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旅游
16130600000013

第13章 中国历史古迹(4)

长城是一种将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墙联结起来的漫长的防御体系。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使得许多人以为长城之建始于秦始皇。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纷纷修建长城。当时的长城有两类:一类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如齐国的长城,楚国的长城以及魏国的魏西长城、魏南长城,赵国的南长城,燕国的南长城和中山国的长城;一类是北方各国为防御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南下骚扰的边防长城,如赵国的北长城,燕国的北长城和秦国的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一方面拆除了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御匈奴,又将秦国、赵国和燕国三国的北方边防长城加以修缮、边缀和增广,使之成为一条横贯秦王朝整个北部边地的长城。这条长城西起甘肃省岷县,沿洮河向北,又沿黄河南岸经永靖、兰州、靖远等县市,抵宁夏中宁县境,然后越过黄河,循贺兰山北上,在高阙附近与原赵长城相接,又向东北至多伦附近与原燕长城相接,直达朝鲜内氵贝水即今清川江岸上。为修建这条长城,前后大约花了9年时间。自此以后,代有修建。汉朝前期为防御北方的匈奴、西北的月氏和羌族,不但维修了秦长城,而且还修建了从今甘肃到新疆的河西长城和地处今内蒙古的塞外长城。西汉长城的总长度在10000公里以上,远远超过秦长城。西汉末年,北方匈奴逐渐进入塞内,汉长城失去边防作用。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后,退守二线,凭借常山、雁门之险,筑起一道新的亭障、烽燧,又在山西、陕西、河北兴筑了几道障塞,作为万里长城的内层防线。不久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了东汉。乌桓也接着臣服东汉。东汉也就不再修缮长城。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北方匈奴、鲜卑等民族内迁至今河北、山西、陕西境内,长城与东汉时期一样失去了防御作用,只是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因鲜卑侵掠北平而对秦、汉长城东段作过一次修缮。晋室南渡以后,北方“十六国”主要由塞外入主中原的民族所建立,自无修筑长城的必要。

东晋太元二十年(395年),鲜卑族拓跋硅建立的北魏南下中原,开始了统一北部中国的战争。其时,柔然崛起于北方。为了解除来自北边的威胁,北魏于泰常八年(423年)修筑了“赤城阴山长城”。这条长城大体与秦、汉长城一致,可能是将秦、汉长城加以修缮而成的。接着,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又修筑了东起今北京延庆,沿河北、山西北部西行,直达黄河东岸的。畿上寒,构成“赤城阴山长城”以内的第二道防御工事。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后,东魏于543年在今山西境内修筑了“肆州长城”

以防御西魏。550年北齐取代东魏。为防御西魏、北周和突厥、柔然,北齐先后修筑了东起山海关一带,西过河北的“西河总秦戍至上海长城”;东起居庸关,西南经平型关、雁门关,又南至汾阳黄栌岭的“重城”和北起山西长城岭、南抵娘子关的长城。577年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以后,为防御突厥,也曾对北齐“西河总秦戍至海长城”进行了修缮。

隋朝在短短的30多年历史中,先后7次兴工修筑长城以防御吐谷浑和突厥。多数为对原先长城的修缮,但也有新建部分,如青海西宁段、宁夏、陕西段及内蒙古段。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主动进攻突厥的策略,没有修筑长城。唐玄宗时北方契丹崛起,边患频仍,遂修缮了原魏、齐长城。

明朝推翻元朝以后,为防御退回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后裔南下骚扰,所以极为重视长城的修筑。明朝长城的修建可分三个阶段:前期主要对河北山西两境内的北魏、北齐长城进行修缮,并增建了烟墩、烽堠、屯堡、关城、濠堑等,从而使长城发展成一道更为完备的防御体系;中期主要修建了陕西北部的长城,修缮了山西北境至河北宣化以东的长城;后期,由于蓟东沿海受倭寇侵扰,为加强京师东北外围的防御,修建了从北京昌平县东北苏家口至通县北寨篱村的长城;明隆庆二年(1568年)由戚继光主持修建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西灰岭隘口的长城。此外,明朝还修建了西北方面的河西长城、东北方面的辽东边墙。明人称长城为“边墙”,以区别于秦始皇所修筑的长城。实际上明长城不仅费时最久,工程也最大。它东起鸭绿江畔,西迄祁连山麓,总长约6350公里,由城堡、城墙、城台、烟墩(也叫墩堠、烽堠、烽火台、狼烟台)等4个部分组成,比历代长城坚固,更为完善。清朝没有修建长城,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修建长城的历史。但是长城依然存在,它不仅是宏伟的古代建筑,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见证。

北京故宫内为何古树绝少

北京的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古树参天,繁荫匝地,而故宫内却古树绝少。这三处地方都在旧日清王朝的紫禁城之内,为何独独故宫内却绝少见古树呢?

