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吾知足”钱是诸多压胜钱之一种。这种钱是清代文人逸士的戏作品,钱面文字逆时针读作“佳五矢止”,四字共同借用钱币中间的“口”,联起就读成“唯吾知足”。钱背篆书“纫佩”,取屈原“纫秋兰以为佩”之意,说明此钱用以佩带。面文是谜、背文达意,趣意盎然。此钱传世颇少,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交子的创始人
交子这个东西,凡是读过中学的同学都知道,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纸币,而且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然而,人人皆知之事,未必人人都悉其情。没有专门从事经济学工作的同志,通常只能从《辞海·经济分册》上得到这样的解释:“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宋初,四川使用铁钱,体大值小,流通不便,商人发行一种纸币,称‘交子’。性质同存款收据相近,可兑现,也可流通。后由富商十六户发行。以后交子常因发行人破产等原因不能兑现,政府遂禁止商人发行”。通过这样的介绍,人们只能了解关于“交子”的一些常识。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若明若暗。如关于交子创始人的问题,《辞海》里讲是“宋初……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商人”这个概念的范围太大了。
交子既然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纸币,其形式必然是比较原始的。尽管它已无实物传世,但根据有关记载,我们不难推测,它作为“天府骄子”而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要有纸,二是离不开印刷术。实际上,它也确实是我国纸和印刷术这两大发明的一项副产品。据史书记载,交子最初的形式不过是印刷着红黑二色店铺和市民图案的纸片,上面亲笔题着发行者的名称,起着“存款收据”或存款证明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存折。《宋朝事实》卷十五《财用》章第三节就有这样的记载:
“交子…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万百贯,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这里,“见”是“现”的通假字,“见钱”即“现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交子虽然相当于今天的存折,却不仅不能像今天的存折一样可以从银行取得利息,相反,在用交子兑换现钱时,“储户”反要“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即付利息给交子铺。
对交子的形式,很少有人提出疑议,但对其创始人,却至今尚无定论。
目前,除“商人”创设说(如《辞海》的解释)外,言之有据、持之有故的说法尚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张咏创设说:张咏镇蜀时,为了补救铁钱的不便贸易而创设。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宋史·张咏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张咏在宋太宗、真宗时期曾两度出任益州知州(即后来的成都府)。而交子正是在此期间产生的。依据之二是《宋史·食货下三》卷首的一段话:“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
问题在于《宋史·张咏传》只提到张咏在“出知益州”期间,曾“会诏川、陕诸州参用铜铁钱,每铜钱一当铁钱十。咏上言‘昨经利州,以铜钱一换铁钱五,绵州铜钱一换铁钱六,益州铜钱一换铁钱八。若一其法,公私非便。望依旬估折纳铜钱’”。后来,虽然“真宗以咏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但文中除了真宗说“咏在蜀,吾无后顾之忧”的赞语外,并无一字提及“交子”之事,通篇张咏传,除了记述他调整铜铁钱兑换比值一事外,再没有任何整理铜铁钱的“治绩”。因此,张咏创设说显然缺乏有力的证据。
另一种是“铁钱不便,民间私造”说:当时,民间为了缓和铁钱“体大值小”的矛盾而私造了交子,与张咏无关。过种说法的根据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零一中的记载:“(天圣元年)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这里,交子的创始人显然是“蜀民”而不是“知益州”的张咏。但“蜀民”,与《辞海》中所说的“商人”一样都很笼统。具体是哪一位“蜀民”
刨设的,仍然不得而知。不过,“富民十六户主之”倒是许多处都提到过。
乍一看,似乎大大缩小创始人的范围。细细一想,仍然是一根海底之针。因为其一,“十六户”究竟是哪十六户?至今无人知晓;其二,即使弄清了“十六户”的名单,他们也不过是交子出现之后“主之”而已(《辞海》)说的是“后由富商十户六发行”),这十六户是否同时又是创始人,是共同创设还是某一户先创,等等,均无可靠资料佐证。
还有一种是“民间钱少私造”说:李顺作乱之后,四川停止铸铁钱,因而铁钱缺少,民间便私造交子。与前两种说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说法认为交子的出现不是因为铁钱使用起来不方便,而是因为流通中缺少铁钱。其所凭之据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九中的记载:“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乃诏知益州张咏,与转运使黄观同议,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如福州之制,每贯用铁三十斤,取二十五斤八两成,每钱值铜钱一、小铁钱十,相兼行用,民甚便之。”
照此说,交子的产生,非但不是因为铁钱“体大值小”、“不便贸易”,反而是对铁钱缺少的一种补救措施。然而,我们不可忘记,正如今天取得存折必须存人现钱一样,当时要得到交子也是必须付出现钱的。如果是因为铁钱太少才产生了交子,那交子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种因钱少才“私以交子为市”的说法破绽更大,它比前两种说法还要经不起推敲。何况,即使当时纸已相当普及,印刷工具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购置的。
这里要顺便指出的是,上面引文中也提到了“知益州”的张咏,但说的却是他采取的铸铁钱的措施、只字未提创设交子之事。可见,张咏创设说确是难以成立的。
上述诸种说法,虽然没有提出公认的交子创始人,但有两点应该是可信的:一是交子产生的原因是铁钱“不便贸易”。因为上述几种说法中,除最后一种说法外,都提到了铁钱不便这一点。而且,《宋朝事实》中张若谷、薛田二人的奏疏里也有这样的描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据有关考证,宋朝铜钱的标准重量是每贯5宋斤,而1宋斤约为今天的1.2斤。即当时的65斤相当于今天的78斤。当然“难以携持”。二是交子发明后,曾由十六户富商发行。这一点也是史书上多次提到了。如此看来,交子产生的原因、形式及后来的发行者都有定论了,剩下的难解之谜是:第一张交子究竟出自谁手?
