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稷姓的先祖是周的先祖后稷。后稷的母亲是帝礐的元妃姜原,她在野外踏了巨人的足迹而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弃”(关于名“弃”的缘由见后文《中国人的名字》部分)。弃在少儿时期,就很奇特,有着大人一样的志向。他做游戏时,喜欢种植麻、菽(豆子),麻、菽还长得特别好。等到他长大成人,就十分喜好耕种,常常勘察土地的形势,宜于生长谷物的地方就开垦出来播种五谷,周围的百姓都效法他进行农耕。帝尧了解到这情况,就提拔他做了农师,这一官职叫作稷。他到任后,教百姓播种五谷,收获庄稼,天下人都受到了他的好处,他的事业很有成效。帝尧说:“弃,黎民百姓当初常常不能饱食,你做后稷(即农师)教百姓播种各种谷物,百姓才免于饥饿之苦。”于是就把稷封在邰地,号称“后稷”。后稷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后稷的子孙有的以先祖的官名为氏,于是就有了稷姓。
其他为源还有:稷姓是神农氏的后代。西汉时,叔孙通号稷嗣君,他的支孙有以祖父之号为姓的,也成为稷姓的一支。
汉代有上津令稷嗣。
甄姓
甄姓是舜的后代。甄是烧制陶器时使用的转轮,故字从“瓦”。掌握烧陶的官叫甄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曾“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并说,舜在历山耕田时,当地的农民在舜的仁爱、谦让的品行的教育与影响下,改变了原来互相侵占田地的行为,而能主动让出自己的田界;舜在雷泽捕鱼为生时,雷泽的人效法舜的高尚品行,都能主动让出自己的住所帮助别人;舜在黄河岸边烧制陶器,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
由于舜品行高尚,虽然本无立锥之地,但一年之后,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两年就发展成一个城邑,三年就成为一个大的都市,这是因为百姓都争相归附他。在他烧制陶器的黄河之滨,很快就成了一个城市,以甄为名,即今山东甄城。舜的子孙在甄城任甄官,后来有的以甄为姓。另一说:舜的子孙因舜曾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故而以甄为姓,这是以职业为姓。
甄姓的另一支是上古部落首领皋陶的后人。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夏朝时受封于甄,其孙以祖父的名字为氏,也成为甄姓。
还有一支则出自鲜卑族,由代北三字姓郁都甄氏所改。
汉代王莽新政时有大司马甄邯,东汉有太子少傅甄宇,三国时魏文帝有甄后,北周有数学家甄鸾,唐代有医学家甄权,宋代有道士甄木妻真、画家甄慧,明代有南京兵部尚书甄庸。
酒姓
《姓解》上说,《汉书·匈奴传》有这样的记载:酒泉郡当初因为凿井取水时,发现水有酒味,因而得名,当地人有的也因此以酒为姓。
另有一支酒姓源于官职,周官有酒正一职,其官员之后,有人以先人官职命氏的。
儿姓
儿(儿)姓是怎么来的儿姓据《广韵》和《姓源韵谱》云,该姓出自吴郡,有个婴儿生下就能说话,人们觉得十分奇异,这个孩子后来就以儿为姓氏。
另一支来自鲜卑族,代北贺儿氏后来改为儿氏。
汉代有御史大夫儿宽(儿音倪)。
羊舌姓氏
关于羊舌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出自晋杜预《左传释例》:羊舌氏本姓季(一说李),名果。有一次,一个人偷了别人的羊,把羊头送给了季果,季果只得接受下来,但却没有吃掉,而是先把羊头埋起来,表示自己不食偷盗之物。后来果然偷羊的事情败露,偷羊的人把季果牵连出来,季果就把羊头挖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因为时间太长,羊头已腐烂了,只剩下羊舌头还在,季果就靠这只羊舌幸得免罪。为纪念此事,季果就以羊舌为氏,其后成为羊舌氏的一支。
另一种说法是:羊舌氏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晋靖侯的后代。
因为晋靖侯当初的封邑是羊舌邑,子孙就以食邑为氏,姓羊舌了。羊舌氏在春秋时的晋国世代为大夫,世称羊舌大夫。
春秋时晋国有羊舌肸、羊舌虎、羊舌职、羊舌鲋,都是大夫。羊舌职有个儿子叫羊舌赤。
百里姓氏
百里这一姓氏出自姬姓虞国。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名奚,即后来的百里奚。
