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书写材料甲骨是呈狭长形的,竖着在上面刻字比横着刻字显然要方便得多,在这些专为占卜用的甲骨上写字都是严格规定了部位和书写顺序的:在龟甲上刻字,一种是在左右边缘部分刻,顺序是从外向里;一种是在龟甲中缝两边刻,顺序是从里向外,殷代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其直写的习惯肯定会对后代产生相当的影响。
方块汉字,一字一义,既不用拼读组合(古汉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单个字),又少有连写,横写的书写速度和阅读速度都并不比直写快,因此“横竖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几千年来的书写工具之所以是那么复杂的一截竹管,前面绑上一撮动物毛的毛笔,而不是如埃及人那样的干脆而方便的一截芦苇,或是用一根木棒、一支竹签,大约是为了要握着离纸面远一些,以负涂坏了前面写的字,而古人之所以强调练字要悬腕,是不是主要也为这同样一个简单的原因呢?
至于汉字从右往左的写法,据写过《书于竹帛》一书的钱存训博士说,这与书写竹简的方法有关,因为写字总是右手书写,其左手来执简,每写完一简由于手顺的关系,放在右侧较为方便,顺次排列起来,就自然形成从右到左的顺序。这样的解释似乎还缺乏说服力。
如果仅从书写的方便这一角度来看,倒是左手握简,写完一简之后置于左边比较方便。之所以会采用一种不那么方便的顺序,应该是和古人的尚右有关系的。竹简的年代正是尚右的时候,也就是认为右比左要尊贵,因此一物之“首”当然要置于右而“尾”置于左了。
汉字“横行”始于何时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是竖行,这大约和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是术简、竹简,书写工具有关。木简、竹简,狭窄而长,竖写起来很方便,毛笔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这是古代的书写方式。等到汉代以后纸虽然发明出来了,但汉字书写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仍然是通行竖写。隋唐雕版印刷出现,到宋代活字印刷发明,都仍是竖排竖行。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有的“横行”排列方式。1909年我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刘世恩在书中讲解拼音方案,说“无师自通,兼识汉字”。
有人说汉字“横行”是从解放后开始的,这是不了解历史情况的臆猜。又有人说汉字“横行”始于1915年出版的《科学》月刊创刊号,这也是不正确的,显然把汉字“横行”排列的方法的使用时间,推迟了若干年。
汉字究竟有多少
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仅就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甲骨文汉字算起,大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汉号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旧字虽然消失了,但更多的新字又出现了,因此汉字总的趋势是日益增加。
夏商陶文500余字商甲骨文约有3500-4500字汉扬雄:《训纂编》选收了5340字汉许慎,《说文解字》选收了9553字魏李登:《声类》选收了11520字魏张揖:《广雅》选收了18151字梁顾野王:《玉篇》选收了22726字宋陈彭年等:《广韵》选收了26194字宋张麟之:《韵海镜源》选收了26911字宋司马光等:《类篇》选收了31319字明梅膺祚:《字汇》选收了33179字明张自烈:《正字通》选收了33440字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选收了47035字民国欧阳溥存等:《中华大字典》选收48000字今台湾《中文大字典》收约50000字日本《大汉和字典》收49964字今《汉语大字典》选收约56000字《辞海》与《辞源》
《辞海》最初刊行于1936年,是按部首编排,以字带词,兼有语文字典和百科辞典性质的大型综合性辞典。选收词目10万多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着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释文主要是介绍基本知识,解决读者“质疑问难”的需要,兼顾各学科的固有体系。《辞源》编纂于1908年,1915年出书。以时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的特点:以语词为主,重在溯源,指出每个字、词最初出现在什么古书上,做什么解释。《辞源》共收词目10万余条。《辞源》
不同于《辞海》之处是:《辞源》侧重解释语词典故、古代文物和典章制度,不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词目,收词止于鸦片战争。实际上它是一部古汉语专业性辞典。
汉字速记
在国外,古希腊的罗马时代发明了草书速记。到17世纪出现了按拼音系统的速记。
我国速记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从书法中的草书快速写法算起。《说文解字》中称“汉兴有草书”,这就说明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汉字的草书速记了。我国按拼音系统的速记是在19世纪末期产生的。当时曾出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翻译的洋务派人物蔡锡勇,写了一本《传音快字》的速记书。把汉语的速记归纳整理为24个声母和32个韵母,称之为“快记”。其后,蔡锡勇的儿子蔡璋编写出了《中国速记学》。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汉语速记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各不相同的速记符号应运而生。1955年,全国第一所速记学校在北京创办。
字典与词典
汉字中的字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汉语所用的词多数为单音词,所以字和词的界限不怎么严格,因而字书也就是辞书。至近代特别是现代,汉语所用的多数为复音词,所以字和词的界限就比较明显了。由于解字释词的重点不同,近代便有了字典和词典的区别。字典兼收语词,以释字为主;词典以单字为词头,解词为主。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字典这个名称是清代《康熙字典》最初使用的。以往解释文字的构成和字音字义的书通称字书。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花了六年时间编撰《康熙字典》,收字达47000多个。据传康熙曾称赞这部书“善美兼具”,可奉,勺“典常”,乃称为“字典”。此后这类解释单字的书遂都称为“字典”。以后有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收单字48000多个。解放后出版的《新华字典》较适用,收单字约111000个,词组、复音词3500个左右。
