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特种导弹科技知识(上)
16133700000021

第21章 俄罗斯A-135战略反弹道导弹系统

研制历史

冷战时期,苏联从战略军备竞赛的高度出发,开始研制这种战略反导系统,直到1995年2月才完全投入使用。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A-135系统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安全需要,加上该系统昂贵的操作费用,核弹头潜在的危险性及其效能的不断退化,使得一些俄罗斯领导人萌生了让这把“金色保护杀退役的念头。据俄罗斯军方透露,该系统中有的部分已经撤除,重点将转向其它方式的战略防御。尽管可能不会正式退役,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A-135的作战能力日渐消退,前途岌岌可危。

苏联最早发展的反导系统是A-35.该系统从1959年提出研制,直到1978年才进入部队服役。A-35的作战能力极其有限,只能对付6到8枚洲际弹道导弹的袭击。在1959年,由于洲际弹道导弹力量很小,A-35还能免强应付。

但到了70年代,洲际弹道导弹有了大规模的发展,A-35的反导能力实在是杯水车薪。70年代初,苏联估计至少有60枚100万吨当量的弹头瞄准莫斯科,是A-35系统作战能力的近10倍。随着分导式多弹头的出现,威胁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此背景下,苏联部长会议于1975年6月决定部署一种代号为A-135的新一代反弹道导弹系统。

A-135反导系统装备了两种导弹系统:一种是代号为53T6的高超音速大气层内导弹拦截弹,类似于美国的斯普林特;另一种是代号为51T6的大气层外导弹拦截弹,类似于美国的斯帕坦。

A-135于1989年宣布成军,一共有7处发射基地,其中5处是新建造,两处是由苏联第一代反弹道导弹ABM-1(俄国编号A-35/A-35M)Galosh(橡皮套鞋)导弹发射阵地改建。1995年初整套系统进入警戒状态,开始运作。系统建成时一共部署100枚导弹,符合反弹道导弹条约中的规定,这些导弹又分成两类:36枚射程较远的51T6拦截弹,北约编号SH-11Gorgon(蛇发女妖);与64枚射程较短的53T6拦截弹,北约编号SH-08Gazelle(瞪羚)。

由于设计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两种导弹的弹头均为约10000吨当量的AA-84型战术热核弹头,从而不需要非常精确的制导即可摧毁来袭弹头,这与当今流行的直接踫撞杀伤拦截弹头有很大区别。但是根据一些公开新闻报道资料,53T6导弹现在可能改为使用传统弹头,而非过去的核子弹头作为拦截的手段,以降低对于地面被保护目标的伤害;而51T6导弹则已经过期退役。

西方情报部门一开始将51T6导弹称SH-11,后改称ABM-3戈耳贡。51T6是一种大型两级导弹,装在标准的运输-发射筒内,像洲际弹道导弹一样从地下井中发射。导弹的一级发动机装有固体推进剂,用于导弹的快速加速。二级是液体火箭主发动机,有一个单推力室和4台微调发动机。这种固/液配置可使二级发动机更容易控制,既保证了拦截末段有很高的能量,又可使推力有很好的可控性,从而提高了导弹的机动能力。为了节省燃料,二级发动机可以停机并重新点火,而对于固体发动机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导弹的设计过程中,还特地进行了辐射加固,因为根据设计要求,51T6拦截弹的作战环境中可能会有核爆炸,既可能是来袭的再入核弹头爆炸,也可能是其它A-135系统拦截弹的核弹头爆炸。

在发射前,指挥中心将拦截点的大致位置装入51T6拦截弹的惯导系统中。惯导系统用于在拦截的初始快速助推段进行飞行控制。在拦截末段,导弹第二级通过Don-2NP作战雷达的指令制导机动到位。51T6拦截弹没有采用末制导,因为它所携带的1万吨当量级AA-84核弹头在脱靶距离内有足够的杀伤力。51T6导弹的有效射程为350公里。

操作

53T6大气层内拦截弹与S-300V系统(西方称SA-12)使用的9M82反战术弹道导弹相似。西方一开始称其为SH-08,后改称ABM-3瞪羚。它是一种锥形单级导弹,带有固体助推发动机,通过气动控制进行机动。53T6的最大飞行速度达10马赫以上,可承受的横向过载和轴向过载是常规地空导弹的数倍,可达30g以上。

