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二门第;惊天动地人家。
乾隆看了纳闷,令随从将写对联人找来。原来是个少年,他家开粮行,每天都一斗二斗地报数过粮。二叔是卖鞭炮的,爆竹清脆响亮。乾隆恍然大悟,让随从赏些银子。
乾隆撰的嵌“龙”联
北京故宫的月华门,是文武百官朝见皇帝的必经之处,有一副乾隆题作的“龙凤”联:
瑞启日中,霞映龙墀晴色迥:
春来天上,烟融凤阙曙光高。
“瑞启”,吉祥语:“日中”,正当天空之中,表示极盛:“龙墀”,皇宫的台阶:“风阙”,原指汉朝宫阙,后泛指皇宫。全联极言帝业兴隆,粉饰太平盛世。
北京故宫太和殿即金銮殿,是皇帝登基、颁布昭书、公布新进士黄榜、派大将出征,以及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也有乾隆题作的“龙凤”联:
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
“龙德”,指清帝之德,古代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雍熙”,和乐,指天下太平:“凤城”,指京都,帝王所居之城;“平章”,意即共同议政,辨别章明。据《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联题金銮殿,当颂和协雍熙,冠冕堂皇。
辽宁沈阳故宫是清初的皇宫,建都北京后,改称奉天行宫,大政殿有乾隆题作的“龙鹤”联:
龙涎翠袅金仙字;鹤焰红翻宝相花。
“龙涎”,即龙涎香,是一种名贵香料:“翠袅”,形容燃烧香料的青烟缭绕升腾,直上殿中的金字匾额。殿内有铜制的仙鹤,用于燃烧香料:“宝相花”,指建筑物上传统的装饰纹样。
乾隆年间,在北京故宫旁建起一座龙王庙,专供皇帝祈雨用,雅称“广润灵雨祠”。祠堂内也有乾隆题作的一副“龙鹤”联:
云归大海龙千丈;雪满长空鹤一群。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之北,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形式建须弥福寿之(扎什伦布的译音)庙。乾隆为妙高庄严殿题一副“龙象”联:
震旦现香林,人天欢喜;耆阁闭宝纲。龙象总持。
“震旦”,指中国,在佛教经籍中译作震旦;“香林”,指佛教庙宇:“耆阁”,意即灵鹫山,相传释迦牟尼居住的地方:“龙象”,佛教语,以龙和象喻修行勇猛、力大无比者:“总持”,佛教语,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有漏忌。
李自成对联故事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西米脂县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十三岁母亲去世后就失学了。他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善于对句。
有一次,教书先生见雨过天晴,星月皎洁,便口占一上联: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先生让学生对出下句来。李自成正找不到恰当的对句,猛然间刮起风来,一片乌云又遮住了月亮。李自成灵感顿生,随口吟出下联来:
天昏地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当地的知府冯驯听说李自成很有才气,不相信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穷小子竟工诗善对,于是差人找来李自成,要当面试一试。冯驯出了一个拆字上联: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李自成不慌不忙,略加思索,就铿锵有力地对出一个下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伊尹”,名比姓只少个“人”字旁,而且历史上确有其人,乃是商朝开国宰相。冯驯自称“五马诸侯”是吹牛,而伊尹则是名副其实的“一人宰相”。对句对得如此奇巧绝妙,冯驯听罢惊得失手将茶杯掉在了地上。
李自成给人家放过羊,当过马夫,因吃不饱肚,又去当兵,可是军队里也受军官克扣口粮。李自成忍无可忍,于是鼓动士兵杀了军官,举行了起义。后来他被大家推为领袖,各地农民纷纷投奔,起义军扩展到一百多万人,攻城夺池,势不可挡。但在攻打开封时,遭到守城官兵顽强抵抗,李自成中箭负伤。起义军打下开封,活捉守城将领陈永福,义军将士个个咬牙切齿,要为闯王报一箭之仇,杀掉陈永福。李自成看陈永福智勇双全,人才难得,一面说服将士们,一面诚恳劝降,终于感动了陈永福,将他收为部下。有几个将领想不通,于是在军营贴了一副嘲讽联:
陈永福。射伤闯王反当大将,真叫有福;李闯王。收留永福必成猛虎,确属贤王。
李自成看到后,改写了这副对联,贴在原处,联云:
陈永福,出箭伤我事主忠,赤子应得报;李自成,纳贤用他添虎威,大业该早成。
众将看了,顿开茅塞,称赞闯王虚怀若谷。
天王洪秀全联话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出生在一个难得温饱的农民家庭。他念过几年私塾,后辍学务农,还自学了一些地理、历史书籍。洪秀全自幼就有不凡的抱负,一次与同乡人骆秉章月夜鱼塘洗澡,洪秀全信口吟出一句上联:
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非常之志,溢于言表。骆秉章才思敏捷,应声对出一句下联:
早登麟阁,挽回三代乾坤。
“麟阁”,汉宣帝时建有麒麟阁,简称麟阁,绘有功臣图像,是记载功德的一种形式。洪秀全听了骆秉章的下联,颇不以为然,说:
“乾坤已非三代,麟阁早属他人,登也不必,挽也多事。”骆秉章笑他狂妄,洪秀全并不理睬。
洪秀全几次应考秀才不中,他看到帝国主义入侵,清朝政府腐败,社会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成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领袖。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其定为首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洪秀全将故明宫改为王宫殿,内中左殿为求贤殿,洪秀全撰题楹联:
