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16131600000017

第17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4)

尹姓来源众多,支派不一。相传,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担任工正之官(掌管百工技巧),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后来,殷的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姓尹。

某些尹姓家谱记载,唐尧的时候,有位名为“寿”的人担任了“师尹”之官,帮助唐尧处理天下大事。他不仅职位高,家族也很昌盛。他的子孙为了表明自己不同一般的身份,便以官名“尹”为姓氏。

商朝初年,为了有效地管理王公百官,正式在朝中设立了“尹”官,处理像后代宰相所做的那些事情。后来,担任这一官职的人的子孙大多都以官名为姓氏,姓尹。商朝第一位“尹”

官是伊挚,又名伊尹,是帮助商汤建立商朝的功臣。伊尹的后代中,就有一些人以尹为姓。

除他以外,还有一些人担任了“尹”官。如周宣王时有位兮伯吉甫,任“尹”官以后又称尹吉甫,曾帮助周宣王击退猃狁人的入侵,也是当时的着名人物。尹吉甫的后代,后来也姓尹。

尹姓中各支派的来源发展也不尽一致。其中的一些支派后来形成了天水、河间、嵩阳等郡望,另外一些支派则在发展中堙没无闻。尽管如此,尹姓毕竟是有影响的中华大姓之一,特别是今天还被排在百家大姓第91位,说明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地域公布,都不亚于百家大姓中的其他姓氏。

尹姓也是一个名贤辈出的姓族。战国时,尹姓名人之一的尹文是着名学者和思想家。汉代,尹咸、尹赏、尹珍、尹翁归是朝野内外的名臣,尹更始是史学家,尹敏是经学家。南朝,尹略、尹正是显宦。唐代、尹思贞是工部尚书,尹琳是画家。宋朝,尹继纶是兵马副都统,尹洙是文学家,尹焯是哲学家,尹嵩珂是节度使,尹长生是画家。明代,尹是吏部尚书,群继伦是巡抚,尹府是监察使,尹淳是巡按,尹伸是布政使,尹嘉宾是兵部郎。清代,尹耜是画家,尹继善是巡抚,尹会一是进士,等等。

黎姓

黎姓的姓氏来源很早,相传是黄帝孙颛顼时人北正黎的后代。据解氏源《黎氏族谱源流序》

和《梅县族谱源流序》载,颛顼继少昊之后统治天下时,有位名为北正黎的人,受命担任田官,他的后就以他名字中的“黎”为姓。至商代,黎姓中有人因功封侯,建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世代相继,直到商朝末年才被周文王灭掉。入周之后,周武王又把黎国故地分封给商汤(一说帝尧)的后代,仍称黎国、黎侯。至春秋时期,黎国又迁都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不久便被晋国灭掉。这个黎国的王族及百姓,也像北正黎的后代那样,以黎为姓。

黎姓除上述两支分别以人名和国名为姓外,另有两支,分别出自九黎之后和鲜卑族中。其中源于鲜卑族的一支原始素黎氏,在鲜卑人改姓运动中被改为黎姓,后来便融入汉民族中。

黎姓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京兆、九真、宋城三大郡望,并出现了宋代名臣黎錞、经学家黎立武、明代诗人黎贞、黎遂求、黎民怀、书法家黎民表、黎民衷、清代文学家黎恂、名臣黎世序、诗人黎简、外交家黎庶昌、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当代语言学家黎锦熙、音乐家黎锦晖等着名人物。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黎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2位,分布在大陆各地及海外许多华人聚居的地区。

易姓

易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齐国,是由封地名称而来的姓氏。据史书记载,齐桓公时期,有位名为雍巫的人特别擅长烹饪技术,曾为桓公调制出许多美味佳肴,极得桓公赏识,还被赏赐了一块被称为“易”的地方(今河北易县)作为食邑,他的子孙后来便在“易”地发展。由于他名雍巫字牙,被封于易后,又被人称为易牙。齐桓公去世后,他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中,事败被杀。他的子孙因为居住在封地之上,所以才能幸免于难。此后,他的子孙一方面因为在“易”居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他,便都以“易”为姓。

