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掌握教育科研方法
16090700000019

第19章 实验法(2)

实验领导小组下设实验研究机构。这一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由全体实验教师组成实验小组,边实验边研究。可以吸收少数富有实验经验人员成立教育实验研究室,一面组织实验的实施,一面开展理论研究。如果实验项目较多,规模较大,也可成立教育实验领导、管理、研究的综合机构(如实验部),从一般教育教学系统中独立出来,专门负责教育实验工作。目前多数学校采取由教育科研室主管的办法。

成立教育实验研究机构必须遵循现代教育管理的系统工程原理,根据实验目标确定几个基本方面的岗位负责制,其中至少要包括:实验理论研究、实验操作研究、实验资料管理等若干部分的内容:同时要在教育行政领导工作方面给予一定的“权限”,使之便于开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工作。

(3)培训实验人员

开展教育实验一定要建立一支“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这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圆满完成实验课题的关键。一支好的实验队伍可以含辛茹苦,创造条件,摆脱困境,开拓进取,使实验深化。反之,则可能使有价值的课题、好的实验设计方案化为泡影。实践告诉我们一支好的实验队伍其成员至少要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素质:①高度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②善于学习,勤于思考;③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研究素质。对于实验人员必须开展以课题为中心的培训活动。对于刚刚接触实验的新手,培训尤其不可缺少。有关实验的认识问题和技术问题都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然而,此时“认识”问题尤其重要。如果思想上对即将开展的实验不理解,以后掌握实验技术也有困难,是不具备实验人员条件的。所以培训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实验人员对实验课题的理解,诸如课题的来源、理论依据、实验的意义都应有个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进程中急需的一些具体技术(如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均等处理,实验资料的收集,实验情况的观察记录,实验条件的控制等)也应有初步了解。这样的培训活动要在实验开始前较充分的时间里进行,使全体实验人员对实验课题、设计、方案等项达到谙熟的程度,有较充分的思想的、业务的、心理的准备。

(4)制订教育实验学习研究制度

实验方案的实施牵涉到多方面的理论和较复杂的操作技术。因此,学习研究必须贯彻始终。为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应制订学习研究制度。

①学习研讨会。学习研讨内容要以实验课题为中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便学习讨论什么问题。以实验研究统领学习,推动学习。

学习研讨一般可随实验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前的准备性学习研讨。可侧重对实验假设理论根据以及实验设计方面的学习讨论。第二阶段是实验进程中的问题性学习研讨。可侧重对验证假设所需资料方面以及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学习讨论。第三阶段是实验总结或终结评价的学习研讨。可侧重教育实验评价理论和技术以及实验报告方面的学习讨论。学习研讨时间一般不少于每周半天。每次活动要有一个中心议题,力求有所收获。

②咨询会。咨询会着重解决教育实验遇到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召开咨询会。如课题的论证,可根据课题内容邀请有关专家帮助。着重论述课题理论依据是否充分可靠,课题的表述是否恰当、科学。再如实验进程中。也可邀请对教育实验有研究的专家到会,听取实验开展情况,征询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对于资料收集和条件控制方面的意见。又如实验终结、总结评价时,可邀请教育测量和教育统计专家,帮助分析实验资料和指导测量统计的具体技术问题。

咨询会前至少一个月将会议内容通知与会专家,以便做好充分准备。在不具备邀请专家情况下,可采取实验人员互相咨询的办法,即将中心议题分别请专人重点研究,“能者为师”。也可采取轮流咨询办法,使实验人员各扬所长。

③家长会。学生家长对教育实验顺利开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家长不理解某项实验时,常常产生忧虑而对实验形成阻力:当看到实验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时,又会宣传实验的好处,并能帮助学校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因此,开展教育实验建立家长会议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实验前,应着重说明实验设想、实验的必要、实验的好处,使家长理解实验,支持实验。实验期间可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实验开展情况:家长向学校反映学生在家庭生活、学习情况,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实验某阶段,可召开家长会,报告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3.教育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教育实验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对理论假设的验证过程。“验证”,就是用事实来证明由假设推测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收集资料一定要注意收集那些与假设联系起来的资料,只有这种资料才是有用的。这种资料是验证假设的基本依据,是实践到理论的阶梯。

收集实验资料的方法有多种,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调查。凡收集与教育实验课题相关的现实情况方面的资料。都可以采用调查法。调查的具体方法有填写调查表、召开调查会、访问、问卷、交谈等。采用哪种方法调查内容的需要。如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就可采用填写调查表方法。如了解家长对实验的态度就可采用调查会或问卷方法。如了解典型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或存在问题就可采用交谈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留下文字资料。

2.测查。测查是验证理论假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收集实验资料特别是数据资料的重要方法。教育实验测查方法当前主要是客观性测验和评定两种。客观性测验是指实验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自己编制题目的考试,试用于各学科知识技能的测查。测查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这类测查应注意编制试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即测查要为验证假设提供数据依据,提高测查的效度。

其他不宜考试的内容,诸如思想品德表现、体质健康水平、劳动技能水平等的测查一般采取评定等级方法。就是将某项测查内容列出具体测查项目,如“体质健康”内容可列出“态度纪律”、“体质体能”、“形态发育”、“卫生习惯”等项,按优、良、中、差四等,进行自评、小组互评、教评。综合上述评定给出测查内容的总评(仍按优良中差四等)。

3.收集既成资料。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少资料是现成的,只要注意收存整理就是了。如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教案、学生有关作业等。