原来,1813年,豫、鲁、京等地的天理教农民发动了反对清王朝的起义。在京郊起义的李文成、林清儿率领的一支农民军暗藏钢刀,扮成商贩混入京城。九月十五日中午,起义军突然杀人西华门攻入皇宫,沿宫道直扑隆宗门。护卫军见变,慌忙关闭大门。起义军欲火烧隆宗门,被护卫军所阻,转而攀援宫道两旁的树木,自养心门对面南墙外爬上膳房,从大西墙翻下,向北进攻,不幸被护卫军用滑膛枪击退,起义失败。事后,嘉庆皇帝还心有余悸,总害怕大祸重降,严令严加防范,为安全起见,他特地传谕,将故宫内的树木伐掉,后代的皇帝遵照这一祖训,“遂不复植也”。这就造成了今天故宫中古树稀少的现象。

乾隆盗木修圆明园

在北京明十三陵的长陵,有一座重檐四出,黄瓦红墙的大殿外形与紫禁城太和殿完全相同,从明宣德二年(1427)建成至今经历了550多个年头,从未发生倾斜变形现象。站在这座殿内,可以闻到一阵阵袭人的香气。它的木架用的是昂贵的金丝楠木。这种木不刷漆而光泽油亮,不雕饰而纹路精美,任凭风吹雨淋而形态如故。袭人的香气沁人心脾,蚊蝇难以靠近。

乾隆在巡视明陵时看中了长陵、永陵亨殿的金丝楠木。他一心想把长陵的楠木殿拆毁,将楠木用到正在兴建的圆明园中,但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上奏说:“《大清律》上注明,挖掘明坟者处死,皇上金口玉言,此举事关重大。且望陛下三思而后行。”乾隆一时不敢妄动。但金丝楠术弄不到手。他始终茶饭无心,思来想去,一计生来。乾隆传令:调全国能工巧匠,修缮被火烧过的永陵亨殿。然后密传旨令,派亲信工匠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把永陵的楠木撤换下来。乾隆既盗走了金丝楠木,又落了个修缮明陵的美名。

日久天长,乾隆盗墓的丑闻还是张扬出去了。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乾隆自下诏书,把自己发配到江南,盗木的事才算平息下来。

“圆明园”得名试析

“圆明”出于佛典。《楞严经》卷二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又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圆明”

指佛的智慧,意为圆满普照。佛教认为,凡夫通过修行而成佛,就能转“业识”为“智慧”,所谓“大圆镜智”。《坛经》谓“大圆镜智性清净”,即是“圆明”。

清代诸帝多好佛。如顺治喜欢同禅僧谈论禅机,甚至想削发为僧。康熙曾“写寺庙匾榜多至千余”,被称为“佛心天子”。雍正更好佛,他在当皇子时自号“圆明居士”,自编《圆明居士语录》十九卷。他在自序中说,“夫本妙明心,大圆觉海……唯证乃知。”这几句话显然是在引申《楞严经》的经义。

圆明园原是康熙在位时为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营造的落邸赐园。园成,康熙手书“圆明园殿”匾额。雍正登基以后,在园内筑殿听政。雍正在《圆明园记》中说:“圆明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雍正即位后,不便公开以佛教居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圆明”这个佛教名词上再涂上些儒家色彩。乾隆在位时,获佛藏传世世称“龙藏”。他进一步扩大了圆明园的规模。乾隆在园中的品题极多,其《万方安和》诗序说:“每高秋月夜,沆瀣澄空,圆灵在镜。此百尺地宁非佛胸涌出宝光耶?”