53T6导弹也放置在运输-发射筒中,从地下井发射。发射后,导弹一经飞离发射井,立即通过气动控制转弯在最短距离上迎击再入的来袭目标。53T6拦截弹的表面采用了高强度低重量的铝钛合金和特殊的防热层,以免导弹被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引起的气动热烧毁。该弹的有效射程达80公里,其射程和最大作战高度分别是原设计指标的2.5倍和3倍。53T6与51T6一样,也装有AA-84热核弹头。但与51T6不同的是,53T6使用自己的作战管理雷达。53T6有两部雷达,一部相控阵雷达跟踪导弹和目标,而另一部雷达则向导弹提供指令数据。

导弹样弹的试验发射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进行,其中还包括1982年6月18日进行的发射两枚弹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再入弹头的试验。据美国情报部门分析,到1988年,共生产了500枚这种导弹;而据一些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家认为,可能共生产了3000枚。

51T6和53T6两种拦截弹都是从特别加固的发射井发射。这是一种普通的发射井,配备了特殊的速开井盖,以便导弹能快速发射。由于53T6大气层内拦截弹的尺寸较小,因此发射井的深度和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两种拦截弹的部署方式大致为:4个发射场部署的是53T6拦截弹,每个发射场有16口发射井;4个发射场部署的是51T6拦截弹,每个发射场有8口发射井。

据美国中情局1987年的一份报告透露,苏联还为尺寸较小的53T6导弹研制了地面发射装置。这很可能是苏联对抗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一个部分。1982年,A-135系统的作战需求进行了修改,以使其能更好地对付射程较短的弹道导弹,也就是能对付美国开始在西德部署的潘兴2导弹。

A-135系统由5K80P特别加固指挥所进行协调指挥。该所直接与苏联国土防空军总部联系,接收来自各层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网络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提供预警并提示系统启动。

A-135系统的新一代作战管理雷达是一种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代号Don-2NP。它呈尖塔型,每个侧面将近152.4米长、36.6米高。据称修建这座雷达共用了32000吨钢,50000吨混凝土和12000公里长的电线。Don-2NP雷达工作在厘米波段,覆盖范围为360度;其距离精度约为200米,角度和方位精度为0.02~0.04度;对于直径5厘米的目标,其探测距离达600到1000公里。

Don-2NP本身可进行初始目标识别,但A-135网络一般用较旧的猫窝相控阵雷达对其进行补充。猫窝雷达于1978年列装,用于改进后的A-35M反导系统。该雷达进行初始目标识别,然后将目标移交给Don-2NP进行末段跟踪和攻击。

部署情况

1980年,驻扎在图拉科沃和博尔琴基的两个反弹道导弹师被撤除。这样,部署在莫斯科地区的反弹道导弹发射装置从100部减到了32部,部署在科林和努多的发射场。位于图拉科沃和博尔琴基的发射场开始建造加固的发射井,以替换以前A-35M系统使用的笨重的、易受打击的地上发射装置。80年代初,苏联又开始建造另外5个发射场。这些发射场修建了放置53T6大气层内拦截弹的新型发射井以及相关的新型作战雷达系统。1987年,A-35M系统的发射装置已减至16部,而70年代末巅峰时期高达100部。Don-2NP作战管理雷达于1987年完工并于1988年投入试运行。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A-135系统尚未达到全部作战能力。

苏联的解体对A-135系统影响不小。由于国防预算的大幅下跌,该系统的许多重要工作被迫停止。预警系统网络很快年久失修。另外,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有的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境内的雷达,但有的如拉脱维亚,坚持要拆掉雷达,因为它们对环境有害。由于缺少研发经费,许多设计局已经垮台;而采购费用的不足,使得A-135系统的许多组成部分没有着落。尽管如此,A-135还是在90年代初的几年中勉强对付,以部分作战能力投入使用。

发展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在距莫斯科这么近部署装有核弹头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有批评者指出,如果在拦截过程中有一枚AA-84核弹头爆炸,那么莫斯科将有10%的人丧生,20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污染。舆论还批评该系统的维护费用太高,声称1993年一年就花费了300多亿卢布。还有人要求为A-135系统装备非核弹头。

另外,俄罗斯的一些军方人士认为应该优先维护和改进弹道导弹预警网,对国家安全防御来说,这比反弹道导弹系统更为重要。此外,莫斯科地区的防空重心已经转移,重点已转向防御轰炸机及其发射的导弹。A-135实际上已被打入“冷宫”。

A-135是冷战时期的产物,靠着苏联解体后的惯性继续研制并投入使用。尽管它已不能适应当前安全需要,且仍需投入大量的钱财,但由于已经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弃之不用于心不忍,维持运转又不愿注入巨资,A-135已成为俄罗斯欲罢不忍的一块“鸡肋”。在这种背景下,A-135只能是坐吃“老本”,慢慢变成作战能力完全丧失的一堆“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