易姓的得姓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发展中,易牙因为得罪于齐国,子孙中的一些人分别迁居魏国和晋国。此后,魏国便有易懂、晋国便有易雄等人知名于世。大约在汉魏以后,易姓又在济阳、太原等地发展成为望族,史称易姓太原望或济阳望。宋朝时,易姓中出了状元易祓、画家易元吉、教育家易充、法学家易延庆等着名人物。明代,易姓中又有户部郎中易之贞、怀柔县丞易思、学者易翼之等人知名于世。清朝,有江苏布政使易佩坤、经学家易宗氵君、诗人易顺鼎等名人。当代,有政治家易秀湘等较有影响的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易姓排在百家大姓中的第93位。

常姓

常姓的姓氏来源极早,相传在古老的黄帝时代就已得姓。据《姓氏考略》等书考证,黄帝时,部落中有位名为常仪的人负责占卜日月星辰,担任了像后代太史令一样的职官;另有一位常先任大司空,负责司法和刑狱。后来,两人的后代都姓常。

常姓中还有一支,出自西周时期的卫国公族。西周时期,周成王把叔父康叔封到卫国,称卫康叔,负责管理原商朝国都一带的遗民。卫康叔的裔孙又在卫国进一步分封,其中的一位宗室成员被分封于常(今山东微山东),建立了国中之国。这位宗室的后代便在常国发展,后来又以国名为姓,姓常。

宋代,宋真宗赵恒在位的时候,天下姓恒的人因为有冒犯皇上名讳之嫌,被全部改成了意思与之相近的常姓。这样,常姓又有了一支新来源。据研究,恒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恒惠公之公后,恒姓人在改姓常姓以后,仍尊奉恒惠公为祖先。

上述三支常姓是当今天下常姓人的主要血统所出,其中的一支出自卫姓,另一支出自恒姓。

由于有这种渊源关系,常姓至今还与卫、恒两姓有联宗之谊,并且不与两姓通婚,保留了世代承袭下来的传统习惯。

在发展中,常姓形成了平原、东海等着名郡望,也出现了汉代右将军常惠、三国司农卿常林、晋代史学家常璩、北朝名将常安成、常景、常爽、隋代文学家常得志、唐朝进士常衮、画家常杰、宋代御史常同、将军常思德、尚书常懋、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常升、清代巡抚常安、总督常明、常青、当代航空将领常乾坤、艺术家常香玉等着名人物。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常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4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熟知的“月里嫦娥”及“嫦娥奔月”等故事,相传也与常姓人有关。据有些学者研究,这些故事其实都是由黄帝时星官常仪的故事演变而来的。如前所述,常仪是一位着名天文学家,相传她是女性,出自女取訾氏,以善于观测星相和占卜月亮的晦、朔、弦、望着名,后来嫁与帝喾为妃。由于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所以,常仪的观测月亮便又衍化为“嫦娥奔月”,她生活的地方也由地上而演变为月宫之中。

武姓

武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中较早的一支是商朝国王武丁的后代。据史书记载,武丁是商朝始祖契的23世孙,亦即商朝的建立者商汤的10世孙。由于他的名字中有一个“武”字,后人认为,他的子孙中便有人以他的名字“武”为姓氏,姓武。

武姓人的另一支出自夏朝,与当时诸侯国之一的武罗国有关(一说武罗是人名)。武罗国国君的后代,后来便以国名“武”为姓氏。

武姓人的第三支,亦即被武姓人认为是最正宗的一支,是出自周平王之子姬武的后代。相传,姬武刚生下的时候,在掌心里有一个近似“武”字的花纹,因此被取名为武。他的后代,也以“武”字为姓。

武姓的第四支出自子姓,相传是春秋时期宋武公的后代。春秋时期的宋国原是由原商朝的王族在西周初年被重新分封而发展来的。至宋戴公时,有子名司空,在戴公去世后继承了宋公职位,去世后又被追谥为宋武公。宋武公的子孙。后来就以他的这一谥号中的“武”字为姓。