圆明园的兴建与焚毁

圆明园原是明朝的一个故园。入清以后,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其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他六下江南,遍访名胜,看到名园美景,便命人记下,回北京后即在圆明园内一一仿造。他在位60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一直未辍。经康、雍、乾、嘉、道、咸六朝,150年的经营,终于以人民的血汗为基础,建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与法国凡尔赛宫合称世界园林史上两大奇迹的御苑。清代帝王还广收中外古今珍贵文物藏于园中,使这所景色宜人的园林,同时还成为宏伟壮观的博物院和艺术馆。

圆明园内有玉泉山水流入,水陆各半,山水之间,建有许多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打到北京,闯进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英军官赫里斯抢到的东西,找了7个士兵帮忙才运回了兵营,其中有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还有一个镂金花盆,金缕之间有用白珊瑚雕琢成的文字,盆中栽一株高一英尺的金树,树上挂着红玉为核的蓝宝石果子。后来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戈登也参加了抢劫,他写道:“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隔了几天(1860年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抢掠,劫夺之烈瞬即达到高峰。英军书记官写道:“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法国兵营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而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则以棒击毁。侵略军在大肆洗劫之后,又决定放火烧园。1860年10月18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3500人进园纵火,全园顿成火海,火势3日不息。集中国人民无数血汗的杰作,遂化为瓦砾之地,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撰文斥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人类文明的洗劫。

火烧圆明园前的争论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洗劫了圆明园之后,为什么又要将这个“万园之园”焚毁呢?流行的说法是:焚毁圆明园是为了掩盖他们劫掠的罪行。

这是不尽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时,在焚园之前,英法双方意见并不一致,英军头子格兰特坚决主张毁园。他认为:“行宫(指圆明园)固已被掠,然所蒙损失,在一个月内即可恢复。”而自雍正到咸丰的五位皇帝,每年有2/3的时间居住在这里。圆明园实际上已成为清王朝仅次于紫禁城的统治中心。通过焚毁圆明园,可以达到摧毁清王朝妄自尊大的目的。法军头子赛托邦则表异议,他担心“若逼之已甚,恭王畏难逃避,将使和议决裂”。英国公使额尔金嘲讽他“不甚熟悉中国情事”,并重申只有给中国统治者留下受惩罚的痕迹,才能使他们“脑海里留下不易泯灭的痕迹”。

在焚园前一天额尔金通知恭亲王:“圆明园即须毁为平地。”10月8日,圆明园里大火燃烧起来了。焚园后第三天,园内余烟未尽,恭亲王奕讠斤即向英法侵略军乞和。其速度之快,使法国人大感意外,清政府腐朽虚弱的本质至此也暴露无遗。

“颐和园”三字为谁所写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曾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14年,慈禧挪用巨额军费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后来又被八国联军破坏。1903年修复后日臻完善。当时朝廷曾下诏征匾,京中文人雅士莫不争相献书,但慈禧过目后均不满意,弄得主持者惶恐不安,执笔者更为胆怯。

贵州印江县有位叫严寅亮的,日夜操练,最后从一大堆字稿中选出最得意的“颐和园”三字送进宫内。慈禧一见这三个遒劲、浑厚、别具风格的字,她那冷寂如铁的面孔才稍露笑意。严寅亮所写的“颐和园”三字被选中了。

我国一些城市的雅号

蓉城、锦城——四川成都市

榕城——福建福州市

牡丹城——河南洛阳市

花果城——山西临汾市

油城——甘肃玉门市

盐城——四川自贡市

锡都——云南个旧市

煤都——辽宁抚顺市

酒城——四川泸州市

纺织城——陕西咸阳市

英雄城——江西南昌市

龙城——山西太原市

羊城、花城——广东广州市

塞上煤城——宁夏石咀山市

镍都——甘肃金昌市

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春城——云南昆明市

瓷都——江西景德镇市

汽车城——吉林长春市

石头城——江苏南京市

雨城——四川雅安市

花园城——浙江杭州市

刺桐城——福建泉州市

钢都——辽宁鞍山市

烟城——河南许昌市

日光城——西藏拉萨市

泉城——山东济南市

水城——江苏苏州市

江城——湖北武汉市

冰城——黑龙江哈尔滨市

山城——川重庆市

瓜果城——甘肃兰州市

草原钢城——内蒙古包头市

化学城——吉林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