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载,唐代书法家张旭任常熟县尉时,一天,见一老人颤巍巍地呈上一张状纸,张旭询问后,很同情他的境遇,就提笔在状纸上写了判词。老人接过状纸,见判词的字,体势似欹反正,笔力遒劲舒放,翩翩自肆,便高兴地拜谢了张旭。没过几天,老人又来告状了。张旭见状纸后,不耐烦地责问道:“区区小事,何为竟敢扰乱公门?”老人见势不妙,如实做了禀告。原来是为了得到张旭的墨迹,只好假借告状。
常言道:名人的东西是吸引人的。书法家的墨迹自然也是很难得的宝物之一。由此引起了不少有趣的故事。晚清时的翁同(1830~1904年),书学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稚笔,不拘一格。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因他赞助德宗变法,被罢职发交原籍常熟地方管束。据传,当时有个吴县令很想得到翁同的墨宝,就托人请翁氏写一堂条屏。翁鉴于处境,只好允诺。两个月过去了,县令仍不见翁氏的墨宝。吴因求字心切,又不好强迫,就想了个办法:饬(chī)令翁同和每周将起居情况书面递交府台衙门转报朝廷。后来,翁同和得知县令把他写的那些内容无聊的报条装裱成轴,挂于厅堂,无奈,只好写了四幅条屏换回那些报条。
在获取书家墨宝的故事中,最为常见的办法要数投书法家之所好。如篇首所说的那位告状老人。据说,张旭问他为何如此爱好书法。原来,老人先父也善翰墨词意,他自己从小跟着学习,久而久之也就爱上了书法。老人还禀告张旭,家中珍藏有先父及其他名人墨迹,愿供大人鉴赏。张旭读完墨宝,连声赞曰:“妙哉!妙哉!”随后向老人借了数件以资临习;老人也就此如意地得到了张旭的墨宝,传为书坛佳话。南宋虞和《论书表》里记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晋时有位好事少年想得王献之书法,总未如愿。当他听说王献之爱在白纱衣襟上写字的情况后,特意穿了一身特别白的纱衣襟拜访王献之,献之见后即撩起少年的纱襟即兴挥毫,正楷、行草诸体皆备。又如大家熟知的郑板桥吃狗肉受骗作书画的故事,也属这种情况。
也有用其他手段来获取书家墨宝的。据载,1975年冬,南京田原为林散之老人画了幅《林老作书图》,林老喜爱不迭,题曰:“田原同志为余写此肖像,实在可爱,终日悬之于壁间,自觉忘形矣!”后来,此画不翼而飞,老人好不悲伤。时过不久,林老收到一封发自丹阳的信。写信人声称看到一幅田原为林老画的肖像,便用二十元买了下来,现打算寄还,并请林老赠书画各一帧。田原得知后去看望林老,见画已完璧归林。田原笑曰:“林老,您上当了。送画人即偷画者矣!不把他送公安局已经不错,您还为他书画!”林老也笑曰:“字已给他,既如此,画就免了。”林老的墨宝太令人喜爱了。由此想起了江苏一朋友曾给笔者讲的另一件趣闻。1971年,江苏省举行书画展览期间,林老开始写了两幅字,内容都是毛泽东的咏梅诗词。装裱过程中,这两幅墨宝竟不翼而飞了,怎么也找不着,把筹备展览的同志急得一筹莫展。林老得知后安慰大家说:“莫着急,老夫再书一幅。”于是林老针对此事写了一首自作诗:“奇事孤山可奈何,梅妻鹤子骗人多。无端错认林和靖,又窃梅花当老婆。”
还附了一份“招领启示”。启示曰:“鄙人参加省美展,书写咏梅卜算子两件,不意失去,想系梁上君子所为,余不深究。唯是该纸,乃旧藏名笺,字虽不佳,纸却名贵,深望即将拙书送还。若能送来,一张赔两张;两张赔四张,决不食言,幸鉴焉!恐空口无凭,作七绝句为记。”老来天真的林散之先生,本想这样能将原笺奉还,哪知道这件“招领”小品,在别人眼里比原笺更为珍贵、难得。因为林老是用小楷写的,不但很少见到,而且书写精美。结果是鸡飞蛋打,一时金陵传为佳话。
少儿学书三字经
学写字先坐好脚踏稳
臂伸开纸放正头不歪
右手写左手按勿背光
防近视执毛笔用五指
大指二指押三指勾
四指格小指抵掌心空
手掌竖中小楷稍提腕
写大字必悬肘运笔时
逆锋起中锋行回锋收
有提按有节奏讲结构
要匀称有大小有繁简
米字格算准足习字帖
不常换临摹时忌草率
每一笔仔细辨批改后
认真看对照帖用心改
持之以恒进步快这首“少儿学书三字经”,是上海书法教师翁思洵先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年逾六旬的翁先生从60年代初即从事少儿书法教学,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猜“带”字在着名风景胜地阳朔碧莲峰的石壁上,有一个巨大的“带”