拨妖雾而见青天,重整大明新气象;扫蛮氛以光祖国。挽回汉室旧江山。
“扫蛮氛”指扫除满清王朝。全联气势豪迈,笔力干钧,主题表达得十分鲜明。
洪秀全为王府撰题了一副门联: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青逞雄威。
“化日”,意为天下太平盛世之日;“王赫斯怒”,语出《诗经·大雅·皇矣》,原意为周王赫然而怒。联首嵌“天王”二字。上联言太平军替天行道,杀尽清王朝群妖,万里河山呈太平盛世:下联言天王赫然震怒,六军铠甲逞雄威。全联堪称农民革命军的豪言壮语。
洪秀全为处理朝政的勤政殿书题对联:
虎责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虎贲”,勇士之称:“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联中指当时还被清王朝控制的疆土:“九五”,出自《易经·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后以“九五”指帝位。对联内容直白,对仗工整,“直”
与“重”二字增加联语的磅礴气势。
石达开对联赏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客家人,太平天国着名将领,金田起义后被封为翼王。相传在金田起义前,石达开的朋友李文彩曾在贵县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作为结交地方豪杰、联络天下志士的据点。开业前夕,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为理发店撰写一副对联:
磨砺以愤,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石达开觉得措辞上似乎有些头重脚轻,结尾显得平淡,既吓不退胆小鬼,又引不起豪杰志士的注意,于是提笔改联,将后半截的叙述句改成疑问句和感叹句。联云: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磨砺以须”,磨刀等待,语出白居易《因继集重序》:“磨砺以须,势必如此。”“及锋而试”,趁着锋利时一试手段,语出《汉书,高帝纪》:“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大有功。”全联文意跌宕,语气灵活,遣词巧妙风趣,风格豪放激昂,联语含义双关。上联表面说理发师傅磨快剃刀待客上门剃头刮须,实际是说革命农民磨刀以待时机。“问天下头颅几许”更是惊人之笔,表达了作者斩妖诛贼的急切心情;下联表面说趁刀刃锋利试一试,看我的手艺如何,实际是说革命农民要抓住有利时机显示本领,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联语紧扣剃头行当,借物抒怀,笔锋纵横恣肆,塑造了一个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湖南新邵县境内的石马江上,有座石马桥,传说石达开曾在桥下饮马,并题两联于桥。于是石马桥就成了名胜之地。其联一:
目空天下万人敌;身是吾家千里驹。
“万人敌”,万夫莫敌:“千里驹”,千里马。晋代苻坚称赞侄儿:“此吾家千里驹。”此联语直白如话,表现了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英雄气概。
石达开题石马桥的另一副对联:
临水钓鳖,以虹霓为线,明月作钩,世间无义丈夫,只堪充饵;平原骋马,借芳草衬蹄,清风鼓鬣,吾党多才小子,尽可扶轮。
石达开于1859年率太平军回师广西,驻宜山八个月,曾游宜山县城北的北山半山腰的白龙洞,并题诗于壁上,其中不乏气势磅礴的对联:
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并改为天京后,翼王石达开的王府门前贴有一副嵌名联: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王陵忠义,弃项羽若敝屐,独知刘季是英雄。
联首嵌“翼王”二字。上联以三国时的张飞(翼德)自喻,鄙视曹操(阿瞒),却与刘备(曾任豫州牧)亲同手足:下联以王陵自喻,初从项羽,后投归刘邦(刘季)。全联表述石达开背叛地主家庭,献身农民起义的决心。
林则徐名胜楹联
林则徐是近代爱国抗英民族英雄,他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他学习兴趣广泛,除儒学着作外,还阅读哲学、历史、文学以及水利、经济等方面书籍,并且十分敬佩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人。由于他为官“知民情向背而顺导”,赢得了“林青天”的声誉。1838年林则徐奉旨赴广东查禁鸦片,组织军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他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翻译西方书报,编译《四洲志》等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工具书,被人们推崇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一生撰联赋诗甚多,各地名胜留下了他许多的撰联和墨宝。
上海嘉定县归震川先生祠有林则徐撰联:
儒术岂虞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归震川是明代文学家,着有《三吴水利录》。上联“血食”为祭祀的意思,下联“经师”指归震川。大概因为林则徐曾任“河官十四省”
的缘故,撰联高度评价归震川对治理水患作出的贡献,连“竹林七贤”
那类狂人也会折服。
浙江杭州西湖孤山放鹤亭有林公撰联两副。
其一:
我忆冢风贝梅鹦;天教居士领湖山。
其二:
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孤山,赏梅养鹤,不仕不婚,放鹤亭是为纪念他而建。“负梅鹤”系其自信祖辈未曾种梅养鹤,“居士”指林逋,“遗草”指林逋所遗诗文。两副楹联的上下联对仗工整,情趣高雅。
在江苏淮安县的关忠节公祠里,有林则徐撰写挽联一副:
六载固金汤,问何时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上联中“金汤”即固若金汤,比喻坚固:“长城”指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辖水军。下联“双忠”指关天培与助手麦廷章将军。关天培和副将麦廷章固守虎门六载,率部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最后双双拼死在战场。他们至死不降、视死如归的精神,连“异类亦钦伟节”。
福州西湖附近的文藻山是林则徐的故居,有他撰写的楹联一副:
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
这副楹联挂在林则徐的读书处桂斋。今“林文忠公读书处”面积不大(容膝地),林则徐晚年常约集族中才人新秀到家中会文,由他亲自命题、阅卷、批改,文章优秀者给予奖励。
还有一副楹联为林公自撰、梁章钜笔书:
坐卧一间楼,因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这是林则徐晚年引疾归田的生活写照。他二十六岁做官,曾在京城和多省任职,这位曾经“河官十四省,统兵数十万”的抗英民族英雄,能够安然将就“坐卧一问楼”,令人肃然起敬。
广州虎门林则徐公园正门有一副楹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格调高昂,凝练深邃,启人心智,醒人耳目,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精忠报国的思想。
张之洞奇才成对
晚清名臣张之洞,少年时就聪颖好学,才华出众,深受老师的喜爱。那时学作诗离不开对句,张之洞出口成句,对答如流,伴随对句流传着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老师带着张之洞春游,触景生情,给张之洞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上句: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出句中的“驼”、“倒”、“仰”三个字,准确地表达出眼前的桃树、桃花和黄蜂采蜜的三种形态,形成一体,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张之洞歪着脑袋盯着莲花池,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秋天的景象,他很快吟出一个俏皮的对句: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
对句中的“瘦”、“歪”、“斜”三个字,完全符合出句的要求,而且“白鹭”对“黄蜂”也很奇妙,联语工巧,意趣横生,引人入胜。
有一次,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个上联:
柳丝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众学生抓耳挠腮,谁也答不上来。老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张之洞,张之洞思索良久,对出下联: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本来老师吟出上句时,自己还没想出满意的下句来,张之洞小小年纪竟然没被难住,而且对得工稳美妙,老师也禁不住大加夸奖。
这副对联至今仍被楹联界称为绝对。
传说张之洞参加童子试时,年龄最小,个头也最小。坐着够不着案几,只得站着答卷。站得时间久了,两腿发麻,张之洞感到困乏了,不由自主地活动了一下腿脚。主考官见了,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小孩子两腿木耳;张之洞忙着应试,猛然间听到主考官吟句,知道是冲着自己来的,大概是太突然了,慌忙应对,抬头见主考官是个麻脸,也没加思索,便脱口而出:
老大人一脸花椒。
出句中的“木耳”,是麻木了的意思,“耳”是虚词,和对句中的“花椒”对应起来。主考官原本出自爱怜之心,没想遭到张之洞反唇相讥,逗得考生哄堂大笑,主考官好不羞恼。
张之洞在学堂里学作诗时,老师曾给他出过这样一个上联:
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这是老师日前在院里观察到的一个场面,偶得上句,苦思冥想未得下句,于是想让神童张之洞一试。张之洞看老师端坐讲台,手把紫砂茶壶喝茶的情景,灵机一动,信口诵出一句下联:
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
老先生听了哑然失笑,非但没有责备张之洞,反而连连夸奖说:
“对得好,对得好!”
王尔烈与师对句
乾隆七年(1742)时,王尔烈十五岁,己在辽阳中心庙塾馆就读四年了,他颇能吟歌赋诗,对答联句。这年阳春五月的一天,老师带王尔烈去辽阳城东门楼登临,于是引出了师生对句的一段佳话来。
师生来到东城门大东门下,老师望着雄伟的城楼,门前的古道,手捋胡须吟道:
辽阳城,辽阳州,州城衔古道;王尔烈略加思索,便答对上来:
东门外,东门里,里外通今风。
老师没有吭声,面对城门楼,又吟出一句:
东门试骏,风浩浩,常伴分鬃烈马;王尔烈等老师停顿下来,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答对:
西城竞鹏,云飘飘,久随并翅苍鹰。
“好个王尔烈,继续答对。”老师显出满意的神色,随口又出一联:
烈骏登坛,进士及第,春风得意;王尔烈一听,出句由演马转到习墨,由武到文了。于是他切题应对,拈出下联:
金榜题名,状元还乡,马蹄爽急。
老师一听,学生连“进士及第”都未看在眼里,我再让你“连中三元”,心想句出:
解元、会元、状元,何时汝等可取三元连中;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状元科名最高,大魁天下。王尔烈听了老师的命联,知道在激励自己争取科场连捷,于是出口应答:
乡魁、会魁、殿魁,今朝吾辈欲夺鼎甲天下。
老师评价说,答联虽工,尚不够气派,联中的“欲夺”应改为“定夺”,方显鸿图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