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悲壮刺客——荆轲
16102800000007

第7章 壮士身已灭, 精神留千古

在前面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了荆轲其人以及他刺杀秦王的壮烈故事。虽然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存在着争议,无论他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他自身学艺不精,有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但是在主流和大众的观念里,他仍然是忠诚守义、不畏强权、积极反抗、慷慨赴死的侠士。从荆轲身上体现的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权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献身的牺牲精神,不但值得赞颂和学习,而且是值得千古流芳的。荆轲等战国游侠属于士阶层,大多数还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世家,他们的身份和学识,使得他们成为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往往能够凌驾于物欲和人性之上,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信念上,把“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作为人生的最高的追求目标。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盖世的功业,过人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执著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论一生,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节义。荆轲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人的典范,面对强大的秦国,面对秦王君臣上下的威严气势面不改色,变换自如。在时间的冲洗之下,荆轲不但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被人们世代称颂,正昭示了荆轲精神的强大力量。

后人对荆轲怀着深刻的情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仰,人们觉得用文字记录和歌颂的方式表达还不够,于是各地的荆轲墓和碑塔纷纷建起。荆轲在秦王的大殿上被擒获之后,秦王嬴政为了警示他国,显示秦国的神威,将荆轲肢解,身首数断,秦人怜而葬之,仅蓝田就埋有两处。据清代《蓝田县志》载:“荆轲墓在县西北三十里,今位于华胥乡支家沟北……”又据民国牛兆濂《续修蓝田县志》载:“荆轲墓在县城北关西北……”如今山东省菏泽市-城县吉山镇李胡同村西南不远处也有荆轲墓,但是最有名的还是建在当年易水送别之处的荆轲衣冠冢。今河北省易县城西的荆轲山上,原有一座庙宇叫圣塔院,此处曾有荆轲墓。其实此庙与塔为辽代所建,是为纪念荆轲而修的衣冠冢。十年浩劫中,荆轲墓同其他许多历史遗迹一样成为了对于文化和历史误解的牺牲品,被歪曲的信念所毁坏,夷为平地,多年来已折戟沉沙销声匿迹。直到1995年,蓝田北关中学众师生,痛伤荆轲墓“黄钟弃毁,瓦缶雷鸣”的不公正遭遇,方在旧址旁修葺营建而成今日墓址的模样。进入蓝田县北关中学,绕过校正中的琢玉楼,沿林荫道,寻向学校的西北角,一块大约三米高的碑石,矗立在沉寂的道旁,玄色墨玉大理石的碑面上,醒目地篆刻着“燕国志士荆轲墓”的字样。正六边形矮矮的花墙内,围起一堆黄土,土堆上一丛丛、一簇簇茂盛的冬青,像绿色的花环,众星拱月般,托起孤立的石碑。碑首上有一块正面呈梯形、侧面如金字塔式的花岗石,人们对于英雄的信仰和崇拜被重新建立起来。荆轲墓作为蓝田古墓葬,历史上久负盛名,中华民族的璀灿文化,凭借着这些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和古意盎然的古迹名胜,而得以确证并久传远扬,使人有所感悟又宛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