4.实验日记。有些资料用上述方法难以收集,而实验日记可以补偿。每天记下观察到的实验情况,日积月累在实验进程后面将会留下丰富的资料。这对于总结分析实验成果是极宝贵的。实验日记一般可记载以下内容:一是事实。如某学科研究课活动,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及其收获,某项比赛学生获奖情况等。二是与课题有关的某种因素变化的情况。如关于“个性”实验课题,课堂上或课外发现某个学生兴趣有变化,或思维品质有变化等。三是由上述事实或变化情况所引出的联想,或由事实到理论的探究。四是实验进展情况。

5.个案资料。对于有研究价值的典型学生,可将其所有学业资料、观察资料收存;也可将其某一方面资料收存,建立个别档案。如把一名小学生从入学直到小学毕业5(或6)年书写作业存留入档,从中可发现问题。这类资料对研究学生发展有独特价值。

整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使零乱的、芜杂的资料成为典型的、有序的资料,给验证假设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整理资料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审核、排放、补救。资料的真伪对于验证假设至关重要。整理资料的第一步便是认真审核资料的价值,将那些认证实验假设无用的资料排除,将那些有偏差的假性资料(有偏估计量)摒弃,留存的资料必须是准确的可靠的资料,即论证实验假设的无偏估计量。同时,还应注意资料是否充分完整,如有缺漏,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2)分类归档。经上述工作后,须将留存的有用资料分类,并按不同类别归入档案。

资料的分类标准很多。可按形态分为文字资料,声像资料。可按问题分为学生思想品德表现资料,学业成绩资料,身体健康状况资料等等。可按时间分为实验前的基础资料,实验进程资料,实验结果资料。采用哪种分类方法根据情况而定。事实上,常常综合采用几种分类方法。

这是仅以按时间分类法为例,以示一斑。

实验前的基础资料:

a.均等化处理的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各项资料(如每个学生测试的标准分数和标准总分数)。b.学生各科学习成绩。c.学生某专项能力或态度调查情况。d.学生身体健康状况。e.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调查情况。f.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表演情况。g.学生在报刊发表作品和作文竞赛情况。h.学生家庭情况。i.实验教师情况。j.实验方案。k.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l.实验方案的实施计划。m.实验设备、条件、教材、教具……实验进程资料:

a.学生思想品德变化情况和评价。b.学生各科测查成绩。c.实验中的某个专题研究对学生的观察记载。d.各阶段对学生的身体检查情况。e.“实验前的基础资料”中6、7两项。f.实验教师教案、教学随笔。g.实验公开课或研究课的教案、评议记录和情况记载。k.有关实验的各类会议记录。

实验总结评价资料:

a.学生思想品德的总结评价(自评、他评)资料。b.学生个人和实验班各科学习成绩的总结分析。c.实验班学生身体发展状况的总结分析。d.学生在各报刊发表作品和作文竞赛获奖情况总结。e.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和兴趣、爱好、特长发展情况总结。f.教师专题实验总结。g.各科教师教学质量分析。h.教师撰写有关实验论文、读书笔记。i.实验班工作总结。j.实验教师思想业务水平提高情况和健康状况。k.实验评价会议记录。l.实验报告。

这样分类只是为了使实验人员知道哪阶段收集哪类资料,不是入档的分类。资料入档时可按学生类、教师类、学校类划分。

(3)绘制统计图表。整理实验数据资料可采用统计表。教育实验较多采用的统计表有基本情况统计表、测查成绩统计表和各类数据对照表。

(4)计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计算算术平均数很简单,就是将所有的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商数即为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一般简称平均数或均数。用符号“X”表示。

加权平均数也是获取平均数的一种。当测查所得数据其单位权重不相等时,这时就不能采用算术平均数,而应计算加权平均数。所谓“权重”,即数值在数据总体中权衡的轻重。因为各变量出现次数不同,次数越多,则变量与次数的乘积越大,次数在这里起权衡作用,即权衡各变量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所以次数在这里:又称权数。变量值乘以权数,就是对变量值加权。用加权后的数据j计算平均数即为加权平均数。例如某学生语文平均成绩82分,数学88.8分,外语88.6分,计算该生这三科的平均成绩。

第一,先确定各科权重数。各科权重等于学科周课时与所要计算平均数学科总课时的比值。若语文周课时为6,数学为5,外语为5,则各科权重语文为6÷(6+5+5)=0.38,数学为5÷(6+5+5)=0.31,外语为5÷(6+5+5)=0.31。

第二,加权。

语文为82×0.38=31.2

数学为88.8×0.31=27.5

外语为88.6×0.31=27.5

第三,计算加权平均数。

(31.2+27.5+27.5)÷(0.38+0.31+0.31)=86.2(5)计算标准差。上述平均数只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而不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数据的平均程度相同,但整齐程度不一定相同。标准差就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一种量数,教育实验里最常用的一种。

例如某实验班50名学生,语文测验成绩平均78分,这78分只说明这50名学生语文成绩的平均水平,不能说明比78分高或低的个别差异情况,即分数的离散(或离均)情况。为了解分数的离散情况,就需计算标准差。

为方便,以10名学生语文成绩为例,说明计算步骤。

实验班:92867082649075807160

对照班:100967082649875905144

同样方法计算出对照班语文成绩的标准差为18.7。这就能比较出对照班语文成绩的标准差大于实验班,即离散程度比实验班大,说明对照班语文成绩不如实验班程度整齐。

(6)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当实验班测查成绩的平均数与其平行班总体的平均数比时,或与对照班的平均数比较时,不能简单地只凭平均数差异就作出谁优谁劣的结论,需要作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四、教育实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