武姓在得姓以后,相继由各自的发祥地向四周迁徙、发展。至秦朝末年,出身于沛国(今江苏沛县)的武彪追随刘邦反秦,刘邦建汉后被授以官爵,成为后来被武姓人当作着名郡望之一的沛国武氏开基祖。又发展至唐代。居住在太原郡(今山西文水)的武姓人因出了一位女皇武则天而名扬天下,她所在的家庭不仅在当时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家族,而且其祖居地在以后也被当作武姓中的一大郡望。汉唐时期,武姓人还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形成望族,使冯诩与沛国、太原两支武姓人一样,共同成为武姓的三大郡望。

至于武姓名人,最知名者当然要推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除她以外,又有秦末农民英雄武臣、唐代权臣武承嗣、武三思、武元衡、五代后蜀名将武章、宋代画家武宗元、元朝文学家武汉臣、金末将领武仙、明朝医学家武之望、表朝经学家武亿、民间教育家武训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武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5位。

乔姓

乔姓本作桥姓,是由黄帝而来的姓氏。据某些姓氏书籍记载,黄帝去世以后葬在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子孙中的一些人世代留居这里。为他守陵,后来便因桥山之名而姓桥。之后,这些桥姓人中的一些人又迁往其他地区。至东汉时期,已分居在今安徽潜山县和河南商丘县等地。居住在潜山的桥姓人中有位桥某,失名,史称桥公,他的两个女儿:即大桥和小桥,后来分别嫁三国时孙吴开国君主孙权的哥哥孙坚和孙吴名将周瑜。因为这支桥姓人联姻权贵,家族也因此而知名于世。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这支桥姓人中的大、小桥姐妹还成为举止无双的美女。

东汉时,今河南商丘县是梁国的所在地,后来更名梁郡,居住在这里的桥姓人又被称为梁国桥氏或梁郡桥氏。这支桥姓人中最知名的人物是桥玄,东汉末年官至太尉,被人称为桥公。

他与大小桥的父亲桥公不是一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没有认真考辨,把大小桥当成他的女儿,实际上是一个大错误。

梁国桥姓在桥玄以后,六传至北魏平原内史桥勤。他在北魏灭亡后随魏孝武帝入于西魏,与西魏宰相宇文泰关系密切。一次,宇文泰极认真地对他说:你的姓氏带木旁过于笨重,不如去掉木旁,单姓一个“乔”字,一则具有飞天高升之意,二则意味着桥姓人今后可以步步升迁,光宗耀祖。桥勤见他说得有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改桥姓为乔姓。这样,带木旁的桥姓便简化为乔。

乔姓的发展以在梁国时最为显赫,古今乔姓人多以梁国为郡望。其历代名人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唐朝吏部尚书乔琳、左司郎中乔知之、宋代画家乔仲常、乔三教、名臣乔维长、乔梦符、乔行简、乔大临、元朝文学家乔吉、画家乔达、明代进士乔宇、乔允升、乔世宁、名臣乔瑞、乔岳、乔中和、清朝诗人乔世埴、进土乔世臣、乔松年、画家乔林、名臣知光烈,当代女曲艺家乔清秀、烈士乔恒志以及外交家乔冠华等人。

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乔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6位。