词典方面,《辞源》编辑较早,规模较大,由陆尔奎等人主编,1915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刊行。约收词目100000条,是一部专供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商务印书馆曾于70年代末修订出版的《辞源》,共四大册。与《辞源》
相媲美的另一部百科性词典是《辞海》,开始刊行于1936年,主编舒新城等,所收词汇量和体例大致与《辞源》相同。1979年修订出版的《辞海》收单字14672个,词目91706条,共计1300万余字。现又出版1989年修订本,篇幅大为增加。《现代汉语词典》是解放后一部较有影响的词典。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
康熙以前没有“字典”和“词典”的名称,有的只是字书、训诂书和韵书。字书以《说文解字》为代表,以讲字形为主;训诂书以《尔雅》为代表,以讲词义为主;韵书以《广韵》为代表,以讲字的音韵为主。近代开始刊行的字典、词典就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是1975年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统一规划,由当时已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和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亲自组织,由四川、湖北两省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和语文工作者编纂的。于省吾、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任该字典的学术顾问;主编徐中舒教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学部委员、饮誉海内外的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副主编李格非、赵振铎、冉友侨、朱祖延、李运益、晏炎吾等,治语言文字学成绩斐然。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真正的“大字典”。
一是“大”。《汉语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之后我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部字典。全书共分8卷(其中第8卷为附录和索引),每卷约200万字,共收楷书字头54678个,比《康熙字典》还多7643个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誉为当今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过的汉字,都能在《汉语大字典》中查到。
二是“字”。《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体例以“字”为中心,集形、音、义于一体。对每个汉字的形、音、义都有历史的、全面的反映。在字形方面,对古今楷书汉字作了整理,并收到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全文、篆书和隶书形体,以反映汉文字的结构、演变;在字音方面,采取现代、中古、上古三段标注法,使小学生也能正确读出每个字的普通话读音;在字义方面,凡在古今着作中有书证,并可据以确立义项的,都一一分列,义项完备。对多义字的解释,则按照本义、派生义、通假义顺序排列,理清其源流,反映其发展。
三是“典”。《汉语大字典》具有字典的典范性。每一字头、字形的确定,古文字形体的选取,字音的标注,义项的建立,都逐一经过严格的审核,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原则进行处理。从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中编纂人员制作的资料卡片就近600万张,编写的16开油印初稿本重叠放置在一起高达2米多。
全书八卷于1990年出齐,出版者为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汉字部首何其多
80%的汉字是形声字。形声字一般有意符和音符两个部分。把意符相同的汉字归拢成一部分,并拿一个字作为这一部分的领头,这个汉字就是这一部分的部首。如吐、吓、唱、嘴、吟、吵……都有一个意符“口”,归拢在一起,“口”就是部首。
部首的创制人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编纂的《说文解字》共收集9353个汉字。他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将这些汉字加以归类。一类就是一部,一共归纳出540个部,每一个部都把一个共同的构字部件拿出来,作为这一部的代表,在排列时将它列为这一部的第一个字,这第一个字就成为部首。
许慎所列540个部首有两个明显的弱点:1.太多太细。2.排列原则不好掌握。许慎当时使用的是篆体汉字,不能像楷书那样有明显的笔画可数,不可能按笔画来排列,因而许慎用“据形系联”(即按形联系)的办法来排列。这样,往往一个部首的排列次序,全无次序和规律可言.查阅一个汉字,往往要检阅全篇。
南朝顾野王编撰的《玉篇》,对许慎540个部首作了一些调整,它使用的是按义归类排列的办法。归纳成542个部首。
明代梅膺柞《字汇》,部首和部首的排列有了很大的改进,只设置了214个部首,且按笔画多少排列,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这种方法,为后来的字典、词典部首的使用和排列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康熙字典》、近代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沿用了《字汇》214个部首及其按笔画多少排列的方法。
旧部首确立的原则是“从义归部”。旧部首的位置不固定,如“明”、“牧”同是左右结构,但“明”属“日”部,“牧”属“文”部。有的字的部首也很难确定,如“罢”属“网”部,往往给查字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