,仅仅隔了十四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不得而知。

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等人的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到明弘治年间,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徽所有,吴宽见到此图,和李东阳三十年后再见此图所写的跋,都是在朱的家里。其后就到了徐溥的手里。徐溥,江苏宜兴人,景泰时中进士,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在他临终前,说是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字迹在上面,就命他的孙子中书舍人文灿把这一名作赠送给李东阳。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天顺时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一名书法家,也是鉴赏收藏家,他的长诗和长跋,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评价极高。

(三)陆夫人绣枕藏画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1465—1488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曾经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其在朝廷说话。后来因朱宸濠谋反作乱被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信件而被捕入狱,本当处以死刑,因念及他镇压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有功,改判为谪戍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卫所。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四)云笼雾罩三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以后不久,社会上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严嵩的家产被查抄,图书字画都送入皇宫。隆庆皇帝不大喜欢这些玩意儿,而成国公朱希忠却嗜好书画,想得到这批字画,谋于内廷,当事人奏请皇帝,皇帝指示估成高价,算是抵他的薪水。当价估好以后快要发给朱希忠时,有一个小太监知道《清明上河图》估价最高,就私自打开箱子将画偷窃到手,正要往宫外走时,管事的人来了,小太监一急,就把画藏在水沟的石罅中,恰好当天晚上下大雨,水涨将石罅淹没了。这大雨一连下了两三天,等到雨停云散后,小太监去沟里取画时,画已腐烂得再也收拾不起来了。

故事被明朝人詹景凤记录在他著作的《东图玄览编》一书中,绘声绘色,好像是他耳闻目睹的一样,其实这个故事完全是捏造出来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清明上河图》今天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没有任何泡水的痕迹。按故事中的说法,它应当不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是破烂不堪、污迹斑斑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呢?它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中间又包含一桩大的阴谋盗窃案。

今人考证《清明上河图》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五十四年。在这五十四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冯保的题跋全文是:“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冯保跋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但是,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必会大书特书,因为这是他最大的荣耀,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

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宫,同受顾命。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10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之后,冯保即把司礼监、东厂大权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冯保何以能如此?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去世,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