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700000042

第42章 关学再倡——李颟

李颐(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号惭夫学者,称二曲先生。陕西周至人。

1.生平。李颐自幼失学,崇祯十四年(1641年),其父应征从军后丧身,从此他走上自学的道路。为学之始,并不以当官进仕为目的。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他志在经世时务,开始着书立说。三十岁以后,他致力于切己自反的“悔过自新”说,或在乡里,或外出讲学,足迹遍布关内,远涉江南、中州,声名大起。他拒绝清廷的征召,对吴三桂的拉拢,也以迁居表示不愿同流合污,遂返乡闭门不出。他一意务实,终其一生“坚苦力学,无师而成”。以王阳明“致良知”说为主干,会通朱陆,自成一家,着述不多,仅《二曲集》《四书反身录》二种。

2.悔过自新说。这是李颐三十岁提出的立身学说,以此为标志,他深化了先前对经世时务的讲求,转而致力于“切己自反”的明性之学的探讨。

何谓“悔过自新”?“过”应当为身心过失,对于志存经世的学者,力图在心灵深处筑起悔过的堤防。所以“理”,是“义命廉耻”这一“立身之基”,这样才恢复了人至善无恶的本性:“新”字他解释为“复性”,他号召全社会人们去虚就实,从自身的“极浅极近处做起”,以道德上的最大修能,去讲求现实生活中的“最上道理”。稍后,李颐的这一学说经历了演变:一条道路是“存心复性,深陷泥淖;另一条道路是他谋求实学思想发展的努力。这就是把“悔过自新”同经世时务的讲求合而为一,提出“明体适用”的为学主张,从而赋予他的实学思想以新的生命力。

3.明体适用说。这是李颐思想最为成熟的形态,是积极的经世学说,也是他的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他认为儒学就是明体适用之学。如何讲求明体适用呢?李颐认为应从读“明体适用”之书开始。在开具的书目中,可以看出其见识和讲求经世实学的趋向。他提出既要精于读书,又要善于变通的见解,以达到“开物成务,康济群生”(《二曲集》卷14《周至答问》)的目的。他合程(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为一堂,融德业、功业为一炉,以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后世开太平”(《二曲集》卷7,《体用全学》)。意为天地树立中心,为民众树立使命,为先圣继续失传的学问,为未来世界开创太平。

李颐力图恢复儒学的经世传统,以其“体用兼该”的主张,对宋明以来理学重体轻用,空谈性与天道,无视国计民生的积习,进行了鞭挞。对清初健实学风的形成,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他进而提出“道学即儒学”的见解。李颐在学术实践中完成了从悔过白新,到明体适用的实学体系的构筑;他晚年昌明关学(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北宋张载开启先路),将这一学派导向“明体适用”的新路。

李颐明体适用的学说,尔后又具体化为对倡明学术,以正人心的追求。它随着清初社会环境和李颐个人遭遇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在形成李颐实学体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宗旨,这是“救世济时”。作为一种面对现实的经世学说,以“明体适用”说为核心的实学体系,虽然瑕瑜互见,未为尽善,但它旨在挽救社会危机的努力,则顺应了清初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它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价值,是具有进步意义的。