虞公因贪图晋国的宝玉与良马,借路给晋去攻打虢国,晋在灭虢后途经虞国时,趁机袭击虞国把虞灭掉,俘获了虞公和奚。这时,秦国向晋国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许配给秦穆公,女儿出嫁时,把奚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给秦国。奚不愿到秦国去做奴仆,在去秦国的途中逃跑了。过了不久,又在逃往宛的途中被楚人捉住,成为楚人的奴隶。秦穆公听说奚是个才德出众的人,早就想网罗天下人材以振兴秦国的秦穆公,恨不得立即把奚请到秦国。于是想用重金去为奚赎身,又怕引起楚的疑虑不放奚出来,因此就用五张公羊皮赎回了奚。奚一到秦国,秦穆公就与他交谈国家大事,一气儿谈了三天,对他十分赞赏,立即任他为相,封他为大夫。因他是用五张公羊皮换来的,人称五谓大夫,五子,即五头黑色公羊。并以百里为封邑,把国家的大权全交予他。后来,五大夫便以封邑为氏,出现了“百里”这一个复姓。百里奚在秦为相七年,秦国迅速强大,很快就称霸诸侯。他去世时,秦国的男男女女无不痛心流泪,孩子们难过得都不再唱歌,正在舂米的百姓伤心得无心干活,秦国上上下下都忘不了这位五大夫的恩泽。百里奚的子孙,后来都以百里为姓。
另一说:百里出自姜氏后裔井氏,百里奚原姓井名奚。
春秋秦国有名将百里视,是百里奚的儿子。汉代有徐州刺史百里嵩,据说,有一年天逢旱灾,恒久无雨,可百里嵩所到之处,甘雨随之而降,时人称之为刺史雨。
独孤姓
独孤氏先人本姓刘,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人。刘秀之子沛献王刘进伯,任度辽将军,一次与匈奴人交战,战败被俘,匈奴人把他囚禁在独山之下(独山在今辽宁海城县境)。其子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跟随魏孝文帝迁居洛阳,于是成了河南人,并以其部落名命氏,成为独孤一姓。
独孤姓的另一支源于鲜卑族,是北魏代北伏留屯的后人,唐代时被赐姓为独孤氏。
北周有卫国公独孤信,其女为隋文帝皇后。唐代有常州刺史独孤及,其子独孤郎、独孤郁,独孤郁之子独孤痒等。
复姓东方
东方这个复姓的来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影响较大的说法是东方氏是汉代东方朔的后代。
东方朔本姓张,父亲名夷,也有人说名平。他还未出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出生三天以后也死去了,东方朔是由邻人抚养成人的。为何取名东方朔呢?据说是因为母亲生他时东方的天际刚刚亮起来,因而取了这个名字。东方朔博学多才,机智幽默,初到长安,就上书毛遂自荐,而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汉武帝觉得这个人是个大奇人,于是让臣下给了他个小官去做。过了不久,就以他奇特的见解,诙谐的言辞,非凡的机警善辩,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越来越亲近他,常把他留在身边侍奉,官职直升到太中大夫。他说话办事不拘小节,滑稽甚至荒诞,然而在大事上,东方朔能直言进谏,无所顾忌,且时常切中时弊,公正中肯。他死后,对他这个怪人的身世有种种传说,连汉武帝都认为东方朔是“岁星下凡”。东方朔的子孙后来以东方作为姓氏。
唐有诗人、文学家东方虬,学者东方显。
诸葛姓
诸葛氏本为葛氏,琅琊诸县人(今山东诸城)。后来迁居阳都,当地原来已有姓葛的家族,又因为迁居来的葛氏人口众多,为了区别,当时的人就称迁入的葛氏为诸葛,诸就是“众”的意思。后来这些人以诸葛为氏,即原来琅琊葛氏就成为诸葛氏了。
另说,陈涉部将葛婴功绩卓着,但陈涉听信谗言将其杀害。汉文帝时,把葛婴的孙子封在诸县,为诸县侯,他的子孙将“诸”“葛”合起来姓诸葛氏了。
三国时蜀有名臣贤相诸葛亮,吴有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魏国有御史中丞、尚书诸葛诞。晋代有侍中诸葛恢。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人称“诸葛孝子”的诸葛填。明代有陕西参议诸葛伯衡。
投壶姓
这一姓氏出自春秋晋国的中行氏(中行氏本为荀氏)。中行穆子是晋大夫。鲁昭公十二年,各国诸侯到晋国去会见新立的晋国国君景公(一说昭公),景公以礼相待。一天,晋景公和齐侯宴饮,中行穆子相礼侍奉。席间两位国君作投壶的游戏,晋侯先投。这时穆子站出来说:“有酒多得像淮水,有肉堆得像高丘。我们国君若能投中,就应统帅所有的诸侯。”他的话说完后,晋侯举矢投壶,一下子就投中了。这事传开,当时的人都称赞中行穆子的机智,后来中行穆子的后人为纪念此事就以投壶为氏了。
慕容姓