贺姓

贺姓原作庆姓,是因避汉安帝刘庆讳而来的姓氏。春秋时期,齐恒公有个孙子名为公孙庆克,公孙庆克有子名庆封。此后,便相继以庆为姓。

贺姓人多尊庆封为始祖,原因是由于他是庆姓得姓之时影响最大的人。据史书记载,他起初在齐灵公时担任大夫之职,灵公初立公子光为太子,后因所宠戎姬生了公子牙,又改立公子牙为太子。灵公死后,公子牙继位,不被诸侯认可,庆封便与另一位大臣崔杼一起废掉公子牙,改立公子光为齐庄公。庄公即位后,庆封被进位为上卿,与崔杼对掌朝政。后来,庄公因私通崔杼妻子而被崔杼杀死,庆封又与崔杼立庄公弟齐景公。齐庄公的被杀引起了一些卫士的不满,他们首先煽动庆封以弑君罪除掉崔杼,然后又挑拨庆封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庆封因无法在朝中立足,只得把政事交由儿子庆舍处理。不久,卫士们乘庆封外出之机发动政变,攻杀庆舍及庆封宗族。庆封闻讯,只得出逃吴国。吴国对他极为尊重,还把朱方(今江苏镇江东)一带的土地赏赐给他作为食邑。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一些庆封家族的人也辗转南来与他相聚。此后,庆姓人主要在南方发展。直到汉朝末年,才因为避讳的缘故,由庆姓改为意思与之相近的贺姓。

贺姓在发展中,相继形成了广平、会稽两大郡望。尤其是会稽郡望的贺姓人,在汉魏六朝时期,还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是在当地和各个割据王朝中都有相当势力的强宗大族。至北朝时,一些出身于鲜卑等少数民族的人,如贺兰、贺拔、贺赖、贺敦等姓氏,也都在北魏孝文帝时被改为贺姓,使贺姓人的队伍进一步扩大。他们及其后代,都按规定落籍于河南(今河南洛阳),发展为贺姓人的河南郡望。

历史上,贺姓中也出了不少着名人物。如贺循是晋代名臣,贺拔岳、贺若弼分别是北朝和隋代名将,贺知章是唐代着名诗人,贺公铸是宋代词人,贺兰龄是清朝云贵总督。尤其是当代,贺姓名人更多,其中如贺龙是解放军元帅,贺子珍是毛泽东夫人,贺耀祖是原交通部长,贺衷寒是台湾政界名流,他们在当代史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天,贺姓所以能成为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7位的大姓,与其历史上名贤辈出和广泛分布有极大关系。

赖姓

赖姓出自西周时期的赖国,是由周武王弟叔颖而来的姓氏。据《风俗通·姓氏篇》、《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周武王弟叔颖,在周朝初年被分封于赖(今河南息县东北包信镇一带),子孙相继为赖国贵族。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灭掉,赖国贵族中的一些人逃亡到附近的罗国和傅国,改姓罗氏和傅氏;另外一些人则相率北迁,北达鄢(今河南鄢陵),并在当地留居下来,以原来的国名为姓氏,姓赖。此外,由于罗姓和傅姓中的一些人是由赖国贵族分化而来的,直到今天,两姓与赖姓还有联宗之谊。

除上述一支外,赖姓中还有一些人出自鲜卑族中,并且以“河南”(今河南洛阳)为郡望,其他赖姓人则以颍州、松阳、南康等为郡望。其历代名人,在唐代有进士赖非,宋朝有节度使赖跋,农民英雄赖文政,元朝有诗人赖良,明朝有主簿赖天赋、员外郎赖先、县丞赖原裕、御史赖瑛、知县赖礼、进士赖士隆,清朝有画家赖镜、赖珍、将领赖塔、农民领袖赖文光、赖汉英,当代有原建材部长赖际发、解放军上将赖传珠等人。

今天,赖姓人口已达数万,分布也相当广泛,是在百家大姓中排第98位的中华大姓。

龚姓

龚姓来源较多,血统不一。其中最早的一支与洪姓同源,出自炎帝裔孙共工。共工在黄帝时居治水之官,后人以他的名字中的“共”为姓,并“水”旁,成为洪姓。此外,共工有位儿子,名句龙,句龙的后代,又把句龙名字中的“龙”字与姓氏合在一起,组成“龚”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

龚姓人的另一支与共姓同源。西周时期,宗室中有位名为姬和的人被封在共(今河南辉县),建诸侯国。他的子孙世袭共国国君之位,至春秋时期亡国后,便以国名为姓氏,姓共。后来又演变为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