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特种导弹科技知识(上)
16133700000037

第37章 美国“百舌鸟”反辐射导弹

简介

“百舌鸟”是世界上第一种实战使用的空对地反辐射导弹,它利用地面跟踪雷达的波束进行制导,专门用来对付地面跟踪飞机的雷达,如高炮用的炮瞄雷达等。60年代末在越南战场上曾广泛使用,共发射了250枚以上,在中东战争中也曾广泛使用。

其最初是针对苏联在古巴设置的防空体系而发展的,主承包商是德州仪器(现在属雷锡恩),1964年10月开始服役,到1981年停产时已经发展成包括20多种改型的大系列,累计生产数量超过17000枚,平均单价约26500美元,除装备了美国空军和海军外还出口到英国、以色列和伊朗,并曾先后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美军1986年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等作战行动中实战使用。

缺点

作为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百舌鸟”有以下明显缺点:

导引头覆盖频段太窄:虽然“百舌鸟”所有型号都采用通用的、可将天下尺寸降低到目标雷达波长1/4以下的等角四臂平面螺旋天线,但导引头覆盖频段太窄,为了对付工作在不同频段的雷达不得不研制许多导引头,并在出击前根据已知情报选用。“百舌鸟”早期型号多达18种,导引头才覆盖了D~J波段,后期型在这方面改进也不显著,这是导致她的型号特别多的最重要原因。

制导方式单一:“百舌鸟”系列只能沿着雷达发出的电磁波飞向目标,一旦对方雷达采用关机等措施,导弹将失去制导信息来源而无法命中目标。在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曾多次采用关机、多部雷达交替开机、大角度甩摆雷达天线等措施“戏弄”该导弹,加上针对导引头缺陷采用的迅速改变雷达工作频率等措施,使“百舌鸟”的命中率在1970年下降到3%~6%。

导引精度低、战斗部威力不足:即使对方没有采用对抗措施,实战中的“百舌鸟”多数的落点离目标的距离也超过20米,而她的战斗部对无装甲防护的软目标破坏半径只有5~15米。这说明“百舌鸟”需要提高导引头测向精度和战斗部威力。

性能

最大射程16千米,最大速度2倍音速,弹长3.05米,弹径0.203米,全弹质量177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