这一复姓出自鲜卑族。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其部落迁居辽西,曾跟随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有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此时才在棘城以北(今河北冒黎县境)建立国家。当时北方燕代一带时兴戴步摇冠,即饰有步摇的帽子。所谓步摇,就是一种悬有垂珠的饰物,人一迈步,饰物上的垂珠就随之自然摇曳,给人以漂亮洒脱的感觉。莫护跋一见这种步摇冠就十分喜爱,于是把头发束起来戴上了步摇冠。他的部下见到他这种穿戴,就“步摇”、“步摇”的称呼他。当地人说话,“步摇”与“慕容”读音极为相似,于是传着传着“步摇”就讹变为“慕容”了。莫护跋的后人就以慕容作了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期,莫护跋的曾孙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地方,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皇光后来建立前燕,自称为王,这时正式以慕容作为姓氏。
另一种说法是鲜卑人仰慕中原地带的文化,其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故改姓慕容氏。
隋代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有刑部尚书慕容彦逢等。
拓跋姓
拓跋也作托跋。一支为鲜卑族姓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自称拓跋氏是黄帝之后。黄帝有子名冒意,冒意少子悃,受封于北土。因黄帝以土德王,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所以合称拓跋,以之为氏。北魏孝文帝时,因《周易》中“元”的意思是“万善之始”,就率领王室同族改为单姓“元”氏,王族之外的拓跋氏就变成庶姓了。
拓跋氏的另一支出自李姓。汉朝时,李广之孙李陵降匈奴,匈奴之女嫁与李陵为妻,生的孩子姓拓跋氏,以母为贵。鲜卑族对此很是忌讳,如果有姓拓跋的称自己是李陵的后代,就要受杀头之罪。
北魏皇族拓跋氏中,孝文帝拓跋宏是佼佼者,他力主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颇有政迹,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
相里姓
相里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相里为咎陶(即皋陶)的后人,当初姓理。商朝末年,有理徵其人,他的孙子理仲师,为避难而将其“理”字去掉“王”字,成为里氏。到春秋时期,里仲师的裔孙里克为晋国大夫。后来里克被晋惠公杀害,里克的妻子司城氏领着小儿子季连逃往相城(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将其子姓氏定为“相里”,这是把新迁居的地方与原来的姓氏合起来作姓。
二是相里是春秋郑子产的后裔。相传郑子产出生时,手握拳而出,生下来把他的手掰开,只见手掌上的纹路组成两字,即“相里”。因为这件事很奇异,预示了郑子产不同凡人,所以子孙后代以“相里”为姓,以示纪念。
五代后晋有并州人相里舍。
胡母姓
胡母(一作毋,音wú)这一复姓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但起源是一个:源出战国时齐宣王同母之弟胡公的后人。一说胡公后代娶母氏为妻,其子女将父母的姓氏并称,就称为胡母氏了。一说齐宣王同母之弟胡公的后代封邑在母乡,故而远取先人胡公之胡,近取封邑母乡之母,合而为胡母氏。
汉景帝时有博士、学者胡母生,东汉有执金吾胡母班,晋有湘州刺史胡母辅之,其子胡母谦之。
秃发姓
这个怪姓有一番来历。鲜卑族拓跋乌孤从塞北迁往河西之后,他的妻子胡掖氏有一天夜里正在睡觉时,把孩子寿阗生在被子里,鲜卑语秃发就是用被覆盖的意思,因事命氏,这个家族就以秃发为姓了。后来秃发亻辱檀的儿子归附北魏,改赐为源姓。
东晋十六国有南凉国王秃发乌孤,其子秃发寿阗,其弟秃发利鹿孤、秃发亻辱檀。
豆卢姓
豆卢氏本姓慕容,是东晋十六国燕北地王精的后人,后来慕容苌归附北魏。因为北魏人把“归”的意思叫作“豆卢”,所以就以“豆卢”作了姓氏。一说赐姓豆卢。
隋代有夏洪二州总管豆卢通,其弟豆卢责力。唐代有宰相豆卢钦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