纸币为何又称钞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迄今将近有1000年的悠久历史。现在通常称纸币为钞票,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其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存在“钞票”的称谓。历代纸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有许多种类和名称,如两宋的交子、钱引、会子、关子,金元的交钞、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明清的大明通行宝钞、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等,直至清代晚叶,钞票作为纸币的代称才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纸币为何又称钞票呢?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论者进行了探索。特别是近年来的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展。
有人认为,纸币因“钞”字的使用由来已久,便产生钞票之名。千家驹、郭彦岗合着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说:“中国纸币发行,自宋迄明,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钞字已深得人心。一般习惯就以‘钞’为货币的代称,或称钱钞、钞银、钞券、钞票之名也由此而起。”后来他俩在《中国货币史纲要》书中又说:“明代宝钞,中叶后已不通行。但‘钞’字却深得人心。嗣后仍以钞代表货币……钞票之名也由此而起。”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持有类似的看法,其“钞票”词条解说云:“宋、金曾发硪交子、会子和交钞,又叫钞引,用纸印刷。元、明、清三代还发行过宝钞,也是纸币。我国俗称纸币为钞票,就由此而来。”可是在宋到明代的数百年内,虽然纸币多称为钞,而且逐渐用钞代表货币,但从未发现有将纸币称为钞票的记载。纸币称钞不意味一定就称钞票,两者之间毕竟有所不同。所以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较多的人主张,纸币称钞票出自清代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合称。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筹集军费,通过发行纸币来解决财政困难。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又称“钱钞”;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称“银票”,都是不兑现纸币。由于这两种纸币既是同年发行,且各以“钞”和“票”为名,因此在咸丰年间的一些史料中,有时被合称为“票钞”或“钞票”。货币史学家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写道:“清政府于咸丰三年发行两种钞票,一种是大清宝钞,另一种是户部官票,…钞票的名称即导源于此,为宝钞和官票的总名。”历史学家吴晗在《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币制改革》论文中也认为:“合钱钞与官票简称钞票,是现在钞票一字的语源。”这种见解比较流行,影响颇广,如《辞海》(修订本)“钞票”一条说: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粟“合称‘票钞’和‘钞票’。现称纸币为钞票。本此。”其他还有郑家度的《广西近百年货币史》等亦以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的总名,当作纸币称钞票原因。然而清代史料仅将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台称为钞票,却没有谈钞票的名称导源于此。故以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合称作为纸币称钞票的开端,理由尚嫌不足。
此外,有人提出一种新观点,即纸币称钞票实起于户部官票。潘连贵在1984年第一期《广东金融研究》发表的《“钞票”一词溯源》一文训说:“钞票原是对户部官票的一种说法,因为国家发行的纸币一向称‘钞’,而户部官票却叫‘票’,所以将两者联系起来,就是‘钞粟’。”主要根据是成丰三年三月刑部尚书德兴等人的奏述:“臣等查试行钞法改用官票,诚难保我不肖之徒私造行使,查钞票之用,与银钱并重,其私造之罪,亦应与私铸同科。今新行钞票,保宝攸关,应比照私铸铜钱之例加重,不分银数多寡,定拟罪名。”(《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该奏折所言“钞票”,显然是指户部官票。事实上,咸丰三年发行的两种纸币,以户部官票居先,大清宝钞在后。户部官票称钞票时,大清宝钞尚未筹备发行。王茂荫曾说:
“再查部臣议行银票,意谓票与钞相关,欲以此试钞之行否,”(《王侍郎奏议》卷三《请将钞法前奏再行详议片》)可见纸币称钞票同户部官票的名称大有关系。自从户部官票称钞票后,各种纸币亦通称钞票,“钞票”之名遂不胫而走,一直使用至今。不过此说仍有斟酌的必要,户部官票已称钞票当无疑问,但将它作为纸币称钞票的起源,似有待于进一步佐证。
总之,以上几种意见究竟孰是孰非,目前尚无定评。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和讨论的展开,我国纸币为何又称钞票的历史真相,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钞票
我国纸币的发行,比欧美早600多年。
钞票即纸币。追溯钞票诞生的历史,应该首推我国为最早。有人认为钞始于唐之“飞钱”,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飞钱”是一种汇兑而非纸币。比较多的学者认为纸币始于北宋的“交子”。
宋真宗时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由四川的16家富户主持发行纸币,称为“交子”。交子的出现,在经济史、世界印刷史和出版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发行额是1256340缗,三年更换一次,备有本钱360000缗。后来由于富户衰落,1023年,政府收回纸币的发行权。宋仁宗天圣年间,政府在益州设“交子务”,专司货币发行,流行渐广。徽宗时改称“钱行”。南渡后,高宗又有“会子”,也称“关子”或“关会”。以后各个朝代都继续发行纸币,名称不一,如辽、金有“交钞”、“宝券”,元代始大量用钞,职代称“宝钞”。清成丰有“户部官票”,与银一律;有“大清宝钞”,代制钱行用。伪造钞票(这里指“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者斩监候,钞票联称成为纸币代用名。始于此。
纪念币
我国最早的纪念币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铸造的“齐返邦长法化”
刀币。“齐返邦”即齐国重新建立政权的意思,“长法化”,即实行法定货币的意思,这是齐王复国建制的纪念币。
汉代曾铸过金五铢,作为宫廷纪念币,唐代铸过开元通宝金银币,考古工作者曾在西安唐代窖藏中发现过金币30枚、银币400余枚,可能是专供帝王、贵族赏赐、赠送的纪念币。《资治通鉴》有一条记载,唐玄宗“赐杨贵妃喜儿金银钱”。《唐书—玄宗本纪》也有记载:“玄宗宴请王公百僚于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撤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
明代铸造过军队屯田奖的纪念币,其文日:“冠八闽,屯田道奖。”币面正反各铸四个字。清代康熙回寿辰时特制过“祝寿钱”,后又铸造过光绪大婚喜庆纪念币,数量极少,现已成为稀世珍品。
民国时期,纪念币名目多样,数量大增。民国政府为了纪念推翻封建统治的胜利,首先铸造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铜币,继之又铸造了大量的孙中山头像开国纪念币银元。随后又有袁世凯的“中华帝国纪念币”及“洪宪纪元”飞龙银币,此外还有黎元洪、张作霖、曹锟、段祺瑞、萧耀南、徐世昌、唐继尧等军阀以各种名义铸造的头像纪念币。湖南省还于民国十一年一月一日铸造了双旗三横的“湖南省宪成立纪念”银币。
金币
金币进入流通领域,还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当时,楚国为了满足大宗交易的需要,用当地产的黄金铸造了“郢爱”币;“郢爰”币一般为方块形,表面钤有若干方形印,印文为两个字:第一个字为国名或地名,第二字是货币重量单位,如“郢爱”的“郢”为楚国国都即今天的湖北江陵县,“爰”就是货币重量单位。每块“郢爰”上钤的印数不等,多的可达50多州,少的仅有一个。每一个印可分成一个单独的方块金币,每一个小方印块金币的重量也不同,重的可达73克,轻的只有4克多一点,一般的重量多在14~17克之间。“郢爰”金币的成色极高,高的可达99%以上,低的也有95%左右。“郢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币,除此之外,楚国还陆续铸造了“陈爰”、“邻爰…“郦爰”、“眇爰”金币,形制、重量大致与“郢爰”相同,但数量较“郢爰”少得多。在江陵、大冶、宜昌都曾出土过郢爰金币。
有趣的是,位于宜城县东南方的郑集公社的楚皇城遗址内有一不大的高坡,每逢暴雨过后,当地群众总能在上面拾到金屑、金粒以致金块;于是人们给这个高坡起了个名字,叫“散金坡”;考古人员在考察了这个高坡后,认定这些出土的金屑、金粒和金块是楚国的郢爰、鄢爰金币。
到了战国晚期,由于楚国屡遭秦兵的进攻,国内一片混乱,原有的“郢爰”金币币值下跌。为了维护楚币信用,楚国停铸了“郢爰”,改铸“卢金”。“卢金”的铸量极少,可能是因为刚开铸不久,楚即告灭亡了。据考证,汉代的金币可分为马蹄金和金五铢钱二种:马蹄金又称“麟趾蹄”,始铸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其形状似马蹄,故名。“五铢”钱与铜币一样,圆形,方孔,重9克左右,币面铸有“五铢”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