字,高丈余。相传为清道光十四年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由于作者未留下任何注释,这个“带”字所要表达的含义便被世代人所猜测。有人认为,这个字由“一带山河,少年努力”8个字组成,意在勉励后人从小努力,莫负大好山河;还有人认为,这个“带”字包含了14个字:“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更有一位诗人精心揣摩,发现“带”字中含有16个字:
“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
朋友,你不妨抽空也去阳朔看看,也许会对这个神秘的“带”字有更新的发现。
书法作伪例
“名园不愧称香雪,劣字如何冒老夫;为谢主人濡笔墨,聊将题句证真吾。”这是康有为怒斥伪作康书的一首题跋诗。相传某年,无锡荣氏悔园落成,园内有一景点“香雪海”的匾额,拟以重金请康有为题名,园主便托上海一家笺扇社代办此事。匾制成后挂在某大厅廊檐。
一日,康游此,见其字属伪作,大怒,即索纸笔,亲自挥写了“香雪梅”三个大字,并题写了这首诗,园主大喜,将两匾并列,供游人评赏。一时传为书林趣闻。
三国时钟会曾作伪书骗取宝剑。钟会,钟繇之子,字士季,受其父指点,善书,兼美行草,尤工楷书,风格飘逸。据《世说新语》载:钟会聪明过人,善于仿效别人书体。时人荀勖有一宝剑,钟求荀割爱,荀不肯。钟会就摹仿荀勖的笔迹,写信给荀母钟夫人,钟夫人很熟悉自己儿子的笔迹,因钟会摹仿得非常相似,一时难于辨伪,就把宝剑交给了钟会。后来,荀勖把事情原委告诉了母亲,钟夫人才明白上了钟会当。
伪者,假也。书史亦不乏伪作的例子。
《图书会粹》载:有一次,王羲之写了一份奏章《意书表》,呈晋穆帝司马聃。穆帝深被羲之的书法艺术所倾倒,于是,穆帝召集了在建康的着名书法家,要他们把这件奏章照原样临摹一份。在场的书家无不知王书的运笔、用墨均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正值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一个叫张翼的向穆帝奏曰:
“臣平日苦练王书,愿为皇上效劳!”过了几天,张翼把自认为摹写得最满意的一份呈穆帝。穆帝一看,果然酷似王书,即在卷尾作了批答,又送还王羲之。羲之一时竟未觉察这是伪本,数月后才知是张翼所书,不禁叹息道:“此人伪作竟能如此乱真。”
明方薰《书论》中记载了董其昌以伪当真的一件轶事:董常为座师某公作书,年久,座师藏有不少董字。某日,座师请董审定优劣。遵细视之,选出数件结构绵密、遒劲逸韵之作曰:“此乃平生得意之作。近日恐不能有此腕力矣!”某公拊掌大笑曰:“此乃门下之摹品也。”董氏一时不知所措,明代还有一个叫陈谦的,苏州人,居京师,能书一手华媚可人的行楷书。他常染纸仿古,专门伪作赵孟兆页体,令人难辨,故购者接踵而至,权势者亦每以金帛酬谢。陈谦由此发了一笔大财。
毛泽东手迹与江青
李树庭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他新近出版的《毛泽东书法艺术》书中,提出了大胆惊人的见解:在“文化大革命”
中广为临摹的《毛主席手迹》版本中,有三幅是出自江青之手的赝品。这三幅是:《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
他指出,这三幅墨迹同为1961年2月至12月的作品。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炉火纯青。他的行书走笔活力无穷,气度雄伟峻快,笔势飘逸宏肆。
而这三幅作品,字与字,字与行之间毫无气势之联系,点画呆滞,笔势迟涩,法体松散;而且缺背诵如流、一气呵成、挥写到底的洒脱;显得拘泥,毫无毛泽东务近险绝的风态。
他认为,江青的手书也接受毛泽东的书体,她抄录毛泽东诗词完全有条件。从1977年中央披露的大量江青手迹来对比,这手书正有江青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